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看好国能碳中和策略 分析员喊买公用事业股

(吉隆坡14日讯)近期欧洲能源危机突显出能源安全,及建立稳定再生能源来源的重要性,分析员看好能源委员会(EC)与国家能源(TENAGA,5347,主板公用事业股)制定的2050年碳中和策略能实现,因此喊买公用事业领域。

丰隆投行研究今日发布报告写道,维持能源安全、可及性和环境永续的平衡,一直是政府所需面对的三难困境。

一旦失去平衡,国家就会面对能源紧缩危机,进而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近期,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因素,就持续在欧洲能源市场中引发大地震,这包括减排政策复杂化情势、天然气生产投资不足、风能与太阳能设立条件欠佳,及后续的俄乌战争开打。

“我们可从欧洲能源市场吸取教训。尽管全球气候变迁问题,使得环境、社会与监管(ESG)实践非常重要,但仍需制定完整的计划,以确保更多再生能源组合,可顺利引入电网系统中。”

过渡计划必须保障电网的可靠性,及考虑到地缘政治与物流方面的供应冲击,还有天气条件与故障等发电性能不佳的风险。

“有必要多元化能源发电类型、妥善分散开发电源地点,及能源来源。”

分析员点出,世界各国政府和大型企业应该投入更多资源,加速替代能源的研发,以提高再生能源的可行性,使能源资源多元化,并将整体能源成本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国能零排放计划可行

本地方面,国能最近公布了“2050年永续发展路途”,着重于在2050年实现8300兆瓦(MW)再生能源目标、排放强度与煤炭发电降低35%与50%,及2050年净零排放和无煤炭目标。

“我们认为国能在考虑了‘能源三难处境’后,设立了一个可实现和可接受的发展蓝图。”

“较明智的做法,是大马逐渐淘汰煤炭发电,改为更环保的替代能源,并相信科技最终会随着时间推移而 ,使替代发电更可行和具成本效益。”

国能也正探索新技术,例如在煤电站混烧氨,及生产绿色氢。

配合我国迈入流行病阶段,分析员估计公共事业产品需求会恢复,维持该领域“增持”评级。

短期内天然气难取代煤炭

虽然煤炭与天然气发电都能全天候运作,但前者发电成本总是较便宜。

我国属于特殊情况,国油以全球市价的折价来供应天然气,而进口的煤炭则按市价计算。

若根据现有天然气市价,天然气发电几乎是煤炭发电成本的3倍。

一旦天然气价没有国油补贴,并转嫁给用户,这无疑会在本地引发能源危机,并干扰经济活动复苏,类似欧洲当前的窘境。

因此,在国油逐渐削减天然气补贴的情况下,分析员认为大马短期内,用天然气完全取代煤炭发电是不可行的,这将增加经济通胀压力及政治忧虑。

反应

 

财经新闻

国能通过数措施开发 明年增500电动车充电点

(吉隆坡10日讯)国能正通过数项措施,开发全面的电动车充电生态系统,推广更清洁的交通解决方案及提高电动车的可及性。

为确保满足电动车充电需求,该集团计划于2025年,在全国扩充其充电基础设施,增加500个充电点,包括200个直流充电站,以支持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

同时,该集团正在善用数码平台,简化电动汽车充电体验,与其基础设施计划互补,让用户更轻松获得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参与能源聚合和交易。

国能将通过其子公司TNBX,让电动车车主能在GO TO-U(GTU应用程式)列出的充电点“重新加载、预留和充电”。

“通过增加电动汽车充电便利性,不仅提升用户体验,也鼓励转向电动车。”

该集团也推出绿色通道,简化数据中心的入职流程,加快审批速度,并促进大马数据中心顺利建立营运,大幅度减少电力升级和建设时间,使充电营运商能加快电动车充电站安装速度。

此外,国能也将与政府机构、汽车公司和技术供应商等主要利益相关者合作,加速电动车采用。

目前国能已和Petron合作,在吉兰丹和登嘉楼推出两个新的国能电子电动车充电站。

寻求与数造合作扩大系统

另外,该集团也正在积极寻求与南北大道公司、永旺商场、BHPetrol和政府机构等战略合作伙伴进行更多合作,以进一步扩大电动汽车充电生态系统。

国能计划在2025年至2030年的5年内,投资约900亿令吉用于国家电网,其中350亿令吉将用于与能源相关投资,其余540亿令吉则将用于非能源投资。

作为其整体碳减排战略的一部分,国能承诺于2030年以电动车取代3成车辆,总计逾1000辆,预计将每年减少2200至4833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约8万8000至19万3320棵树作为碳补偿。

根据2021-2030年低碳移动出行蓝图,政府放眼于2030年实现混合电动车(xEV)占整个行业总销量(TIV)至少15%目标。

在2022年至2040年国家能源政策,大马放眼在2040年实现38%的混合电动车,到2025年建成1万个充电设施(包括9000个交流电和1000个直流电DC装置)。

截至2024年9月30日,大马的混合电动车数量达到3万3319辆,约占行业总销量的5%。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