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失传的净尸仪式

《观尸·旅》/上篇

丧礼能够呈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除了西藏天葬、埃及金字塔、西安兵马俑,还有一个隐藏在印尼山区一片净土的神秘托拉查(Toraja),其洞丧文化及净尸文化,更是举世闻名!



由于洞坟都在郊区,得用竹竿挑起尸体,往城镇送去。
为了进行净尸仪式,亲友得翻山越岭到古老洞墓搬运尸体。

棺木打开后,亲友搬出尸体清理干净,这是亡者与亲友“一家团圆”的欢乐时光,与华人传统的入土为安的观念,大大不同!

华人相信,入棺后的亡者不能可随意移动,开棺更是大忌,认为这将会破坏风水。

但是,托拉查相信人死后是“病人”,并没有离开他们,举殡埋葬以后,数年一次还还得替他们进行净身,再埋进洞里,里头包含的是亲友对逝世亲人的缅怀。

基于好奇——“揭开托拉查族神秘丧礼”是我与另外一名旅伴此次旅行的目的,探索真伪的基因在我身体日愈活跃,就这样的我们启程了。

开棺进行净尸仪式。

托拉查人每3年会为尸体进行净身仪式(Manene Festival),开棺为尸体穿上新衣、打扮整齐,这与华人清明节扫墓的意义类似,都是缅怀亲人的日子;只是托拉查却没有确实日子,当地导游丹尼尔也不知落在哪日,他用车辆载着我们一个一个村庄打听寻找,尽量不让我们失望,终于在回程的第二天,亲眼目睹了开棺净尸的习俗。



21世纪的净尸习俗经已简化,数十具尸体摆在一起,亲友以更换外边布匹象征式进行净尸仪式。

翻山越岭人力挑运

尸体一般埋葬在荒野的石洞中,亲人必须翻山越岭、以人力挑运尸体。

搬运尸体很劳师动众的事,除了亲友,村里的人几乎都要出来帮忙,他们借用竹梯爬上石洞,把整个家族的尸体一具一具搬运出来进行净尸。一般上,会先集中一处后才开始。一些只是象征式更换布匹,少数则会开棺木进行传统的净尸仪式。

慢慢地,棺木掀开了,亲友用刀切开缠绕着尸体的布匹,它是一具男性尸体,皮肤、毛发、牙齿等在面前展露无遗。另外一个棺木此时也开启了,躺着的是身穿传统服装的男尸,遗容已是模糊,亲友用手扫一扫尸体,再用手指刷一刷对方牙齿,进行“净尸”仪式。

亲友重新摆放好棺木里的用品,例如洗发水等日常用品,这些都是死者生前的陪葬品。

替尸体衣服或化妆等大动作其实都可能影响到尸体,让已脆化的尸体受损,因此目睹的净尸只是扫一扫尸体清理指甲的灰尘,或梳一梳头发等等。

两个世界再度“团圆”,亲朋好友也不忘祭奉食物和卷烟,最后,还摆出不同姿势和尸体一起开心合影或自拍。

我们也“入乡随俗”,拍了人生第一张另类照片。

亲人为其梳理头发。

与死者的社交互动

犹如托拉查社会教授安迪罗克形容,这是“生者与死者之间的社交互动。”

另外一个开棺净尸仪式则在郊区,强壮的阿鲁亚爬上竹竿楼梯,借用绳吊将尸体从高山洞墓里搬迁下来,再直接进行净尸仪式,象征似地用手扫一扫死者的头发。

阿鲁亚并没有因看到死者而露出悲伤,他认为再度与婆婆“会面”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回忆起婆婆生前对他的如此疼爱,大手牵小手,带他到稻田游戏,他一面说着故事,一边与婆婆更换外裹布匹,开心的微笑着。

净尸仪式对阿鲁亚家族而言是重大仪式,难得亲人都会回乡团聚一块,加上能够与去世亲人亲密接触,应该要很开心,并不是要悲伤!

