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赚钱“必杀技”非暴利,是复利!/黄春梅

台湾资深专职投资人陈韦翰撰文透露,自己教课时曾碰过一名穿着朴素的早餐店老板娘,整个家族拥有1002张台积电,抱了三十多年,不知道应不应该卖。

当时是2017年,台积电股价是222元台币,所以他们的持股市值高达2.2亿台币,若以2017年每张股票配发现金股息7 元计算,光现金股息就可领超过700万台币。

当下陈韦翰即询问对方是否缺钱,因为一只每年会生700万台币的金鸡母,当初的本金也早已拿回来,除非急着用钱,否则何必杀鸡取卵呢?

最后老板娘决定不卖,并买下一间店面开早餐店,让女儿与女婿去经营,赚到的钱再拿去买台积电股票,专心做好这两件事就好。

99%人决定卖出

至于继续追买台积电,会不会担心买在高点,老板娘回答,自己有两家早餐店,店面又是自己的,每年还有几百万的股息可以领,够付贷款,也饿不死,有什么好怕的?

如果是你呢?会选择卖还是不卖?

其实我做信托基金这行这么多年,也常常碰到顾客问我这个问题,基金赚钱了,我应不应该卖?

陈韦翰的文章还没完呢,基于这个两难选择实在太有趣,他之后开课时,都会以上述个案来询问同学。

结果,99%的人决定卖出。理由很简单,2至3亿台币耶!(其中又有99%的人在卖出后,如果股价续涨不会再买回来,因为太贵了下不了手。)

只有1%的人,决定续抱。理由也很简单,除了成本为零外,自己又不缺钱,还可以每年领百万股息。

我的答案,就是那个1%。

因为投资让我们赚钱的方法不是暴利,而是复利,只要是好公司好基金,我只要继续抱稳稳,后面只会源源不绝地下金蛋,那我又何必急急地把母鸡杀死,断了自己的后路呢?

而且拿到这么大笔钱,你要干嘛呢?是不是怎样也要再投资呢?那再投资会不会有更大的风险呢?

所以如果不缺钱,我觉得真的没必要杀鸡取卵,一定要像个企业家般思考,这门生意到底还可不可以赚,钱能不能够成长,如果可以,细水长流是不是比天降横财来得好?

再说,投资并不是数字上的买卖,我们买的是某间公司或市场的成长,那当你着急把股票或基金卖出时,等于你觉得那个市场不再成长了,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也许有些人会说,哎呀,我现在不卖,等下跌下来咧?就像2020年尾的时候买,现在又回到原点,那我不是很傻吗?

让我们来听听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怎么说。

“长期持有投资是最有效的策略。您购买股票的价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坚持了多久。”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彼得·林奇做了一个研究,分析市场在1965至1995年这30年间的回报率。

结果令人意外。

他发现,如果一个倒楣的投资者在每年市场达到最高价时投资1000美元,在30年的时间里,他的年化报酬率为10.6%。

反观另一个幸运的投资者,在每年市场处于最低点时买进1000美元的股票,30年下来他的回报率会不会是倒楣投资人的数百倍呢?

答案令人出乎意料,他的年化报酬率只是比倒楣投资人稍高的11.7%。

为何结果差异如此微小? 原因在于每年持续买进的方式分散了股价风险,以至于拉长时间轴来看,这些价差小到不足以影响大局,反而是时间因素才是创造复利的最大原因。

时间战胜股市起落

所以投资人应该训练好自己的选股能力,并想办法让自己长期待在股市(time in the market),而不是透过自以为是的算命师判断能力,来决定进出股市的时机(timing the market)。

由此,也衍生了投资界名言,time in the market, not timing the market。

以上的台积电案例,也说明了time in the market的重要性,只要有时间,你又何必惧怕股市的起落呢?

就把一切交给时间,让它为我们滚出丰厚财富,而我们就继续做好我们的工作,专心地赚钱再投资,而不是整天分心盯着股价想着赚价差,这个才是靠投资致富的快乐人生啊!

反应

 

言论

你还嫌弃马币吗?/黄春梅

最近马币超级长进,节节攀升,但可以看到市场上有人欢喜有人愁。

即使同一个人,也是喜忧参半。

比如我,正计划给一笔以美金计价的捐款,年尾也准备去美国,自然因为可以剩下不少的汇率转换而开心。

但我投资的美股和美国基金,也因此而赚幅缩水。可我后悔投资美国吗?

一点也不会,因为我们必须明白,汇率的起伏就是常态,也只是投资获利的红利,而不是主菜。

但对于那些本末倒置的朋友,看到新币对马币很强势,就把钱存在新加坡银行,他们就肯定后悔莫及。

货币双面刃效应

这就是货币的双面刃效应。

所以我常常说,想要钱生钱,一定要回归基本面,货币本来就不是投资获利的核心,若你执着于它,换来又换去,肯定疲于奔命,那不是投资应该出现的心态。

所以我常常教育顾客,你认为新币长远利好,那就到新加坡投资,而不是存在新加坡银行里,赚取那短期看起来很多,其实长期算起来才那一点点的汇率优势。

半年多前有一位曾经是新加坡PR的朋友,把新加坡公积金提领出来后,就一直闲置在新加坡银行。

理由就是新币比较“硬”。

我说1元新币对3.5马币只是暂时性的,因为新加坡不靠利率来调控通货膨胀,而是靠汇率。

所以在过去2年通货膨胀肆虐的情况下,新币肯定强势,但这只是暂时性的。

一旦通胀回落,美国开始降息潮,马币会回弹,兑新币也会跟着回来。

当时我不敢把话说太满,预测1新币兑3.3才是合理状况,但我觉得3.2其实也有可能,现在看来3.0指日可待。

所以我给他的建议是,应该趁这么好的兑换率,把钱拿回来投资,反正他也没有想要到国外退休,那还不趁可以换多些钱的时候行动?

但他还是没怎么行动。

有一句话说,你只可以赚到你认知内的钱。

就好像我的朋友,意识里紧抓着“新币比较硬”的认知,而迟迟没有行动,抑或是他其实认同我,但就是懒得行动,总之就是概念里没有看到这笔钱的可能性,所以这笔财富对他而言,就是过眼云烟。

那现在看着这么长进的马币,我们又该如何部署,以取得汇率的红利赚幅?

投资美股换更多美金

我会趁现在马币坚挺,更大胆地投资美国股市,因为现在可以换取更多美金,来投资这些超级好公司,无形中为我降低了许多成本。

虽然短期也许无法得到美金坚挺的汇率优势,但投资不争一日之长短,找出可以乘风破浪不断成长的出色企业,才是重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