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是谁活在孤岛?/黄金祥

日前拜读周若鹏大作《华社不应活成一个岛》,描述了他和马来友族的交往点滴。周兄文笔非凡,几段小故事跃然纸上,却叫我读了哑然失笑。

文中提到华裔朋友在群组内发了个“88”(网络用语“拜拜”之意),因为群里有马来人,周兄“顿时感到冒犯”,立即打哈哈以流利马来文解释其意,以免马来友人感觉不快。

周兄建议大家与各族共处时,“敏感一点、小心一点”,否则“排他心态”容易树敌,十分吃亏。

我自小与各族朋友交往,如今每天和马来同事及客户打交道,从专业人士到蓝领阶级都有。坦白说,还没见到几个因为在他面前说了句中文,就感觉被冒犯的马来人。

没什么好大惊小怪

我在和马来人聚会时,经常也会碰到他们之间以一些我听不懂的方言或宗教用语交谈。当我露出好奇不解表情时,他们总会热心解释刚才所说的是什么,我可从来没感觉被冒犯。毕竟类似场景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除非是活在孤岛的人,否则在大马社群,有谁没遇过?

周兄说“也许是我太神经质了”,这一点说得很对,我完全认同。绝大部分马来人也和我们一样,每天和不同族群交往,即使不是深交,也不至于会因为类似上述的偶发事件,就神经质玻璃心碎满地。周兄多虑了。

我和马来同事一起开斋,基本上他们都会备有叉匙,若一时忘了,开口索取便是,完全不必像个忸怩的小媳妇,或者如周兄那样“硬着头皮想学用手吃饭”。难道周兄真的以为马来人都活在孤岛上,不知道华人用餐具吃饭?未免小看我们的友族同胞了吧?

周兄在文中还举例,多伦多的唐人街就和香港无异,说明华人群体似乎就是个“封闭的小圈子,外人进不去,里面的人也没想出来”。窃以为,周兄言重了。

唐人街可是各国的重要旅游景点,每天进出观光消费的外国或当地人,都让商家们应接不暇,少了和八方来客打交道的手腕,你以为能在唐人街混得下去?

此外,大马华人出了名是全世界、尤其是新加坡的人才供应中心。每年到海外求学的华裔子弟成千上万,至今已有上百万移居全球各地。我们的多语切换能力,以及对东西文化的熟悉与适应力,在外国人眼里近乎特异功能。周兄自己也都去到加拿大观光了,说明周兄就是一个“走出去”的华人例子。莫非周兄感觉如斯孤独,以为大马600万华人中,没几个出国见过世面?

个人认为,华人与他族交往,应持平常心、不卑不亢方为正道。傲慢待人自然不对,但不必要的弯腰打哈,只会让人感觉阿谀献媚,惹人厌恶。

本地有不少华裔“大爱族”,比如某著名黄丝博士、律师与一些成天哗众取宠的网红等,经常批判华社不遗余力,什么自我封闭,不爱马来文,不了解回教,对回教徒缺乏敏感等等,十分大义凛然。可一转过身面对友族,却是另一副摇尾乞怜的嘴脸。这些人一来以为踩扁华裔同胞可以抬高自己,二来把马来人当成玻璃娃娃奉在高处,百般细心呵护,事事容忍退让,便能得到怜悯与恩宠。

事实上,你以为自己友善体贴,在有心人眼里却是懦弱好欺负的表现。这些年来,那些宗教狂热分子动辄炒作喝酒、售酒课题,成天对女人穿着指指点点,不时拿食物、鞋子、漆刷是不是清真来说事,连举办了几十年的盆舞节也借故大作文章,种种的过激行为,难道我们还见识不够?

