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魏家祥:为国民融合有商有量 马华却被误解为软弱屈服

(吉隆坡22日讯)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指出,马华作为华人政党,会为了促进国民融合与团结而采取有商有量(Give and Take)的精神,却被误解为软弱和屈服。

他承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马华在政策宣导这一方面并没有做得很好,导致出现被误解的局面。

魏家祥今日为拉曼大学学院社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方奕鸿的新书《陈修信与马来西亚华社关系研究(1961-1974)》主持推介礼时,如是表示。

他说,马华政治立场鲜明,一直都秉持中庸路线。

他感叹,即使国家独立超过64年,各族之间的问题依然没有办法好好解决。

他说,马华从过去到现在至未来,始终秉持中庸路线、守护族群、社会与国家的使命,在促进国民团结与国家建设发展上做出奉献。

另外,魏家祥表示,希盟执政的时候,考验执政党,并没有好好解决种族问题。

相关新闻:

魏家祥:维护文化教育有贡献 陈修信长期被误解

魏家祥:冻结2人党籍 “是马华会长理事会决定”

魏家祥:大马注册旅游巴士 入境狮城载客需申请准证

 

 
 

 

反应

 

财经新闻

朱光耀:大马身为东盟主席国 可推动东亚金融合作机制

(吉隆坡17日讯)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说,马来西亚作为东盟主席国及东盟加三(中日韩)的联合主席国,可推动建立东亚区域的金融合作机制,为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做好坚固防火墙,保护共同利益和发展,使区域更加繁荣。

资金万事俱备

他说,去年,东盟加三的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决定要建立资金快速拨付机制,从资金准备方面看,已经万事俱备,现在就是最关键的时刻,把泰国清迈协议从倡议的形式变成具体的国际金融机构的安排。

朱光耀今日出席“展望未来:2025吉隆坡对话”时说,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东盟包括大马都遭受重大的金融海啸的冲击,中国、韩国和日本也受到影响。

“在这种危机冲击之下痛定思痛,东盟和中日韩决定克服当时面临的一些分歧,特别是中日之间,当时在经济,在政策沟通不差的情况下,我们认识到在危机情况下,地区必须团结。”

他指出,在此情况下,东盟和中日韩决定讨论如何应对未来金融危机的冲击,如何建立自身的防火墙,特别是解决流动性危机。

“1999年,当时我是中国财政部国际司的司长,具体参与了推动建立清迈协议的这个整个技术进程。

“当时有困难,但是大家是比较明确,我们为了我们区域的合作,为了我们各自的金融安全,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机制,而且当时十加三的这个团队都认识到,基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我们必须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就是结构性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如何解决流动性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外汇资金短缺的问题。”

他指出,大家达成共识,就是结构性问题要靠各自国家经济发展、结构改革来解决。流动性的问题就要靠建立区域性的金融合作机制,建立防火墙来抵御外来冲击。

“所以,在十加三国家的共同努力下,2000年5月在泰国清迈,我们十加三的财政部长正式达成了清迈协议。”

他说,清迈协议最初的互换资金是800亿美元,如今已增至2400亿美元,而贷款条件同国际货币基金脱钩的比例也从最初的10%提升到现在的40%。

“与此同时,2016年东盟和中日韩建立了十加三的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设在新加坡,并且升格为国际组织,所以从宏观政策、监测和资金的预备,包括对成员国进行技术援助方面,这个条件都具备了。”

2025年吉隆坡对话会: “展望未来”主题是《马中关系:源远流长,互信为本,共创未来》,由策略分析与政策研究所(INSAP)与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ACCWS)联办。

出席者包括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及总秘书拿督张盛闻、策略分析与政策研究所主席拿督杨燕美医生、署理主席陈锦传、中国外交部原部长助理胡正跃、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兼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原司长陈文玲、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主任饶兆斌。

胡正跃盼中马合作提质升级

曾在2001至2004年担任中国驻马大使的胡正跃说,希望中国和大马双边工业合作提质升级,大马能成为与中国共建面向世界的高新园区的桥头堡。

“东盟各国尤其是马来西亚都各有所长。双方具备在新兴高科技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的必要条件。要鼓励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多出力多合作,高科技企业广泛参与,让科技创新引领新时期产业合作。”

胡正跃发表“中马及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展望”讲题时说,大马作为本年度系列峰会主席国,可以发挥关键年份的关键作用。

“中马合作不仅要做好西马地区已有合作,同时还要着眼东马地区的巨大潜力,更要面向整个中南半岛,通过中国连接欧亚大陆。

“互联互通工程庞大,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协调与统筹。现在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已有较扎实基础,一系列重大项目正在积极酝酿推进,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魏家祥:提供经济安全

魏家祥说,在当今地缘政治分裂、保护主义抬头的时代,马中关系展现出难得的清晰度与可预见性。

“对于马来西亚而言,这段伙伴关系不仅提供经济安全,也有助于多元化出口市场、增强投资者信心,推动产业转型。

“随着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来西亚国家发展规划逐步对接,我们有信心,双方将继续携手,成为本区域和平与进步的重要支点。”

