言论

母语义务教育应延长/林国安

我国教育部取消小学评估考试UPSR之后,于2021年开始实施“课堂教学评估”。日前,当局宣布以“课堂教学评估”马来语文掌握水平作为国民型华文小学和淡米尔文小学毕业生直升国民中学一年级的标准;华、淡文小六学生马来语文掌握水平达TP4~TP6级,可以直升国中一年级,TP1~TP3级水平学生则需要另参加一项“六年级马来语文能力测试”(Ujian Pengesanan Literasi Bahasa Melayu Tahun 6,UPLBM),合格者可以直升中一,不合格则须修读一年预备班方可升读中一。

今年2月,UPLBM测试首次举行。据教育学界反映,学生要求在1小时15分钟完成马来语文知识理解与应用测试、看图造句和作文考试,对TP1~TP3级马来语文水平学生来说是颇具难度的;测试结果恐怕降低华、淡小毕业生直升中一的人数比例,即使近年华、淡小毕业生修读预备班的人数比例只占少数(13%~15%),有关测试的负面效应也需要关注。

国民中学以马来语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华、淡小母语教育源流具备中等马来语文水平学生升读国民中学尚且需要下功夫克服“学习语文”转换的问题,何况中下马来语文水平的学生,即使修读预备班辅助课程,也未必能掌握一定马来语文理解与应用能力。这导致一些学生在国中时期,因跟不上学习进度而沦为“逃避学习”的“教育失败者”。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聚焦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教学媒介语而滞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已为国际教育学界深切关注。

母语教育教学至关重要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篇题为《听不懂,怎能学会?》的“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提及:全世界多达40% 的人口没有得到以他们所讲或所懂语言提供的教育;所讲语言不是课堂语言,这一问题常常阻碍儿童学习;需要至少6年母语教学,方能缩小少数语言者的学习差距;在多民族社会,通过学校系统推行一种语言,常常是人们对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不平等问题不满的根源。

今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发表“2022年国际母语日献词”,重申“全世界每10名学生中就有4人无法获得以自己最能表达或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教育;他们的学习建立在一种较为脆弱的基础之上”。阿祖莱认为这是“难以言状的体验”,其结果是“在发现一种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思想世界的同时,遗忘他们从小便熟知的语言”。因为,“学习或遗忘一种语言,并非仅仅是掌握或丧失一种交流方式,而是直面一整个世界的出现或逝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监测报告和国际母语日献词,着眼多元民族社会少数民族学生丧失母语教育权益及其给民族语言发展、社会公平、文化建构带来的严重影响,予以我们深刻的启示:民族母语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维护母语教育权益,不仅仅在于掌握语言的交流方式,还需要让学生建构母语“所承载的思想世界”,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语言文化传承、社会公平、民族和谐的关键。

恢复“华中”母语教育教学

在民族母语不具备官方语言地位的情境,我们坚持母语教育教学,根本目的即在于维护母语教育教学的这种至高无上的价值,确保民族母语不致消亡。

回头再看UPLBM测试,其目的应该不是限制华、淡小母语教育源流毕业生直升中一,而是为确保学生掌握国中教学语言,以顺利完成中学学习任务。

但是,这种测试诊断,是否有助于学生解决“学习语文”转换问题、适应国中学习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深入研究。

眼前的现实是国民中学的“教学语言”安排,对华、淡小母语教育源流毕业生而言,毕竟是有悖基础教育阶段母语教育学习规律的。开明的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让学生“都能在不放弃母语的前提下去发现其它语言”,并且能选择自己熟知的母语作为学习知识的语言。这就牵涉变革国家教育政策、延长现有母语义务教育年限的重大问题。

然而,为了民族子女心智发展和族群智慧开发,6年母语教育稍嫌不足,华社有必要据理向政府争取将6年母语义务教育延长至9年或11年。

当前华文独中是华社发展民族母语教育的中流砥柱,为民族子女提供6年母语中等教育。但独中不属义务教育,且学额有限,不能全面满足相应需求。因此华社致力申请增建独中,何妨提醒政府勿忘当年教育部长给予改制华文中学保有三分之一科目以华文教学的保证,在现有81所前改制国民型华文中学恢复华文母语教育教学。

反应

 

言论

年度流行语与AI时代/林国安博士

12月2日,中国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语言文字权威期刊《咬文嚼字》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city不city、硬控、水灵灵地、班味、松弛感、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

12月7日,中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4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立德树人、巴黎奥运会、全球南方、中国游、以旧换新、低空经济、未来产业、新职业。”

在这期间,世界几部知名词典也先后评选出2024年度词语,包括:

《柯林斯词典》:brat(原意是顽童,被赋予新义:“具有自信、独立和享乐主义的人/态度”)。

《剑桥词典》:manifest(原意是清楚显示情感、态度或品质,也被赋予年度词语的新义:“积极想象,以完成目标的场景来给自己动力”)。

“2024牛津年度词语”:brain rot(脑腐化,特指一个人由于过度浏览那些无聊或低质量的网络内容而导致的精神或智力状态的恶化或退化)。

《韦氏词典》:polarization(两极分化,表示在对立派别或群体之间引发强烈分歧)。

年度词语和流行语的评选,是语言学界一年一度的盛事,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中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披露,2024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是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结合人工后期处理提取、筛选而获得;语料来源于本年度国内主流报纸、中央及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转写语料,以及网络门户网站文本,语料规模达10余亿字次。

流行语折射时代特征

《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黄安靖介绍年度十大流行语评选要保证广泛社会认可度,覆盖面要广,能全面反映过去一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面貌的变化以及最显著的时代特征。

此外,也要兼顾语言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注意词语结构、含义、用法上是否有创新且符合语言规律和社会文明规范,能否为汉语言文字发展起到规范引导作用;注意考虑流行语如何反映时代发展特点,为一年的社会生活留下印记。

考察上述2024年度流行语和词语,其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是十分鲜明的。

现大量AI相关新词语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引领的高新科技发展迅猛,正推进社会与产业革命,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词汇敏锐反映社会新生事物和社会生活变化。于是,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词新语大量出现和广泛流行,形塑年度流行语和年度词语。

例如,本年度流行语“数智化”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融合体,反映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如“人工智能+工业制造”“人工智能+教育”等,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而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转型,致力“技术含量、创新性和高效能,体现经济发展向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方向的转变”。

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安全治理,强调“以人为本,智能向善”,既能够推进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又能缔造美好社会,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中国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为产业变革带来新赋能和新机遇,呼唤“未来产业”的布局建设,以及新业态和新技术含量高“新职业”的生成,包括拓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新赛道,以加快培育高质量人才,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人工智能发展也启示人们树立“自信、独立和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想象,以完成目标的场景激励自己”;面对海量、虚虚实实、真伪难分的信息资源,需要审慎思辨,勿沉迷于无聊网络内容而导致“脑腐化”!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