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华社不应活成一个岛/周若鹏
日前线上会议结束时,一与会者传文字讯息:“88” ,我顿时感觉被冒犯。
多年前我活跃于车友圈中,群组内华人为多,某友突然发了个笑话,用回教徒招呼语谐音为梗,内容实在太突兀,这里就不便重复了。我马上私讯他:“朋友中有好几个回教徒呀!你这样不是冒犯人了吗?”他急忙撤帖,但不知伤害是否已经造成。
我有一友是行动党员,马来人,他曾对我发牢骚,在群内议事时常常不知怎的就会从英文开始,然后渐渐就变成华文了,他变成隐形的路人,总得发声提醒一下,大家才猛然意识到他存在,又切换回英语频道,但谈着谈着往往又会变调。
我不解,为什么华人似乎总会不知不觉地隔离“外人”?这样会让人觉得华人群体就是个封闭的小圈子,外人进不去,里面的人也没想出来。是不是因为如此心态,促使华人在各大城市才聚成唐人街、中国城?我曾踏入多伦多唐人街,仿佛经过随意门走出加拿大进入香港,里面的人大可一辈子不谙英语,生活完全无碍。
排他心态交不了朋友
就像那场线上会议吧!明明用英语进行多时了,说“88”,马来朋友怎么会懂呢?他们不知为什么突然有人讲两个数字,自不觉被冒犯;反而是我觉得被冒犯了,我仿佛被强行归类成不敏感的、不顾友族感受的华人,都在自说自话,我十分不愿意被如此标签。
我赶紧打哈哈,为大家解释88是什么意思,sebab bunyinya macam bye bye, oleh itu orang Cina selalu guna 88 sebagai short form。
我希望马来朋友知道,还有华人始终记得自己生活在多元文化、多元种族的环境,乐于交流。
也许是我太神经质了,但在各族共处的环境里,敏感一点、小心一点总是好的。无论我们是大环境内的小社群,抑或强成一个国,排他的心态就算不树敌也交不了朋友,是十分吃亏的。
今年首次参与回教徒朋友开斋 ,祷声响起后,我硬着头皮想学大家用手吃饭,此时马来友人特别为我递来餐具,倍觉贴心,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反之,亦然。
警民合作消除种族误解/南洋社论
刚刚过去的斋戒月与开斋节,全球的回教徒顺利度过了反思自身和加强信仰的圣洁修行,祝愿全人类在更宽容、和谐与关爱的氛围中,共同维护一个更加友爱的世界。
国家元首苏丹依布拉欣、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副首相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博士以及内阁多位部长与副部长,也相继在电视台和各种电子媒体上,通过祝贺回教徒欢度佳节时,呼吁国人紧记各族需和谐共处,团结爱国,朝着昌明大马的光明前途迈进,不要被狭隘的种族歧视思维破坏各族之间的关系。
各族互相包容、谅解、尊重与关爱等亲善之心,必能建立一个充满友爱与团结的马来西亚,团结就是力量,有了全民力量的国家,必定更强。
佳节期间种族误解频传
纵观过去的斋戒月份,国内确实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暴力与误会案件。有的涉及种族敏感问题,有的纯粹是个人冲动,所幸有关当局都及时妥善处理,才不至于引发不必要的情绪骚动。

百年兴都庙搬迁事件已经妥善解决,证明之前所传的各种阴谋论纯属有心人的煽风点火。回教传教士赞里维诺也因评论协商结果时,涉嫌煽动情绪,而遭警方逮捕。
一名华青在斋戒时间内用餐时,被一名回教徒大叔误当成回教徒,大叔在华青表明自己非回教徒后,仍然冲动地向他打了几个巴掌进行“教训”,事后引起轩然大波。
国民团结部长拿督艾伦达干也形容这是一起挑衅行为,违反我国多元种族和谐与团结精神,后来大叔也被控蓄意伤人罪。
此前,某中学也发生“又一宗”因学生听不懂国语,老师竟然叫学生“回去中国好了”。
作为教师用上如此侮辱性用词,教育部长法丽娜得知后立场分明,强调教育部绝不对校园内的种族歧视行为妥协,该老师事后也公开向学生和家长道歉。
除此之外,马六甲公路发生的交通误会事件中,失控的青年用头盔击晕大叔车主,竟然在网络上传言为“马来青年鲁莽打死华裔大叔”。
警方迅速破案化解谣言
所幸警方在第一时间将动粗的华裔青年逮捕归案,大叔也没有生命危险。可见,乱传为种族攻击案者的居心不良,在警方迅速破案后得以及时化解。
另一宗军人父亲没看好孩子,导致孩子跑到路中央被一辆慢行中的车子撞伤,后来失控的军人愤怒挥拳打女车主,也被误传成种族行为。庆幸警方快速破案并解开误会,现场有道歉仍被挥拳相向的女车主也是巫裔同胞。
由此可见,这些事件引起的争议和误会,都是零星个案,只是在网络便利和“人手一机”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太快,真相未浮出水面之前,已经掀起了一部分人的恐慌与愤怒。
因此,我们非常依赖警方高效率与破案速度,方能在误会的雪球越滚越大之前,为民众解惑。当然,国人自身也应如国家元首和正副首相及内阁部长等所叮嘱,做一个有包容、谅解、尊重、关爱与亲善之心的大马人,共同爱护我们这个没有天灾威胁的马来西亚,成为更加安定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