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若中国遭遇俄式制裁/Project Syndicate

随着当前西方主导的对俄制裁,为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日益显现,这是否也预示着我们与中国贸易和金融决裂后的状况?

情况或许如此,但许多关于全球化净收益的学术研究表明,对华制裁或中美经济纽带断裂所产生的量化影响(至少在中长期内),可能比人们预想中要小。

这对美国和中国来说都是如此,因为双方都是庞大且相对多样化的经济体。

因此,虽然与中国经济决裂对美欧的伤害可能小于预期,但对华制裁也可能不如对俄那般地有效。

如果想了解相关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欧洲当前围绕限制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的争论来做参照。

欧洲政策制定者们犹豫不决的态度,使人感觉切断俄罗斯能源供给(欧洲约35%天然气由俄方供应)似乎会使欧洲大陆陷入一场洪水猛兽般的衰退。

但一些严谨的学术研究——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家戴维·巴卡伊(David Baqaee)及其合著者的研究——则估计这项措施对尤为依赖俄国能源的德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远低于其GDP的1%,就算在极端情境下也只有2%。

与许多关于全球化收益的类似思维实验一样,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一个经济体灵活性、替代来源(德国可以利用储备和美国液化天然气)以及各项偏好粘性的假设。

欧洲可以动用自身天然气储备和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因此,也有时间去实施调整,而且从长远来看不依赖俄罗斯能源的成本也确实较小。

在这方面,欧洲中央银行使用了一个非常不同的研究方法,但也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

虽然这两项研究都承认其中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而且政策的影响也很大:一个全欧天然气资源共享机制可以减轻压力。

但既然人们认定切断俄罗斯能源的实际经济影响如此之小,那欧洲当前为何不愿意这样做呢?

冲击并非平均分布

也就是说,去全球化的影响——就跟全球化的影响一样——往往不是平均分布的。欧洲的谨慎,很可能与那些受俄罗斯能源禁运影响最大的地区和行业委派的游说团体施加的压力有很大关系。

中国显然跟俄罗斯不是一个量级。其经济规模是俄罗斯的十倍;在过去三十年间它已晋身为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心。

中国是世界工厂

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品的关键供应商及亚洲供应链的最后一环,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而作为一个进口国,中国当前在从基本商品到欧洲奢侈品等领域的地位,甚至比美国还重要。

中国拥有超过3兆美元(约12.6兆令吉)外汇储备,也是美国国债的主要持有者。它的储蓄和投资组合偏好,长期以来都是当前极低利率环境的主要促成因素。

因此,如果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突然迫使中国(或许与包括俄罗斯和伊朗在内的其他专制国家一起)陷入经济孤立,全球产出难道不会暴跌吗?

贸易制裁后果未知

有趣的是,经典的贸易和金融模型,并未推导出这种灾难性结果,至少在中长期内没有。

比如,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就算出现受对华贸易减少影响极大的全球价值链脱钩,美国的损失也仅相当于其GDP的2%,对中国来说成本或许更高,但仍然只相当于该国GDP的几个百分点。

在金融全球化方面也有大量研究文献,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对国际贷款和投资的开放,通常会对一个国家有利,但其收益在数量意义上要比人们预期的要少,特别是在那些监管薄弱的地方。

我们可以通过假设去全球化将导致消费者可获取商品种类急剧减少,当地垄断供应商提价,以及经济中“创造性破坏”减少来得出中美经济决裂影响更大的结论。

但若要证明贸易制裁对美国或中国的影响,会像对俄罗斯这个规模更小、多样化程度更低的经济体那样严重,那可不容易。

中央银行独立性

而更微妙但也许同样重要的是,全球金融压力有时甚至可以迫使专制政府采纳更好的政策和体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就是一个主要例子。

在俄罗斯于2014年非法吞并克里米亚之后,对全球债券市场对相关制裁的反应感到忧虑的普丁总统,显然不愿意解雇中央银行行长埃莉维拉·纳比乌琳娜(Elvira Nabiullina)——当时她为了对抗通胀而将利率提高到了令人痛苦的水平,并在这一事件中被广泛视为阻止金融危机和违约的功臣。

俄罗斯中央银行的地位,因此得到了极大提升,据传纳比乌林娜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提出辞职,却被普丁挽留了下来。

尽管确实难以证明这一点,但我的最佳猜测是过度去全球化,可能极易导致灾难性影响,特别是在破坏创新和活力方面。

但许多学术研究估计中美经济断裂带来的量化影响要小于预期。

不过,这也只是理论上的,最好不要去测试它。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ADVERTISEMENT

 
 

 

反应

 

德国之声

朝鲜将参与俄乌战事 美吁中国出手阻止

(华盛顿1日讯)根据美方情资,8000名在俄国库尔斯克的朝鲜士兵过几天就会正式加入作战。美国外交官为此会见了中国驻美大使,希望中方能出手施压、发挥影响力;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则对中国相对沉默的态度表示讶异。

