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对教育的一点缤纷想像/林煌达

近日网上流传一段视频,一名来自中国黑龙江的9岁女童疑似学习压力太大,无法写出题为《我的缤纷世界》的作文,而对父亲哭诉 “天天都要学习,哪有缤纷世界?”,引起不少网民热议。

部分网民表示,女孩的心声是现代孩子的缩影,不该让孩子因课业而错过美好的童年;也有网民认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孩子若是现在不苦则以后更苦,还建议可尝试转换视角,书写自己眼前的世界有多么“不缤纷”。



据了解,该名女童现就读小学三年级,功课略嫌繁重,几乎每晚9时方能完成学校作业,恰巧当天因不会写作文而急哭了,后来获女童父亲体恤,取消了她原本的寒假补习班。

以创新为教育转型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带动下,各界对填鸭式教育的批判可谓不绝于耳,各方也开始思辨该否让孩子们课后参与才艺班、补习班等议题。然而吊诡的是,专门考究日本大学毕业生就职率的机构于早期指出,填鸭式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模式。

其实,日本政府曾从2002年起全面推行减负的“宽松教育”,内容包括降低课业难度、缩减上课时间、减少教学内容、不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等,可结果却不如预期理想。

出于对填鸭式教育的反省和国际教育形式的判断,日本政府也认为该培养创新型人才,且通过“创新教育”为传统的“知识教育”转型。



日本教育学会会长广田照幸曾说,“宽松教育”急切追求创造力的培养,却忽略了产生创造力的前提——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他认为,创造力须扎根于基础知识,否则一味地让孩子随意发挥想像力,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罢了。

此外,有不少日本人认为,现今世界诱惑太多,而孩子们的通病则是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因此,倘若师长仅靠自觉放任孩子自主学习,将让孩子及教育系统走向崩溃。对他们而言,不合理地推行无负担或快乐学习的后果,就是培养出一堆不经世事的“平成废物”。

另一方面,英国广播公司(BBC)也曾于2015年做了一项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的教学实验,特意从中国请了5名教师到英国私立学校Bohunt School教授50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并以具有填鸭式教育色彩的东方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应试表现。

透过BBC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看见了填鸭式教育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关键知识。然而,由于缺乏灵活、启蒙等现代教育价值,填鸭式教育也常被人诟病,且被认作僵化、落后的教育方式之一。

东西方盲目互仿

事实上,英国并不是唯一钦羡中式教育的国家;同样地,中国也不是对英式教学蠢蠢欲动的单一例子。目前,东西方国家为了在教育实务及学术成就上取得卓越表现,不惜东施效颦,盲目地效仿对方的教育模式。

无奈的是,西方教育不会是东方教育的解药,反之亦然。普天之下的教育理论五花八门,根本不存在一套世人通用的教育方法,更没有所谓的“教育万灵丹”。长远的教育事业应以未来作为导向,只是眼前的教育仍热衷于以过去作为参考,甚至依样画葫芦,着实可悲。

所有类型的教育都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并进,才能够全方位地引导孩子走向更好的未来。因此,在我们反思东西方教育的不足之际,也该思考怎样适度借鉴注重品德、多元自主、强调启发、平衡发展等价值取长补短,让教育能够真正回归教育本身,并趋向完善。

反应

 

言论

2030教育新愿景/林国安

当前时代变革,全球性大趋势,如数字化、知识经济、人工智能应用等,正影响着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

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方式也发生根本性变革,教育学界在反思如何拓宽对教育价值功能的认识,即从传统的“经济增长”的发展视角转向“包容性增长”的概念。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只停留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上,还应能够协调个人、社会和环境发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项目”,并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发布《OECD 2030学习框架》和《OECD学习罗盘2030》,聚焦包容性学生学习发展,提出全球2030教育新愿景:追求个体和社会福祉。

根据OECD的诠释,“福祉”(Well-being)的意涵不仅仅与获得物质资源(如收入与财富、工作与工资、住房)的机会相关,还与生活和环境的质量(包括健康、公民参与、社区发展、安全、生活满意度、教育、环境等)关系密切。

个人助提升社会福祉

两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个人和社会的福祉,而且个人福祉有助于社会福祉指数提升,社会福祉指数提升保障个人幸福感获得。

《OECD 2030学习框架》和《OECD学习罗盘2030》启示人们以全新视角思考教育目标任务、教育生态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发展诸领域的改革,以实现上述教育新愿景。

当前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任务在于培养面向2030未来世界的学生及其必备能力。

这“能力”是一个包含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概念。人们通过教育掌握知识、技能,具备正确态度与价值观,以应对复杂社会发展的需求、创造美好的未来。

然而,未来世界毕竟是充满变革且不稳定、不明确的。教育还得建构“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在陌生环境中自定航向,从教育中完成蜕变,成为教学认识、实践和发展的主体,亲身体验学习历程,收获愉悦感,激发终身学习的热情,最终实现自身和社会的福祉。

界定“学生成功”内涵

这是面向2030学习的核心,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重视学习结果到重视学习过程的转变,重新界定了“学生成功”的内涵。

OECD 2030教育新愿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意旨是相吻合的: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生学习的机会;使学习者掌握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为环境完整性、经济可行性和公正社会做出明智的决定并采取负责任的行动,以有效应对世界正面临的相互关联的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形塑美好世界。

综观近年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牵涉很多利益攸关者的生态系统。为了履行教育缔造个人和社会福祉的承诺,以下一些原则常被遵循以适应教育体系变化的需要:

(一)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建立一个综合的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并确保在教育中和通过教育实现公平、机遇与包容。

(二)学校课程教学内容递增,学生需要从“多用点时间学习”转型“高质量地利用学习时间”,以充分掌握学科的关键概念。

(三)课程实施存在效益滞后性特点,课程目标与学习成果之间也存在差距,学校需要被赋予自主权以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切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学习需要。

(四)创新课程,包括科技融入课程教学,提高学生驾驭未来的能力,但必须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中感受到获得感,避免数字鸿沟。

(五)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重新定位,确保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指导者和学习促进者的作用,以及增能课程开发专业职责。

(六)发展教育系统面向2030变革社会和塑造未来的关键能力,包括创造新价值、协调矛盾困境、承担责任等能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