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跳槽法不可再拖/南洋社论
首相署(国会与法律)部长拿督斯里旺朱乃迪博士6日捎来一项“坏消息”:内阁不同意在下周一(11日)召开的国会特别会议上,提呈反跳槽法案。
这意味着,这个攸关国内政治稳定的法案,将二度展延。部长说,这是为了让政府对“跳槽”的定义,进行更多研究。
另一边厢,根据网媒“今日自由大马”引述的消息,首相将在10日召集所有国会议员和上议员,共商先修宪,后呈反跳槽法案,以免法案抵触宪法。
众所周知,没有青蛙议员,或许就不会有今日的政治乱局;但除了纯粹基于私利而跳槽的议员之外,难道专门接收青蛙议员的政党,就可完全置身事外?
于法,收留青蛙议员固然不抵触法律,可在政治道德上,依靠青蛙议员来壮大本党,甚至是借此组织政府,则是一件丑陋无比的可恶行径。
因此,无论是从跳槽议员的层面看,还是从青蛙议员“收留所”的角度审视,反跳槽法都必须最迟在来届大选前通过,以免青蛙议员又有“水鬼升城隍”的空间,也莫让人民神圣的选票,再次沦为废纸。
政府之所以二度展延反跳槽法的提呈,若内因是因为修宪呈法的先后次序问题,则还算情有可原;但与此同时,政府必须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其已没有三度展延法案的本钱。
希盟内部开始对反跳槽法的一拖再拖失去耐性,有者更要求领导层干脆来个一拍两散,将希盟与政府所签署的“政治转型与稳定”了解备忘录丢进纸篓里。
而事实上,人民对反跳槽法无法“顺产”同样深感遗憾,他们都不希望青蛙政治有再度主宰国家政治命脉的机会;尤有进者,大家对眼下乱七八糟的政治氛围,更是感到极度厌倦。
首相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10日召开的国会上下议院议员特别会议,一旦对事态做个一清二楚的交代后,朝野就必须齐心一致,完成使命,杜绝青蛙后门,还国政一个稳定。
习近平访马意义重大/南洋社论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4月15日至17日访问我国。这是他自2013年访问马来西亚后的第二次到访,也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中,首位在马来西亚担任东盟主席国期间到访的领导人。
马中两国历来友好,近年来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马来西亚国家元首曾访华,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也三度访问中国,突显双边关系的密切,也展现中国对马来西亚这个友邦的重视与尊重。
2013年,习近平访问印尼时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同年,他到访马来西亚,确立了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次访问不仅提升了马中关系,也推动了区域发展的构想,催生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一带一路”倡议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带动沿线国家的发展。不仅在经济领域,也在人文交流方面掀起频繁互动,呈现前所未有的交融景象。
两国双园典型标杆项目
马来西亚是最早响应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东南亚国家,由两国政府共同推动的“两个国家双园”——钦州工业园和关丹产业园,就是典型的标杆项目

事实证明,马来西亚是这一倡议下的重要受益者。即将完工的东海岸铁路也将为马来西亚铁路交通掀开新格局,带动东西海岸之间的人员流动和物流畅通。
近年来,马中双边贸易显著增长,去年更创下2120亿美元的新纪录,而中国也连续16年成为我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
随着两国签证政策的放宽以及更多航线的开通,民间往来与交流更加频繁。去年,访问马来西亚的中国游客突破328万人次,创造1067亿令吉的外汇收入。
教育领域的合作也呈现出积极态势。截至2024年,马来西亚已有5万7000名中国留学生,而赴中国留学的马来西亚学生也大幅增长至接近2万人。
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设立分校,开创了中国重点大学在海外设立分校的先例;而马来亚大学将在山东设立分校的举措,也标志着我国重点大学进驻中国的历史性一步。
当前,中国正迈向高质量经济发展,积极推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可再生能源和数字基础设施等前沿领域的发展。
马来西亚为配合自身经济转型的发展需求,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并借鉴其经验和强大优势,势将有力推动我国的经济跃升。
放眼中国与东盟,这一人口总量占全球约25%的区域,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已展现出强大的活力与无限的经济潜能。中国与东盟紧密合作,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契合区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
2021年,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峰会上总结双方经验,提出“包容互鉴,共建开放的区域主义”的理念。
2025年,马来西亚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继续致力于推动合作,促进区域稳定、公平的开放市场及共同价值观。
中国坚持合作共赢
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来西亚作为东盟成员国,亦秉持不结盟的外交原则。此次两国领导人的会晤,势必将就双边合作、区域和平及应对当下全球金融挑战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达成共识,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局势。
中国维持与各国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致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马来西亚也是奉行和平、人道、正义和平等,致力于建立公正和公平的国际社会。
两国领导人这次的会面,必会针对双边合作、区域和平及应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等课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并且达成共识面对严峻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