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议罪银“门一开,后患无穷/许国伟

先说个故事。

中国古代,犯了罪,可以花钱赎罪并不少见。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汉武帝时代。几位将军打仗不力,皇帝大怒要判重刑,他们就拿钱赎罪,像李广和公孙敖都这么做过。

再来就是司马迁,他因为替李陵辩护得罪了皇帝,判他欺君之罪,处以宫刑。可是,司马迁拿不出足够的赎罪钱,而且亲朋好友都没人愿意帮他凑钱,怕被他牵累。最终,司马迁遭受宫刑。

汉朝之后,历朝历代也有类似的法律规定,只要不是像谋反这种大逆不道的罪,一般罪行都可视情况花钱赎罪,要嘛免除死刑只是坐监牢,要嘛减少刑罚刑期。

在吏治混乱贪官横行时,法律形同虚设,花钱能摆平的罪,也就更多了。虽然说花钱赎罪,不是什么好事;但历朝历代至少有明文规定,赎罪的钱也收归国库。

但是清朝乾隆时期,由和珅一手操办的“议罪银”,就让花钱赎罪这事,益发不可收拾,益发败坏。因为,这“议罪银”有几个特点。

首先,这不是法律规定的事,而是皇帝跟罪臣之间的事,说白了就是不受法律管。接着,要交多少议罪银,是揣摩圣意,交少了皇帝不满意,交多了自己牙紧肉疼。

再三,交了议罪银就没罪,皇帝满意了自己的官还照做,只要努力收刮就能回本。还有,议罪银收缴来的银子,不是进国库充作公帑,而是进了皇帝的私人小金库。

最后,罪官靠议罪银免罪,皇帝收钱也开心。其他没大罪的官心领神会,也弄些小错小罪来向皇帝进贡议罪银,只要皇上开心,自己就官运亨通。所以,议罪银这后门一开,后患无穷。

刘特佐寻求和解

现在,总检察署证实在逃富商刘特佐派出代表,试图向政府寻求和解,提出15亿令吉的献议,作为撤销针对他的所有控罪。

这种花钱赎罪免罪的献议,不正是“议罪银”借尸还魂吗?

总检察署要做的,不只是完全拒绝刘特佐的献议,也要堵住任何想打开议罪银后门的手。毕竟,有钱能使鬼推磨,也能使鬼开后门。

反应

 

言论

团结政府陷“三失”风险/许国伟

先说个故事。

在影视作品和历史小说中,常会看到“免死金牌”;拥有皇帝赐下的免死金牌,即使犯下大错都有获得一次特赦的机会。

历史上,这种免死金牌的名称,叫做丹书铁券。

皇帝所赐下的丹书铁券,丹书会明确记载颁赐的日期,也记录获赐者姓名职称功勋及享有的特权。

再来,铁券还会分成两部分,一半留在皇宫存档,另一半由获赐者保管。遇事要使用丹书铁券时,都会详尽对照文书档案记录,还有把两部分铁券对接,确保不会有冒牌货。

这说明了什么?涉及到有特赦权利的丹书铁券,都要有记录和档案可查,除了防造假,也是避免遗漏。

毕竟,这对皇权的威信,会造成很大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的特赦令附录谕令,备受关注。

纳吉先胜一局

随着纳吉的律师团队拿出彭亨王宫的证明信函,证明附录的存在。这不仅让纳吉在居家服刑案上诉先胜一局,也让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的团结政府陷入政治风暴。

因为,来自时任元首的谕令,就算只是特赦令的附录,谕令就是谕令,是有正式文件记录,不是口说无凭。

从去年开始,纳吉及团队就在追问特赦令的谕令,前首相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也在国会询问特赦申请中是否存在让纳吉居家服刑的要求?然后再到巫统主席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博士的宣誓书,说他曾看到东姑扎夫鲁在电话中亮出,拍下的谕令照片。

这过程中,团结政府的相关人士的回应,都是不知情、没看到、不存在等理由。

如今,这场政治风暴,很可能让安华团结政府陷入三失风险:

一,完全不知道有特赦令附录谕令,是失职;

二,知道有特赦令附录谕令,却隐瞒不报,是失信;

三,知道有特赦令附录谕令,隐瞒不报且拒不执行,是失德。

牵动政局变化

当然,纳吉最后能否居家服刑有待日后法庭审理。

不过,比起担忧一旦纳吉获释带来的政治冲击,团结政府的燃眉之急,是要如何回应外界的种种质疑,尤其是在野的国盟不会放过这大好机会。

这“三失”的政治风险,不仅会挑动马来社群的情绪影响马来选票走向,甚至可能牵动政局的变化。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