也是交通部前部长的魏家祥说,马中两国在经济上高度互补。中国是全球创新与制造业的领导者,而大马则在区域供应链中扮演着战略性角色。

“近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本地中小企业通过与中方在电子商务、绿色科技、物流和数字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受益。

“我们必须继续扶持与扩大这类合作,确保双边关系的成果真正落地,为基层社区带来就业机会与经济繁荣。”

饶兆斌:可重提东亚经济共同体

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主任饶兆斌博士说,现在是适当时间重提大马在1990年代提出的东亚经济共同体(EAEC),作为东盟加三(中日韩)的下一个阶段整合。

东亚经济共同体是由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在1997年提议的区域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东亚和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

他指出,在发生1998年金融风暴时,中国维持人民币不贬值,帮助东盟稳定市场,因此,东盟对中国有信心,在面对难题时,中国可以帮助稳定东盟。

他说,东盟各国没有预测到美国的新关税政策,在此新的互动下,美国智库担忧美国的政策把东盟推向亲中国阵营。

“这可以是或者不是。东盟主张维持中立,需要寻找稳定的伙伴,中国是东亚的主要国家,履行多边贸易主义。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说,美国把市场准入当成武器来使用。贸易堡垒的阻挡,可以让出口国痛苦一个时候,要想法设法去吸纳出口产品。中国是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竞争者。”

陈文玲:马中贸易仍具空间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兼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原司长陈文玲说,马中贸易还有很大的空间待打开,特此邀请大马企业积极参与广东、上海、北京举办的各个商务展会,以开拓中国的市场。

她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海世界博览会、北京国际会展、义乌小商品展览城等,提供各种各样商品,只有想不到的商品,没有买不到的商品。

她说,中国也有非常发达的网络平台、电商平台,协助网红通过流量,创造就业岗位。

“从传统转到网络,大量的马来西亚产品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入中国。中国非常注重东盟市场,积极加大对东盟的贸易出口,也积极协助东盟企业开拓中国市场。”

她说,目前美国发动贸易战,造成中国出口到东盟的份额增加,出口到美国的份额逐渐减少。如果美国的贸易战持久,可能造成美国以后买不到中国的货品。

适逢习近平访马具重大象征

魏家祥说,本次对话正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马来西亚之际,这是一项具有重大象征与战略意义的行程。

“这充分展现了中方对马中关系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双方迈入新的阶段:互信更深、合作更广。

“从东海岸铁路(ECRL)等基础设施项目,到绿色经济、数字创新等未来导向领域,此次访问再次肯定了马中双方致力于构建高质量、高互信伙伴关系的共同愿景。”

魏家祥说,在过去的50年里,马中关系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且多元的伙伴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建立在稳定与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在当前全球局势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这段历久弥坚的关系,已成为区域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支柱。

他说,在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之前,数百年来两国人民间的迁徙、贸易和文化往来,早已为马中之间打下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这种情感纽带超越地缘政治的范畴,体现在我们的语言、饮食、习俗、节庆,乃至家庭生活中。这种长期累积的信任储备,已经成为双方合作的基石,不仅存在于政府层面,更深植于人民之间。”

他说,除了人文纽带,文化与教育更是推动双方长期理解与友谊的生命线。

“如今,我们看到马中之间的教育合作不断拓展,越来越多中国学生选择到马来西亚求学,双边的高等教育学府也在学术交流中建立紧密联系。

“马来西亚是中国以外唯一拥有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这赋予我们独特的文化外交与软实力优势。

“透过语言、艺术及学术交流,我们的青年正在成为双边文化的沟通桥梁,确保这段友谊在未来,不仅能够获得延续,而且还进一步深化。”

朱光耀说,借助中国主席习近平访马与马来西亚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协定3.0版的签署。

“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基础,中国东盟已经完成了新的贸易升级版的贸易协定的实际谈判,现在是到了正式签署的时候了。

“期待着马来西亚作为东盟主席国,也是今年东盟、中国、韩国、日本十加三的联合主席国,推动签署这一重要的历史协定。”

传统贸易仍是重中之重

胡正跃说,展望新时期,传统贸易仍是重中之重。

“不要小看中马2000亿美元(约8831亿令吉)和中国东盟一兆美元(4兆4157亿令吉)这么两组数字。这是中国东盟和中马经济合作基本盘,它涉及千家万户老百姓切身利益。

“新时期,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双方要继续挖掘潜力,创新形式,强化制度保障,努力确保10十1和中马双边贸易保持良好势头,不断攀登新高度。”

胡正跃说,旅游合作方兴未艾。随着两国互免签证协定的签暑,中马两国游客将以更大规模双向奔赴,互访人数必将创下历史新高。

“旅游既是人文交流,也是一种贸易形式。今后发展可能不仅看人数,还要看逗留时长和文化体验以及消费水平。”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