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大马经济上半年续复苏 商家对前景看法中和

(吉隆坡4 日讯)尽管各经济领域之间的复苏并不均衡,但整体而言,马来西亚经济于2022年上半年持续复苏;至于2023年,47.7%的商家对经济前景持“中和”看法,而39.8% 商家预计前景“更好”。

据中总展开的“马来西亚中总商业和经济状况调查报告”(M-BECS)结果显示,支撑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是国内需求的改善和持续强劲的出口。

报告提到,由于对外围和国内不利因素的担忧挥之不去,70.4%回复者对2022年上半年的经济状况持“中和”的观点;只有 14.7%的回复者表示“更好”。

56.5%认为2022年下半年的前景将继续保持“中和”,25.0%预计经济前景“更好”,相比有所改善。

总体而言,大部分回复者(65.0% )对2022年的经济前景持中和态度;20.5% 的回复者预计经济前景“更好”,14.5% 的回复者预计经济前景“更差” 。

报告也提到商家对全球滞胀的担忧挥之不去、美国和欧洲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全球货币收紧步伐加快以及国内多项问题,进而抑制了商业情绪。

65%对2022 年的业务前景持“中和”看法,其中 2022 年上半年有67.3%及2022年下半年有58.8%持久有这种看法。

约26.1% 的回复者预计2022年下半年的业务前景“更好”,此比率较高于2022年上半年的 17.2%。

令人鼓舞的是,大多数行业中有69.5% 的回复者表示他们的销售额已经恢复,甚至是更高于冠病疫情前的水平;据上一期的调查报告则是 56.5%。

报告也提到企业的现金流和债务人状况在 2022 年上半年基本上没有变化,尽管较高比率的回复者经历了“更糟糕”的债务人状况。然而,进入2022年下半年,大多数的回复者对业务、现金流和债务人状况持谨慎的态度。

报告说,2022年上半年影响业绩的因素,“原料价格上涨”仍占首位(61.6%),其次是“员工短缺”(53.8%),接着是“高运营成本和现金流问题”(43.5%)、“令吉波动”(40.0% )和“原料短缺”(32.6% )。

在场者计有中总总秘书拿督陈镇明、总财政兼中小型企业组主任孔令龙、社会经济组顾问白文春、中央理事兼社会经济组主任李伟丞、社会经济组副主任鍾志強教授等。

2022年上半年和2022年下半年前景的业务评估

* 销售业绩*

由于经济和国境的重新开放,49.8% 的回复者在 2022 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有所增加。略低的回复者(47.0% )预计 2022 年下半年的销售收入会更好。

* 商业营运*

在面临员工短缺和原料成本增加的情况下,2022年上半年整体生产水平仍有所改善。尽管如此,约 74.8%的回复者将在 2022 年下半年,增加或维持产量。

* 原料成本*

2022年上半年国内原料(84.0% 的回复者指出)和进口原料(79.8% 的回复者)价格大幅上涨,尤其是在制造业和建筑业,并将延续至 2022 年下半年,只是回复者比率略有下降。

* 人力*

大多数行业在2022 年上半年保持他们的员工就业情况不变,并可能在 2022 年下半年保持相同水平。由于最低薪金的提高,整体员工薪金水平录得上升。

* 资本支出*

近三分之二的回复者表明,在2022年上半年增加了资本支出。许多企业将在 2022年下半年继续进一步作出投资。这表明了在经济持续复苏的支持下,商业情绪温和复苏。

2022年下半年和 2023 年国内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

- 全球滞胀风险

- 全球和美国经济的衰退风险

- 美联储激进加息

- 持久的俄乌战争

- 消费者通胀压力

- 持续供应中断

- 业务成本增加

影响 2022 年上半年业绩的十大因素

原料价格上涨(61.6%)

员工短缺(53.8%)

高运营成本和现金流问题(43.5%)

令吉波动(40.0%)

原料短缺(32.6%)

熟练工人可得性(30.7%)

供应中断(29.4%)

政治氛围(26.7%)

消费行为改变(26.0%)

商业和消费者信心下降(22.6%)

 

 
 

 

反应

 

言论

关税重压 企业求生/南洋社论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最新调查显示,面对美国报复性关税的冲击,逾半数本地企业陷入“成本攀升、利润萎缩、市场收缩”的三重困境,更有60.4%的受访者坦言对前景悲观。

数据显示,63.2%的出口型企业有超过两成销售额依赖美国市场,这意味着每当关税上调1个百分点,便可能触发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当61.3%的企业指出关税涨幅超过10%将危及销售,31.1%承认产品价格竞争力正面临崩解,这场危机已超越单纯贸易摩擦,直击国家经济命脉,构成系统性挑战。

企业利润空间正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上游原材料因全球供应链重组持续涨价;另一方面,下游客户要求降价的压力日益增强(46.2%的企业已接到降价要求)。

更棘手的是,传统“成本转嫁”策略在需求萎缩的市场中逐渐失效,迫使91.5%的企业启动应急方案——从削减成本、延缓投资到寻求替代市场。这些短期止血措施虽可暂缓危机,却难掩结构性转型的迫切性。

构建“防御+转型”体系

更值得警惕的是客户结构的脆弱性。长期依赖美国大单的企业,在重新议价时往往处于弱势。

某家具出口商透露:“合作十年的客户突然要求分担40%的关税,否则就会转向墨西哥供应商。”这种商业关系的重构,实则是全球价值链话语权的再分配过程。

面对企业呼声,政府当务之急是构建“防御+转型”的双轨政策体系。中总会长吴逸平提出的“成本减压组合拳”切中要害:暂缓服务税扩大征收范围、外劳税分级等增负政策,本质上是为企业争取战略缓冲期。但单靠防守远远不够,更需具备主动出击的政策创新。

首先,可考虑设立“关税冲击补偿基金”,对受创严重行业实施阶段性增值税返还、出口信用保险补贴。

韩国应对美国钢铝关税时,曾为受影响企业提供高达30%的研发抵免政策,经验值得借鉴。其次,亟需打造“区域供应链枢纽”,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契机,通过东盟产能合作园区、跨境数字贸易平台等建设,将被动转移变为主动布局。

在货币政策方面,国家银行需在通胀管控与增长刺激之间精准拿捏。

若贸易战外溢效应持续加剧,适度降息可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但更需配套定向信贷工具——例如设立200亿令吉规模的“产业升级专项贷款”,对数字化转型与绿色技改项目提供3%利率优惠。

企业3招应对冲击

在政府构筑安全网同时,企业自身也必须启动“韧性进化”。调查显示,成功应对关税冲击的企业,普遍采取三项策略:

(一)价值突围:某医疗器械厂商将关税成本转化为升级契机,通过植入物联网技术使产品溢价提升25%。

(二)市场再造:某塑料制品企业借助阿里国际站大数据,三个月内将中东市场份额从5%提升至18%。

(三)模式创新:某汽车零部件公司采用“马来西亚设计 + 泰国制造 + 墨西哥组装”的三角合作模式,成功绕过关税壁垒。

与此同时,我国可借鉴德国“隐形冠军”的培育经验,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日本经济产业省推行的“全球价值链强化补助金”制度,对重组供应链的企业最高提供50亿日元补助,其模式亦值得参考。

我们认为,当91.5%的企业已启动自救计划时,政策制定者更需展现战略定力与创新魄力。这场危机或许正是倒逼产业升级、重塑竞争优势的历史契机——关键在于能否将防御性调整转化为进攻性布局,在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为我国经济筑起新的增长点。

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风浪本身,而是继续用旧航海图寻找新大陆。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