美联社周五(11月1日)引述匿名的美国国务院官员消息指,周二(10月29日)有3位美国高阶外交官在华府会见了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向他强调美方对于朝鲜派兵赴俄罗斯的忧虑,并呼吁中国运用其对朝鲜的影响力,尝试阻止朝鲜跟俄国的合作。消息人士并未透露中方的回应。

与谢锋会晤的3位美国外交官,分别是美国副国务卿坎贝尔(Kurt Campbell)、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康达(Daniel Kritenbrink,又译克莱滕布林克)、负责欧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奥布莱恩( James O’Brien)。

3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被问及朝鲜再度试射洲际弹道飞弹,以及朝鲜派兵至俄国等事件。林剑的回应不脱过去的外交辞令,并未提出中国接下来对此将采取何种行动。

林剑仅称,中方“始终认为维护半岛和平稳定、推动半岛问题政治解决过程符合各方共同利益,希望各方为此努力”。

美乌质疑中国

近期美国与乌克兰陆续公布情资指朝鲜士兵已抵达俄罗斯境内。周四(31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伍德(Robert Wood)在安理会上质疑道:“我想非常有礼貌地向俄国的同僚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俄国还是坚称现在没有朝鲜军队在俄国吗?”

据外媒报道,俄方代表当时在会议上没有直接回应。伍德警告说,如果朝鲜士兵真的进入乌克兰,“回去的时候就是裹在尸袋里”。

美国估计,现在约有1万名朝鲜士兵在俄罗斯境内,其中8000人在俄国库尔斯克(Kursk)地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俄国没有否认、也未直接证实朝鲜军队赴俄;朝鲜一开始否认,但之后开始为此辩解,声称若真的有派兵赴俄,也符合国际法。美国、英国、韩国、乌克兰都指控俄国违反联合国对朝鲜的制裁規范。

31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国防部长奥斯汀在首尔出访期间,与韩国举行了2+2会谈,商讨朝鲜问题。布林肯说,朝鲜士兵未来几天内就会正式加入俄乌战争。

美方称,俄罗斯对朝鲜军人的训练包含炮弹、无人机和基本步兵作战,这代表他们“完全有打算”要派他们到前线打仗。一旦此事成真,朝鲜士兵就会成为乌克兰的合法军事打击对象。

布林肯表示,对于俄国可能在协助朝鲜提高军事实力一事,中国应该要跟美国一样担心,因为这会破坏亚洲局势稳定。

布林肯证实美国官员这週曾跟中国进行了“有力的谈话”,且美国和韩国都认为中国应该做得更多。“他们(中方)清楚知道我们的忧虑,而我们的期望是,他们可以同时运用言词和行动,发挥自身影响力,努力遏制这些活动。”

奥斯汀说,中国“这时候应该向俄国提出困难的问题,问他们是不是打算透过这种行为扩大这场战事”。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30日接受韩国放送公社(KBS)专访,谴责欧美盟友对于朝鲜派兵赴俄一事的“零反应”和无所作为。面对中国的沉默,泽连斯基也表示“很讶异”。

“我没办法说中国是站在我们这边的,但若要扮演保障区域安全的角色,这样的沉默令人震惊。”

为什么中国不积极表态?

中国驻美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透过声明表示,中国对乌克兰危机的立场一贯且清晰,那就是致力于和谈与政治解决,希望就此继续发挥“建设性的功用”。

美联社引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者时殷弘观点,认为朝鲜跟俄罗斯的伙伴关系,跟中国希望韩半岛和平的目标背道而驰。他指出,北京“明白局势的复杂与危险”,但之所以尚未对两国的防务合作协议公开表态,“代表中国强烈反对此事”。

华府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本周曾主办会议讨论朝鲜与俄国的合作。讨论会上,美国乔治城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伟德宁(Dennis Wilder)指出,从北京角度来看中方必须找到平衡,一方面支持俄国,但一方面又不能激怒西方。

伟德宁认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无视这整件事”:习近平跟俄国总统普丁有私人情谊,因此不愿看到普丁失败;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增长衰弱之际,习近平不能让欧美国家生气。

CSIS的韩国研究主任车维德(Victor Cha)则认为,中国“可能有一点恼怒,有一点恐慌,又有一点不知所措”。目前不清楚北京是否事先被告知朝鲜的行动;此外,眼看俄国对朝鲜的影响力增加,可能也让中国发愁。

不过,辽宁大学美国与东亚研究院院长吕超认为,美国不该期望中国去管朝鲜。“并不是说就是由中国管理朝鲜,美国管理韩国……我希望美国政府能够理解中国的立场。”吕超主张,派兵是俄国和朝鲜之间的事情,而中国的态度没有改变,一贯主张不升级局势。

新闻来源:德国之声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