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打统考牌/罗汉洲

民主行动党秘书长陆兆福于日前率团访问董教总,承诺行动党绝不放弃争取承认统考。
实际上,马华也宣称绝不放弃争取承认统考,它似乎也不懈地去争取,早几年甚至欣然宣布政府承认统考的事已“剩下最后一里路”。
但这一里路却有点漫长,马华尚未走完,就在5·09大选成了在野党,希望联盟政府不承袭前朝的政策,封闭最后一里路。
希盟上台,之前宣称希盟承认统考的行动党却戛然而止,没有接棒走完最后一里路,在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的威严下,行动党提都不提承认统考这回事,被人问起时就说必须先顾虑友族的感受,要先说服友族才行,于是劝人稍安勿躁,并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奇怪的是,行动党当日保证希盟承认统考时,可没想到必须顾好友族的感受吗?就这样等了22个月,希盟突然下台,承认统考的事乃无疾而终。
安华曾打宗教种族牌
现在听到首相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促请国阵准备迎接大选,行动党又重提“必定争取承认统考”这句话,惟到(若执政)时是否又因“友族感受”而必须“稍安勿躁”?
我们姑且假设,希盟在下届大选胜出执政,也没有马哈迪这条拦路虎,但还有一个靠打宗教与种族牌起家的安华。经过两次牢狱之灾后,表面上他不再好像以前那么种族主义,但所谓本性难移,试看希盟上台时,公正党没有华裔议员出任部长,只有副部长点缀点缀。可见他骨子里仍有浓厚种族主义,仍然处处顾及马来人的感受,所以他会答应承认统考吗?假如他反对承认统考,行动党可有应对的办法,务必使到统考文凭在希盟掌权期内受到承认,陆兆福能讲明白一点吗?比如不惜退出政府等等。
行动党安顺区国会议员倪可敏说,承认统考今天做不到并非失败,只是尚未成功。咦,马华也是这样说呀,难道行动党没完没了地承诺争取下去,没完没了叫华人支持它,把统考充作吸引华人票的手段而已。
22个月执政期间,行动党除了政绩令华人失望之外,对华人的态度也让人不敢恭维。马华在执政期间,如果出现有损华人权益的施政,并因此受到华人谴责时,马华会表示愿意去纠正,最终有无纠正过来是另一回事,但它答应去做。
不敢拂逆马哈迪鳞毛
但行动党受到谴责时的态度可就不是这样了,它不但不去纠正偏差的施政,反而对华人反唇相讥,指华人不理智、情绪化、如遇到世界末日、回家照镜子、有什么不妥?你们也可办大会呀等等。如此的表现,显示行动党不愿维护华人的权益。
行动党社青团团长俞利文说,华人仍是行动党的基本盘。换言之,行动党在来届大选仍须依靠华人的支持。
这话不错,打从成立开始,行动党都是依靠华人的支持才生存至今,可惜的是,行动党一登上执政台就翻脸不认人,没有回馈华人。行动党明明可操纵马哈迪的首相位,却从不敢拂逆他的鳞毛,对他唯恐唯谨,好像有什么受到他胁迫似的。
假如希盟再次执政,面对种族主义同样强烈的安华,相信以原班人马上场的行动党仍是老样子,一切“以大局为重”,一切以保住官位为重吧!
固打制未废反扩/东之盈
马来西亚在经济、预科班及大学录取方面盛行固打制,这一直是反对党过去主张废除的课题。然而,政坛经历改革后,固打制不仅未被废除,反而在民主行动党内部生根,推行女性候选人固打制。
固打制长期饱受诟病,被认为是导致人才外流的主因。但团结政府为了维护族群和谐,仍坚持推行这一政策。
许多人认为,固打制不仅制造不公平,也无法提升教育水平。然而,执政党出于政治考量,最终不敢贸然废除固打制。
女性当选反被质疑
当年“烈火莫熄”运动高举体制改革旗帜,但若政治上贸然废除固打制,恐将动摇现政权根基。为平衡非土著优秀生的权益,团结政府提出优先录取优质非土著学生的政策,作为补偿。
行动党过去一直批评固打制不公平,却在党内推行女性候选人30%配额制。
部分人认为,一些女性候选人是因固打制而当选,引发争议。但这些候选人纷纷反驳,强调自己是凭实力赢得中央代表支持,而非靠固打制进入中委会。
新任中委廖彩彤率先表态,称自己及其他8名女性中委都是靠实力入围,而非因固打制获选。
然而,由于男性中央代表占多数,女性候选人要凭自身实力脱颖而出,确实不容易。
为贯彻政党理念,仍须优先照顾女性候选人,使行动党展现捍卫女性权益的形象。
妇女能顶半边天,但在政党体系中,女性要摆脱“花瓶”角色并获得真正的决策权,仍面临诸多阻碍。
女性的崛起必然会影响男性在政党的晋升机会,因此若无党章明确规定30%女性配额,女性的政治空间仍受局限。
大选或30%女性参选
然而,女性固打制也带来了争议。有些人认为,它模糊了女性候选人的真实力,因此部分女性中委不断强调自己是凭借影响力获选,而非依赖固打制。
从选票来看,张念群与杨美盈的高票入选,的确证明了其实力。但其余6位女性中委,则主要因州属及种族配额分配当选。
固打制既非值得维护的体制,也称不上光荣,因此部分女性领袖感到委屈,强调自己并非因固打制而当选,更希望以自身实力立足,而非依赖政策扶持。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女性固打制的推行,未来全国大选,行动党或将执行30%女性参选配额。这一趋势显示,固打制不仅未被摒弃,反而在政治领域愈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