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你还在等什么?/黄春梅

橡树资本创办人霍华德近来发表谈话,指在金融市场被大举抛售后,现在是廉价抢购便宜货的良机。

然后,他不忘补上一句,“我觉得想要猜测底部是个糟糕的想法,资产会比原有估值便宜,那我们就会买入更多。”

霍华德是华尔街著名投资家,他有超过50年的投资经验,见证过多次引发金融市场动荡甚至是崩盘的“导火线”。

他的意见,连股神巴菲特也非常看重;在巴菲特看来,霍华德的备忘录是“投资者必读”。

霍华德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投资人撰写“投资备忘录”, 2000年1月份的备忘录中,他预言了科技股泡沫破裂,之后声名鹊起,让这份备忘录成为华尔街的必读文件。

2003年7月,霍华德以“最重要的事”为标题写了一篇备忘录,将他认为投资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罗列了出来,之后又做了少许调整,形成这本倾注了自己43年投资经验与思考的《投资最重要的事》。

巴菲特也非常推荐此书,说他读了两遍。

霍华德最新的备忘录,是写于今年5月份的《牛市的韵律(Bull Market Rhymes)》。

霍华德建议,投资者需要了解过往的历史周期,因为“历史不会重演,但可能会以相同的韵律重复”。

他说,当投资者开始觉得“股票跌得太厉害了,我最好在它的价格趋于零之前脱身”的时候,危险性已经达到了顶峰,这正是股市见底的信号。

想想,最近是不是有这样的想法,从你的脑海里飘过?

“股市三天两头掉,再掉多几轮,我是不是渣都没得剩?”

或者,“反正还会再跌,我等到它更便宜了才买,那就可以收复失地了。”

相信我,当“最便宜”出现时,你也不会相信的。

权威评级机构晨星曾经做过调查,在2008至2009金融危机爆发时,因为恐惧而出清持股的投资者,至2018年的回酬,只是美元5万5000。

那些出清持股,然后在一年后确认升势而进场的投资者,至2018年的回酬是15万5000美元。

至于那些傻傻地留在市场里,什么都不做的投资者,到了2018年,总回酬是23万8000美元。

资产便宜买入更多

这个就是无人可测的市场,就像霍华德所说,“我先提前声明,本次备忘录并不能预估市场的潜在方向。举个例子,市场看涨行为从2020年3月触及底部开始,但自那时起,经济内部(通货膨胀)和经济外部(俄乌冲突)都发生了严重问题,并且出现了重大调整。包括我在内,没有人能够知道这些事情加在一起会对未来造成何种影响。”

就连大师都直言预测不了市场,我们又凭什么来猜测呢?

但就像霍华德所说,“资产会比原有估值便宜,那我们就会买入更多。”

现在不是遍地便宜货了吗?你还在等什么呢?

反应

 

言论

你还嫌弃马币吗?/黄春梅

最近马币超级长进,节节攀升,但可以看到市场上有人欢喜有人愁。

即使同一个人,也是喜忧参半。

比如我,正计划给一笔以美金计价的捐款,年尾也准备去美国,自然因为可以剩下不少的汇率转换而开心。

但我投资的美股和美国基金,也因此而赚幅缩水。可我后悔投资美国吗?

一点也不会,因为我们必须明白,汇率的起伏就是常态,也只是投资获利的红利,而不是主菜。

但对于那些本末倒置的朋友,看到新币对马币很强势,就把钱存在新加坡银行,他们就肯定后悔莫及。

货币双面刃效应

这就是货币的双面刃效应。

所以我常常说,想要钱生钱,一定要回归基本面,货币本来就不是投资获利的核心,若你执着于它,换来又换去,肯定疲于奔命,那不是投资应该出现的心态。

所以我常常教育顾客,你认为新币长远利好,那就到新加坡投资,而不是存在新加坡银行里,赚取那短期看起来很多,其实长期算起来才那一点点的汇率优势。

半年多前有一位曾经是新加坡PR的朋友,把新加坡公积金提领出来后,就一直闲置在新加坡银行。

理由就是新币比较“硬”。

我说1元新币对3.5马币只是暂时性的,因为新加坡不靠利率来调控通货膨胀,而是靠汇率。

所以在过去2年通货膨胀肆虐的情况下,新币肯定强势,但这只是暂时性的。

一旦通胀回落,美国开始降息潮,马币会回弹,兑新币也会跟着回来。

当时我不敢把话说太满,预测1新币兑3.3才是合理状况,但我觉得3.2其实也有可能,现在看来3.0指日可待。

所以我给他的建议是,应该趁这么好的兑换率,把钱拿回来投资,反正他也没有想要到国外退休,那还不趁可以换多些钱的时候行动?

但他还是没怎么行动。

有一句话说,你只可以赚到你认知内的钱。

就好像我的朋友,意识里紧抓着“新币比较硬”的认知,而迟迟没有行动,抑或是他其实认同我,但就是懒得行动,总之就是概念里没有看到这笔钱的可能性,所以这笔财富对他而言,就是过眼云烟。

那现在看着这么长进的马币,我们又该如何部署,以取得汇率的红利赚幅?

投资美股换更多美金

我会趁现在马币坚挺,更大胆地投资美国股市,因为现在可以换取更多美金,来投资这些超级好公司,无形中为我降低了许多成本。

虽然短期也许无法得到美金坚挺的汇率优势,但投资不争一日之长短,找出可以乘风破浪不断成长的出色企业,才是重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