用手清理指甲,进行净尸仪式。
亲友用手指为尸体牙齿刷牙。

草药涂尸无异味

其实,埋葬已久的尸体会否发出臭味?告诉你,竟然没有异味。过去的尸体是采用草药涂抹,让它不会腐化;如今尸体保存则是采用化学打针,让尸体不腐化。

或许你会问每3年的“净尸”活动中,为何网上资讯一般注明会在8月?我们与当地确认以后,净尸活动并没有正确日期,主要是村里年轻人多到外地讨生活,在假期节日才有时间回乡进行净尸活动,而8月刚巧是印尼的国庆日。

举行净尸仪式后,他们还会在一旁进行烧烤黑猪大会,吃烤猪肉、欢庆净尸,还邀请我们入席品尝黑猪肉,味道还真不错。

“团圆”大合影。

如今,净尸仪式已经简化,只是换掉缠绕包裹在尸体身上的布匹,将旧的拆除,再换上新的,象征式的为死者更换新衣,而传统的净尸仪式也越来越少村民在进行,这种看似诡异的传统仪式,相信会逐渐失传。

阿鲁亚(右)为婆婆更换新布匹。
阿鲁亚想念婆婆,拥抱婆婆。

知多一点:
灵活机制 奉行习俗

稀有的丧礼文化就在印尼南苏拉威西(South Sulawesi)的望加锡(Makassar)向北的一个山区塔纳托拉查,它也有着“天王之地”之称。

17世纪这里曾被荷兰殖民了300年。托拉查族早年是打猎维生,荷兰殖民政府为了安抚他们,在山谷让他们建立自己村庄,改变了从事农业的营生模式。

托拉查人的原始宗教是崇拜巨石和万物有灵论者,各项庆典和丧礼使用大量的杀生灵来祭祀。当时,荷兰传教士曾禁止他们的信仰,后来意识到如果要让托拉查人接受新的信仰,就必须采取灵活机制,允许人们奉行他们的习俗。

基督教宽大的包容性,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十分彰显。

净尸仪式已简化。更换缠绕着尸体的布匹象征替死者换衣服。
小孩也成为净尸仪式的得力助手。
参与净尸仪式的亲友或村民都欢喜,露出笑容。
4名“寻尸”开眼界的大马朋友“入乡随俗”,与死者欢乐合影。
仪式结束后,欢庆烤烧猪吃。

反应

 

言论

大马必要的多元交融/南洋社论

马来西亚早餐文化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丰富多样的大马式早餐,包括椰浆饭、印度煎饼、炒粿条,还有烘面包和拉茶,都是广受各族喜爱和共享的食物,突显了多元文化和谐交融的特色。

还有成功申遗的妇女传统服饰“卡峇雅”、泰国的汤头“冬荫功”、韩国的“制酱文化”及中国的“春节文化”,此种衣著美食的人文荟萃,同样能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马来西亚随处都能体验到。

各种厨具精确分工

这就是我们必要的“多元”,这些美食荟萃及文化的多样性,都来自各式厨艺的厨师用各种各式的厨具、食材、调味料和烹饪方法做出来的。

小到家里厨房用到的碗碟盘子羹匙,剁肉切菜用的砧板,烧饭煮菜的炉灶,都有个别精确的分工,且紧密连结一起,才能给每个家庭端出一日三餐。

各式各样的用具,盛满了家的温暖,滋养家人,沾染烟火,却沉淀着岁月,升腾着温度,给马来西亚全民弥散家的味道,和叙述着家的故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多元的反面,是单一,而单一却是低效的。

就像耕地,农业科学更大力推动多样化种植,以帮助恢复土壤的健康,实现收成倍增。

多样化种植互利避害

多样化种植是生态农耕的原则,像轮作法、间作法,把多种特性不同的农作种在一起,就能让它们像朋友一般互利避害,帮助彼此好好生长。

种植多品种的农作,来应对不同的情境的灾害,是农民求生存的变通之道,有序地轮替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可以预防虫害和改善土质,多种多样,还能帮助促成进化。

我们的社会组织和政府体制,也要有团队的多样化,借助优势互补,各尽其能的合作模式,认知的多样性,才能激发创新,打破僵局,及增加团队的成功率。

虽然同质化可能带来某种安全感,但却阻碍合作;但只专注于单一族裔权益,只会是近亲繁殖的政治畸胎。

只有无疆域的党团组织或社会才会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有弹性,越有温度,越多样化;而多样性才能加速进化,扩大世界的边界,建立彼此的信任。这样的学习型社群和多元社会,才能帮你找到新的奶酪和制造奶酪的新方法。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