又比如几年前斋戒月轰动一时的事件,某中学校长命令非回教徒学生只能在厕所用餐;今年则有某国小校长不顾非回教徒学生权益,指示学校食堂在斋戒月期间关闭。

过度谦让反助长气焰

请问,到底是谁对谁缺乏敏感性?是谁不尊重谁?这种思想狭隘、破坏族群和谐的行为,才是周兄与大爱同仁们,应该大力鞭笞的对象。对单一族群的过度谦让,反而让某些人不可一世,助长了他们自以为高高在上的气焰。

就像前几天发生的,某回教徒捐血过后,收到疑似猪肉口味的快熟面,惊动了警方以多项刑事法展开调查。试问,如果捐血的是素食者或虔诚佛教徒,他们会不会只是一笑置之,然后把快熟面转送他人?而不是把事情闹大?是谁在推动这种“回教徒一点也不可冒犯”的风气?

即使是用30年把同胞打造成拐杖一族的敦马,也曾经慨叹:如果大马回教徒什么都要求清真认证,那么他们一旦去到国外,恐怕很快就会饿死。

看来,周兄的担忧还是说对了一半,大马的确有某些人活成一个岛,只不过不是他所指的华人。  

相关新闻:

【灼见】华社不应活成一个岛/周若鹏

 
 

 

反应

 

言论

警民合作消除种族误解/南洋社论

刚刚过去的斋戒月与开斋节,全球的回教徒顺利度过了反思自身和加强信仰的圣洁修行,祝愿全人类在更宽容、和谐与关爱的氛围中,共同维护一个更加友爱的世界。

国家元首苏丹依布拉欣、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副首相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博士以及内阁多位部长与副部长,也相继在电视台和各种电子媒体上,通过祝贺回教徒欢度佳节时,呼吁国人紧记各族需和谐共处,团结爱国,朝着昌明大马的光明前途迈进,不要被狭隘的种族歧视思维破坏各族之间的关系。

各族互相包容、谅解、尊重与关爱等亲善之心,必能建立一个充满友爱与团结的马来西亚,团结就是力量,有了全民力量的国家,必定更强。

佳节期间种族误解频传

纵观过去的斋戒月份,国内确实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暴力与误会案件。有的涉及种族敏感问题,有的纯粹是个人冲动,所幸有关当局都及时妥善处理,才不至于引发不必要的情绪骚动。

百年兴都庙搬迁事件已经妥善解决,证明之前所传的各种阴谋论纯属有心人的煽风点火。回教传教士赞里维诺也因评论协商结果时,涉嫌煽动情绪,而遭警方逮捕。

一名华青在斋戒时间内用餐时,被一名回教徒大叔误当成回教徒,大叔在华青表明自己非回教徒后,仍然冲动地向他打了几个巴掌进行“教训”,事后引起轩然大波。

国民团结部长拿督艾伦达干也形容这是一起挑衅行为,违反我国多元种族和谐与团结精神,后来大叔也被控蓄意伤人罪。

此前,某中学也发生“又一宗”因学生听不懂国语,老师竟然叫学生“回去中国好了”。

作为教师用上如此侮辱性用词,教育部长法丽娜得知后立场分明,强调教育部绝不对校园内的种族歧视行为妥协,该老师事后也公开向学生和家长道歉。

除此之外,马六甲公路发生的交通误会事件中,失控的青年用头盔击晕大叔车主,竟然在网络上传言为“马来青年鲁莽打死华裔大叔”。

警方迅速破案化解谣言

所幸警方在第一时间将动粗的华裔青年逮捕归案,大叔也没有生命危险。可见,乱传为种族攻击案者的居心不良,在警方迅速破案后得以及时化解。

另一宗军人父亲没看好孩子,导致孩子跑到路中央被一辆慢行中的车子撞伤,后来失控的军人愤怒挥拳打女车主,也被误传成种族行为。庆幸警方快速破案并解开误会,现场有道歉仍被挥拳相向的女车主也是巫裔同胞。

由此可见,这些事件引起的争议和误会,都是零星个案,只是在网络便利和“人手一机”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太快,真相未浮出水面之前,已经掀起了一部分人的恐慌与愤怒。

因此,我们非常依赖警方高效率与破案速度,方能在误会的雪球越滚越大之前,为民众解惑。当然,国人自身也应如国家元首和正副首相及内阁部长等所叮嘱,做一个有包容、谅解、尊重、关爱与亲善之心的大马人,共同爱护我们这个没有天灾威胁的马来西亚,成为更加安定的乐土。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