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

中国疫情此起彼伏 全球供应链再现危机

(北京26日讯)中国对疫情实施严格的防控措施,可能将在亚洲、美国和欧洲之间的供应链上引发又一波混乱。

疫情在各地不断出现,中国政府则以“零容忍”予以抗击,自从两年多以前疫情在武汉最早爆发以来,这样的情况周而复始。

中国的港口船舶滞留,再加上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这种连环打击可能将扼杀本已遭受通胀压力和其他不利因素影响的经济复苏。

即使疫情得到遏制,其造成的干扰也将波及全球,并持续全年,直到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轮船再度得以扬帆远航。

“我们预计混乱程度还要超过去年,”欧洲第二大集装箱吞吐量的安特卫普港总执行长雅克·范德梅伦在接受采访时说。

“这将对整个2022年产生不利影响,且影响巨大。”

全球化或结束

中国约占全球贸易量的12%,而抗疫限制措施导致工厂和仓库停转,卡车运输速度放缓,集装箱拥堵加剧。美国和欧洲的港口已是应接不暇,再有额外的冲击将难以承受。

“产品出口活动一旦恢复,大量船只驶入美国西海岸港口,我们预计等待时间将显著增加,”供应链风险分析公司Everstream Analytics的总执行长朱莉·格德曼说。

在短期内,货物堆积意味着成本上升。从长远来看,这种混乱正在重绘与跨境商业密切相关的全球经济版图。

对一些企业高管而言,构建无远弗届的生产网络不再是一个爱国政治口号,不确定性如此之高,确保业务正常开展才是上策。

“这加速了供应链变得更加区域化的迫切需求,”墨西哥工业建筑和配送中心开发商Vesta的总执行长洛伦佐·贝霍,上周在电话会议上说道。

将供应链缩短到诸如墨西哥等地,减少对亚洲的依赖,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洛伦佐·贝霍说:“我们所知的全球化可能即将结束。”

反应

 

言论

中国社会的“戾气”想象/黄贤鸿

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体育中心11月11日晚间发生越野车撞人事件。在案件信息仍处于不甚明朗的处境下,中国民众普遍一直对这件事进行各种揣测、表达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在中国网络上,重点在官方的“离婚与财产分配”问题,紧贴各种肇事者私人生活进行揣摩;一些人则拍手叫好,因受害者中不少是因时常做出扰民举动而被贬称的中老年休闲活动团体“暴走团”,觉得他们被撞是活该;一些侧重在今年下半年来多起类似此案的犯者生活背景称,中国历来司法不彰,又碰经济下行,“随机伤人”、“报复社会”等暴力事件只会增多,呼吁健全社会保障与司法机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立场,有不同的关注点。

但几乎没有例外的是,所有人都说:中国这几年来,戾气很重。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无比关心这起事件,但中国政府早期却是忌惮无比。我们盘点事后中国政府做了什么。

压制媒体操控舆论

即时压制媒体,尤其是非中国的外国媒体报道,直到习近平发话后才不压制;事后两天内不断删除民间社会就相关事件讨论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剑指社会戾气、正义不彰或经济下行的内容;外交部对各国媒体就此案提问进行马马虎虎、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似乎有意的舆论操控手段,比如微博热搜本应存在此事的网络标签,却疑似被撤下,或被其他非社会议题的热点标签掩盖;官媒报纸几乎不见此事的深度追踪报道;有公安单位把前往事发地悼念者的鲜花没收……

中国公安尚未就珠海一案,包括此前的类似案例,公布完整调查结果,但全世界与中国社会有利益或关系牵扯者,多少皆因此案的严重性产生恐惧感。比如,日本驻中使馆担心再度发生深圳日本人学校随机伤人案那般的案件,因此提醒在中日本人勿在当地“引人注目”,避免因日本人身分惹来杀意。

我认为多数舆论对此事中肇事者的想象似乎过于狭隘。尚未有任何可靠调查结果前,我们仍可以假设,肇事者经济能力正常、此案并非随机伤害、对肇事者财产的司法审判并无不公……等等,而非主流,包括中国政府所设想,此案的发生,综合来说是中国经济下行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应该从此案的社会舆论注意到的是,无论什么身分与立场,驻地中国者感受到的中国社会,已不再是中国政府宣传那般“小康富裕”、“是世界上最安全、稳定的国家”,而是充满戾气、随时都要提防外人的社会——这不是外交部的一句“此次事件没有外国人伤亡”就可以应付的。

珠海撞人案敲警钟

这次案件是一个警钟:敲醒中国政府“只要没人说,就没发生过”的信息审查技术,恐怕没有办法应付公众的不安,甚至可能会加剧之。而顾虑“不报道就不会引起模仿效应”的想法,我只能说这是天真——假若此案真是“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本就怀有报复社会意识者,不需要此案的新闻报道来激发他的犯罪心理。一个可犯罪的环境和条件,再加上不可预测的心理状态,就足以促使一人突然想报复社会。哪怕中国政府不愿使用“无差别伤人/随机伤人”一词,此类案件的发生,就是不可预测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