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俄乌开战拖累中国增长?/Project Syndicate

3月5日,中国宣布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为5.5%,是1991年以来的最低目标。但这不足为奇。

2013年,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和中国国务院预测到2030年中国年增长率将降为5%。这可能仍然高估了,因为2010至2016年增长率被注水1.8个百分点,而经合组织经济体平均增长率在3%左右。

当时,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还准确地预计了中国长期增长的主要挑战,包括不平等性加剧、腐败、人口老龄化、大型(通常是国有)企业低效率和污染等。但没人能够遇见到来自冠病疫情和眼下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等重大经济不确定性。

疫情严重破坏了供应链,推高了各地物价。

中国尤其担心粮食价格上涨,因为中国是粮食净进口国,2019年粮食进口总值为1330亿美元。2021年11月,供给问题和坏天气导致中国城市蔬菜价格按年上涨30.6%。同期,中产阶级蛋白质主要来源之一的鸡蛋价格上涨20.1%。

中国的另一个主要担忧是能源价格,因为中国也是煤炭、天然气和原油净进口国。

中国工厂预计疫情后经济复苏将带来产量增加,这导致需求增加,进一步提高了能源商品价格。

中国监管部门的应对之策是提高补贴电价限额。

但这不足以抵消煤炭价格和内需不断增加所导致的发电厂的损失。结果,2021年9月东北多省电厂关闭,导致突然大面积停电,造成一连串经济和社会动荡。

中国政府随后进一步提高限价,并提升国内煤炭产量,动用庞大的储备。但中国其他能源资源的储备有限,而能源需求可能继续增加。

这些经济问题,再加上渴望构建反美共同战线,有助于解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丁在今年2月初宣布的“无限”关系。

能源是两国命脉

能源是中俄关系的经济命脉。2019年,能源在中国2.1兆美元的进口总额中占大约17%,或3440亿美元。自2016年以来,俄罗斯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也是增长最快的天然气供应国。

目前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的12%来自俄罗斯。

为了满足国内能源需求,缓解温室气体排放,中国计划到2030年将天然气在初级能源消费的比重增加到15% 。俄罗斯掌握了全世界近四分之一的天然气储量,也是天然气的最大出口国。

中俄两国在上个月达成一项长期合同,到2050年,俄罗斯对华天然气出口将增至480亿立方米,接近中国5260亿立方米的预计天然气消耗量的10%。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及随后西方领导的对俄经济和金融制裁,猛然间给这些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

除了加剧已有供应链干扰,全面制裁还让中国企业难以在俄经营。最重要的是,这场战争涉及到全球最大的两个粮食和能源出口国。

乌克兰和俄罗斯加起来占了全球谷物出口量的28%,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期货自入侵以来已上涨超50%。

类似地,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价格也因为供给链干扰和对俄制裁而飙涨。这些通胀压力可能已经对中国人以及中国制造商产生了破坏性影响。

中国可渔翁得利

但中国政府对俄乌战争的中立政治立场可能产生经济收益,如果中国对俄罗斯变得更加重要,又没有过度触怒美国和澳洲等西方贸易伙伴的话。

2021年俄罗斯粮食出口总额为380亿美元,其中47亿美元流向欧盟。因此,如果欧盟制裁导致俄罗斯以有利条件将一些粮食出口到中国的话,中国粮食价格通胀可能有所缓解。

类似地,随着战争的继续和其他国家削减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采购量,中国可能获得更加有利的能源进口条件。美国已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其他国家可能跟进。类似地,欧盟计划减少今年将对俄天然气依赖程度减少三分之二,寻找其他供应方和能源资源作为补偿。

远离天然气需要时间,但俄罗斯必然很快就需要寻找新的买家。

鉴于石油和天然气占了俄罗斯出口的60%,贡献了2019年俄联邦预算收入的39%,中国将获得相当好的讨价还价地位。

说到底,俄乌战争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冲突持续多久,对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及全球经济其他部分造成的破坏多大;也取决于战斗停止时中国和乌克兰的西方盟友还能保持多大善意。

显然,2022年将是不确定之年,中国对于其经济增长率控制力有限。疫情后复苏的缓慢和不均衡让政策制定者预料到了挑战,而源于东欧战事的新风险加剧了挑战。

此时此刻,中国和全球经济其他部分未来几个月的前景完全是未知数。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反应

 

言论

中国社会的“戾气”想象/黄贤鸿

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体育中心11月11日晚间发生越野车撞人事件。在案件信息仍处于不甚明朗的处境下,中国民众普遍一直对这件事进行各种揣测、表达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在中国网络上,重点在官方的“离婚与财产分配”问题,紧贴各种肇事者私人生活进行揣摩;一些人则拍手叫好,因受害者中不少是因时常做出扰民举动而被贬称的中老年休闲活动团体“暴走团”,觉得他们被撞是活该;一些侧重在今年下半年来多起类似此案的犯者生活背景称,中国历来司法不彰,又碰经济下行,“随机伤人”、“报复社会”等暴力事件只会增多,呼吁健全社会保障与司法机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立场,有不同的关注点。

但几乎没有例外的是,所有人都说:中国这几年来,戾气很重。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无比关心这起事件,但中国政府早期却是忌惮无比。我们盘点事后中国政府做了什么。

压制媒体操控舆论

即时压制媒体,尤其是非中国的外国媒体报道,直到习近平发话后才不压制;事后两天内不断删除民间社会就相关事件讨论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剑指社会戾气、正义不彰或经济下行的内容;外交部对各国媒体就此案提问进行马马虎虎、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似乎有意的舆论操控手段,比如微博热搜本应存在此事的网络标签,却疑似被撤下,或被其他非社会议题的热点标签掩盖;官媒报纸几乎不见此事的深度追踪报道;有公安单位把前往事发地悼念者的鲜花没收……

中国公安尚未就珠海一案,包括此前的类似案例,公布完整调查结果,但全世界与中国社会有利益或关系牵扯者,多少皆因此案的严重性产生恐惧感。比如,日本驻中使馆担心再度发生深圳日本人学校随机伤人案那般的案件,因此提醒在中日本人勿在当地“引人注目”,避免因日本人身分惹来杀意。

我认为多数舆论对此事中肇事者的想象似乎过于狭隘。尚未有任何可靠调查结果前,我们仍可以假设,肇事者经济能力正常、此案并非随机伤害、对肇事者财产的司法审判并无不公……等等,而非主流,包括中国政府所设想,此案的发生,综合来说是中国经济下行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应该从此案的社会舆论注意到的是,无论什么身分与立场,驻地中国者感受到的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中国政府宣传那般“小康富裕”、“是世界上最安全、稳定的国家”,而是充满戾气、随时都要提防外人的社会——这不是外交部的一句“此次事件没有外国人伤亡”就可以应付的。

珠海撞人案敲警钟

这次案件是一个警钟:敲醒中国政府“只要没人说,就没发生过”的信息审查技术,恐怕没有办法应付公众的不安,甚至可能会加剧之。而顾虑“不报道就不会引起模仿效应”的想法,我只能说这是天真——假若此案真是“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本就怀有报复社会意识者,不需要此案的新闻报道来激发他的犯罪心理。一个可犯罪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不可预测的心理状态,就足以促使一人突然想报复社会。哪怕中国政府不愿使用“无差别伤人/随机伤人”一词,此类案件的发生,就是不可预测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