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港台防疫转向“共存”路/陈文坪

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以封城的手段来阻断疫情,出现混乱丛生、民怨载道,为城市管理者敲醒警钟,更引发了官方、社会大众对“清零”与“共存”的不同诠释。

作为定位国际城市的香港,港府一边冀望与中国大陆尽早免隔离通关,另一边却希望能与国际社会继续来往。

由于对入境者采取比大陆较宽松的隔离政策,与大陆通关迟迟无法达成。港府因两边都不着岸而备受批评,被指一边想着与大陆通关,防疫却走“共存”之路。

今年1月,香港疫情在社区爆发,单日确诊曾高达5万6000宗的新高,导致医疗资源被严重挤压,死亡人数也迅速攀升。

面对疫情来势汹汹,医疗资源挤压、护理工作混乱不在话下,但港府及时推行居家隔离措施、放弃全民核酸检测,改为抗原快速自测,派送防疫包给市民,大大减轻了医院、医护人员的负担。

经过3个月的全力抗疫,香港疫情已经受控并逐渐好转,目前日确诊降落到三位数。

港府宣布从4月21日起放宽防疫措施,餐饮业允许更多堂食人数,商企也恢复营业、消闲娱乐也可进行,两大主题公园——迪士尼乐园、海洋公园也开放入园。

还有,面对国际社会的批评,港府也作出调整,取消先前的熔断政策,允许更多航空公司来往香港,重新与海外各大城市联通。居民与非居民入境者的隔离也一律缩短至7天。

港人对“清零”转变

香港经历奥密克戎疫情,也看到上海封城造成的乱象后,港人对“清零”的态度有了一定转变。

换言之,不像早前坚持要港府推行全员核酸检测、社区清零政策。港大医学院教授孔繁毅也指出,香港目前至少有400万人感染,许多人都有抗体,已形成“免疫屏障”,也无须全员检测。

从目前港府推行的防疫政策窥视,走“共存”方向与海外先行联通是首要工作。不过,港府也没有放弃与大陆通关的希望。但迫切性已有所缓解,因大陆多地不时也爆发疫情而封控。

台湾在冠病爆发后,防疫工作获得好评。不过,自2021年4月底,疫情在社区爆发,防疫警戒提升至第三级,离全面封城的第四级只差一步,导致因冠病致死人数超过800人。现在,无孔不入的奥密克戎也在台湾传播开来,让社区“清零”变得是一种高昂的代价。

推行“新台湾模式”

面对后疫情时代,台湾政府在4月3日也对抗疫防疫调整为“新台湾模式”防疫。行政院长苏贞昌提出的“新台湾模式”是正常生活、积极防疫、稳健开放。让防疫与经济并行,虽然会让确诊数增加,但99.7%都是轻症或无症状,医疗量能能够负担。

蔡英文总统对“新台湾模式”防疫更是说得直接,“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轻症”。台湾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对“新台湾模式”防疫用数字进一步阐述,确诊人数日增1500例,就对轻症、无症状者启动居家隔离措施。要求地方政府加以因应。防疫已转向走“共存”之路。

至4月24日,台湾单日新增已上5000起确诊病例。防疫已推行轻症者居家隔离措施,如3天隔离、4天抗原快速自测管理。

“新台湾模式”防疫宣布后,台湾部分朝野人士、长照组织、不明民众、海外一些媒体都大肆抨击这一政策是不顾人民的卫生健康,是向疫情“投降”的消极策略。

狮城是最好例子

其实不然。以新加坡防疫经验,这才是积极的、可持续性的。让人民可以走出疫情阴霾,走向新常态生活之道,是科学防疫的方法之一。

如果不参照西方与冠病共存的防疫措施,新加坡就是一个很好可参考的防疫例子。

回顾当初,许多民众、海外一些媒体人都“炮轰”新加坡政府防疫是在“躺平”,放任疫情在社区传播,危害人民生命,必将出现高死亡率现象。时间可以证明一切,结果却恰恰相反,新加坡因冠病的死亡率不但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而且在防疫期间,人民生活没有多大影响。

4月26日起防疫除了室内保留戴口罩外,其他已恢复疫情前状态。完成接种疫苗者入境新加坡免检测、免隔离,夜场歌照唱、舞照跳。新加坡已向全世界开放边境。

可见,港台在防疫策略先后转向“共存”之路。科学防疫,必须坚持到底。

反应

 

灼见

狮城学生为何名列前茅?/陈文坪

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IEA)去年展开一项国际数理评估调查中,新加坡中小学生的数理表现展现高水平,再次名列榜首。

狮城小四生在数学取得615平均分,台湾以607分名列第二,韩国、香港以594并列第三;而国际平均为503分。中二生的数学,新加坡以605分蝉联榜首,台湾以602分居次、韩国以596分第三。国际平均为478分。

科学方面,狮城小学生的平均分为607分,韩国、台湾分别是583分、573分,而国际平均494分。中学生的平均分为606分,台湾为572分、日本为557分。国际平均为478分。

无论是数学,还是科学,狮城学生的得分都超出国际平均分数100分以上,展现很强的应用和推理能力,能利用数理概念解决问题。

新国教育部12月4日发文告,公布学生在“2023年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TIMSS)的表现。这项调查针对小学四年级和中学二年级学生,每4年进行一次。抽样选出接受调查的6500多名小学生和4700多名中学生来自全国各校,共有64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这一轮调查。

从这里可以看出,接受调查人数分别数千名,而且来自全国各校,不但抽样数量之大,范围也广,既有名校学生,也有普通学校的学生,是比较全面性的一次调查,准确反映学生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

回看2004年,时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国庆群众大会上提出“全国教师要教得少一点,以便学生能够学得多一点”(Teach Less,Learn More)。

2005年,新国教育部正式推介“少教多学”理念。 即倡导将传统上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转换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当“少教多学”制度刚推行时,许多家长都持“存疑”心态。说教师少教了,学生如何能多学?一些来自大中华区的长辈对新加坡教育制度也不太放心,生怕学生学不到知识。因为,上课半天就放学,回家也没作业,认为学校教导太少。上一辈的也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误导”学子,生怕学子没能学到更多知识。

不过,每每国际调查或测试,新加坡学生所取得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如于2012年在PISA创意解题能力项目与韩国同时排名第一。于2015年和2018年分别在协作式解题能力,以及全球素养项目高居榜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2年的报告,国际创意思维调查,新加坡学生名列第一。

新国教育制度具前瞻

多年以后,从多项国际赛事或国际组织报告可以看出,狮城学生的成绩、能力都比平均水平高出许多,狮城的学生比起其它国家的表现更好。说明新国的教育制度,还是具前瞻的,其教育体制相对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身心更健康,学与乐并行的教学方式。

“少教多学”的教育制度,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各自的潜能,激发探索学习的热忱。让学生着力于思考力、进取心、自信心的培养,而老师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主动性、自发性最大限度地被开启、被激发。

在互联网时代下,“少教多学”的教育模式,或许有值得参考的地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