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马来民族主义成功在望?/章龙炎

马来知识分子鲁斯旦沙尼(已故)在15年前出了一本文集《马来民族主义路在何方?》,他在文集中指出,马来民族主义是唯一开拓马来亚(后来为马来西亚)成形的政治运动。可是,在世界众多的民族主义中,马来民族主义却是“失败的民族主义”。

为什么马来民族主义是失败的民族主义呢?因为马来民族主义所产生的不是所期望的马来民族国家,而是殖民地统治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多元族群的民族国家。



对马来民族主义在我国还是个“未竟之业”,鲁斯旦沙尼将之归咎于现实政治(realpolitik)的短视和肤浅,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把民族建设的过程,与硬体建设和经济发展等量齐观,注重的是对有限资源的分配(讲数字、数量及百分比)。

诸如土著主义、马来人至上、国民团结政策,还有非马来人放不掉祖籍国的文化、忘不了殖民时代的多元种族社会,却对土著文化不甚了了,就尾大不掉。

他认为这个分配有限资源的继续,是不稳定的同时也会造成各造的不安。不同的时间点,各族有根据本身的相对力量,再重新谈判。如此的一个分配资源的架构,无法使到这个国家本身成为终极的聚合和认同点,也无法得到各造的尊重和重视。

他的看法是,公平分配资源并不是马来西亚的民族与国家生活所面对的挑战,思考及论述一个大家能够接受并视为“神圣”的国家意识形态,才是更加重要的事项。而这个意识形态,当然需要以占我国人口多数的土著的文化为主。

市侩文化遍地开花



鲁斯旦沙尼批评李光耀的人民行动党(后来的大马民主行动党)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概念,是对英殖民地时代“文化自由放任”的缅怀,华人也因此不愿意放下身段进行有创意的思考——也就是思考在一个新的国度里塑造新特征的可能。

总说一句,马来民族主义的“失败”,并没有让华人从历史偶然的角度,当作是思考如何融入这个国家的基点,也就无法在“物质家园”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精神家园”——国民意识形态。

空洞肤浅不知所谓的“我是马来西亚人”口号,却被许多华人知识分子奉为圭臬。

所以,即使华人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传人自居,更以捍卫此文化为“不可让步”的底线,可是,我没有看到华人尝试展示中国政治思想及历史所涵盖的智慧;可悲的,我们看到的乡愿及市侩文化却遍地开花。

以喊“兴旺发”来宣示自己是华人的象征;敢做敢说不敢当及不守承诺成了正道,还受到极力拥护;相反的,批评者受到的是各种各样的标签。这难道还不足以证明大马华人文化的堕落吗?

把肤浅文化当作是深层文化形势(也就是什么都tidak apa) ,要是继续下去,我看鲁斯旦沙尼念兹在兹的“失败的马来民族主义”不日就成为成功的民族主义了。

反应

 

言论

中国冲击的机遇/南洋社论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11月间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高端访谈》专访时,称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个“珍视友情,内心充满热忱的国家领导”,还说他“对像马亚西亚的小国给予充分尊重”。

安华强调将继续致力与中国经贸投资的合作,将合作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数字化、人工智能、半导体和绿色能源等高科技产业。

在当前世界局势动荡,中美战略博弈持续升级之际,安华倚重的却是与中国睦邻友好、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的关系。

因为马中建交50年,双边贸易额不断创新高,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及达成签署协议后,将加强市场对接,扩大合作和增速发展。

中国仍不断创新记录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还是那个移山倒海,疲于奔命的中国;2024年结束前,中国仍不断创新记录。

全长22.13公里,贯通新疆天山南北的天山胜利隧道,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建成;时速400公里的高铁成功亮相后,还在加紧研发时速达1000公里的新一代“超级高铁”。

当美国散播“二次冲击”的中国威胁论,挑拨其他国家“去风险化”及“去中国化”时,与中国邻近的东盟各国,奉行等距外交政策的马来西亚,要与不断变动中的中国好好相处,更要抓紧此战略机遇,推进变革与转型。

中国的第一次冲击,是中国制造的低端消费品像海啸般席卷世界;中国的二次冲击, 是以新能源、电动汽车及信息科技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制造再席卷而来;然而借助中国的绿色能源部署,可以帮助我们加速绿色转型。

符合国家利益战略

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金砖国家产业优势的互补合作,还能促进马中双边产业互联体系;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科技创新伙伴关系,更能帮助我们提升竞争力,促进创新升级。

与中国友好是正确及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安华领导的团结政府要同步推进体制改革,就必须遏制投机政客恣意制造争议和问题纷扰,趁机喧闹任意操弄“中国恐惧症”,破坏团结与社会和谐。

日本人在《激流中国》让人看到“翻涌着潜流”的中国;韩国人在《超级中国》让人看到惊叹的中国, 还有外国摄影家在《镜观中国》那让人惊讶的视觉中国;我们还得从中国的冲击,抓紧机遇,阔步前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