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全面开放 与疫共存/陈文坪

冠病大流行已两年多,变异病毒也不时出现。不过,世界各地的疫苗接种率也达到一个新阶段。局部对外开放成了许多国家不同程度的考量。就东盟之间来看,马新先前开通的疫苗接种者旅游通道(VTL)就是其中之一。更早前,泰国普吉岛的“沙盒计划”、后来印尼峇厘岛及越南等的入境免隔离也是有迹可循。

然而,这些都是“有条件”的小开放,还不能视为是名副其实的对外开放边界。

3月8日,大马首相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在国会召开记者会宣布大幅放宽防疫管制,从4月1日起全面重开边界,完成接种冠病疫苗者入境将不必隔离。同时宣布,大马将从目前大流行病阶段进入地方性流行病阶段,但仍将保留民众外出还是必须戴口罩的防疫措施。

这一宣布,与疫情前的开放国度没有多大差别。这才是真真切切的开放国门。值得给予赞许!

防疫阶段性胜利

后疫情时代,全面开放不但符合国家经济的发展,也符合人民的期盼。确切地说,是大马过去两年来抗疫、防疫的阶段性胜利。大马不但是东南亚第一个打开国门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将冠病宣布进入“地方性疾病”阶段的国度,更是亚洲区域最早全面开放国门的国家之一。可说是,开启了旅游、探亲、访友、商务、工作、留学等等最直接的来往通道。

笔者在小文“与疫共存 大势所趋”的文末中提到(见《南洋商报》2月19日言论版),放眼世界……开放已是大势所趋。大马人民的接种率比区域国家来得高,医疗系统在东盟国家也名列前茅。菲律宾、泰国、柬埔寨、越南等都对外开放边界了,大马也有更好条件采取“与疫共存”的策略,进一步推进经济的发展,摆脱颓势,逐步让人民走出冠病阴霾。

不到3个星期,大马就会全面对外开放国门,入境我国后不必隔离,旅客只须在入境前两天进行核酸检测(PCR),并在抵步后24小时内进行专业的抗原快速检测试剂测试(RTK-Ag/ART)。即便面对新一波变种毒株奥密克戎的出现,大马抗疫部门还是坚持按既定方针开放国门,说明政府对防疫的信心,以及对开放的决心。这是可喜的,也能获得人民的支持,更能获得海外访客的回响。

过去两年来,人民经历了从封城锁国到局部开放的不同阶段,也经历了冠病变种毒株德尔卡到奥密克戎在社区传播的严重困扰。经过不断的科普宣导、媒体大力宣传,人民对这一传染病已有一定的认识、认知;在此基础上,人民对防疫措施也加强了,并不断克服冠病对生活、工作等的不利影响。

专业化管控疫情

政府宣布4月1日开放边界,恰逢落在柔佛州州选投票日3月12日后,一些反对党前部长借机说这主要是政治因素,而不是为了管控疫情。这是有悖于专业的,也是混淆视听的。

防疫措施不像其它条例,说开放就可立即放开行动的。它需要万全准备,并进一步落实到各相关单位及安排实际工作人员,才可就绪。更何况,开放边界攸关国家、人民福祉,不能草率、马虎。

从政府宣布到落实开放只有3个星期的时间,这符合行政规范,也符合国际惯例。即便是被视为高效的新加坡,在宣布VTL时,有时从宣布到落实也是2至3个星期后才进行的。这是因为要让各相关利益者有时间去筹划、准备、宣传;旅行社、航空公司、访客等也才能有余裕安排行程。

全面开放国门后,有利于公私企业经济活动,包括人民的生活、出行,但大家还是不能麻痹大意,更不能放松警惕,需继续做好个人防疫、防护,保持个人卫生习惯,才能消除疫情的反弹隐忧。大马必将重迎世界各地的访客。笔者也是非常期待的。 

反应

 

要闻

卫生部:拟赴高风险国需做预防 民众受促警惕急性呼吸道感染

(布城4日讯)民众受促对急性呼吸道感染保持警惕,计划前往高风险国家者,应采取预防感染疾病的措施。

卫生部提醒,其中包括经常用肥皂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液;保持良好的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口罩遮盖口鼻;高风险群或出现症状的人应该戴口罩,尤其在封闭或拥挤的地方。”

卫生部发文告说,急性呼吸道感染可以由病毒或细菌引起,并通过空气飞沫、接触受感染表面进行传播。

“每逢年初和年杪,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增加完全是可以预见的现象,这与其他国家,尤其是有冬季的国家如中国,所公布的呼吸道感染病例增加是一致的。”

文告说,2024年甲型流感(Influenza A)病例减少61%,2023年为66%,而乙型流感(Influenza B)则从34%上升至39%。

尽管1988年传染病预防及控制法令没有强制通报流感病例,但卫生部不断监督国内流感病例。

卫生部提醒公众积极照顾个人健康,避免传染他人,特别是在封闭及拥挤场所。

另外,卫生部指出,自2024年4月25日,我国冠病病毒情况受到控制,需要加护病房治疗的重症病例没有增加,同时也没有相关死亡病例报告。

卫生部文告提到,目前没有发现新变种病毒病例,在我国传播的SARS-CoV-2变种病毒仍属于奥密克戎(Omicron)及其亚变种病毒。

相关新闻:

2024年4月后无冠病死亡例 卫生部:加护病床占用降至0.39%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