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人口负增长与产业链外移/魏开星

中国与美国不管是竞争还是对抗,总之双方你来我往,近期都在步步升级。可当今世界“两强”有一点却是殊路同归:两国都反对或限制堕胎。

美国最高法院今年6月24日推翻了1973年罗诉韦德案判决,女性堕胎权不再受宪法保护,全美估计有超过半数的州将禁止和限制堕胎。美国反对堕胎,说是要保护宪法赋予的“生命权”;而中国限制堕胎,则是出于人口增长的需要。

限制堕胎促进生育率

中国国家卫健委网站8月16日宣布,要求各地政府采取措施,减少人工流产,以促成增加生育、提高人口数量的目标;并指出这些政策对于中国的长期人口平衡至关重要。这与过去实施“一胎化”政策期间通过强制的方式对妇女实施堕胎的做法形成了强烈对比。可见,中国内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和增加人口的急迫性,均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2021年中国内地人口出生率是1.16,在全球排在生育率最低的少数国家之列,大大低于人口稳定增长所需要的2.1;减去死亡人口数量后,内地总人口仅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人口数字显示,内地今年的新生儿数量将降至有记录以来的低点,从去年的1060万婴儿降至1000万以下,比2020年减少11.5%。

中国内地的人口趋势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转折。今年7月,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提出,中国最早可能在2023年出现人口负增长。8月,国家卫健委在《求是》杂志发文,指出内地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中国内地在计划生育时代,痛感“人口爆炸”对社会、经济及民生的压力,恨不得一夜之间将人口增长的势头遏制住;而当经济发展起来后、出生率出现下降时,面对人口负增长,从政府到学界却异常地紧张。为何会产生如此自相矛盾的极端情绪?归根到底与陷入“人口红利”的迷思有关。

须走出“人口红利”迷思

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内地迅速进入高速的经济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直到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专家往往将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之一,归到“人口红利”。于是,从政府到学界至今还念念不忘“人口红利”,似乎没了“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就是“世界末日”。

其实,人口负增长是无法避免的趋势,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不利之处在于,劳动力减少及年龄结构老化;有利之处在于,引发劳动密集型向资本、知识、科技密集型转变,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持续增长。

为此,中国内地必须走出“人口红利”的迷思,面对人口负增长几乎是不可逆的现实,谋求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因此,内地在“人口数量红利”消失的状态下,可做的是如何增加“人口质量红利”,即提供劳动力的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靠什么?唯一的出路是科技。

同时,不能在人口劳动力绝对数上死磕,而应该在相对数上挖掘潜力,比如,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延长退休年龄、提高劳动力素质、职业化培训等等。

区域合作首选东南亚

中国内地如此在意“人口红利”,在于要维系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谈起中国制造业,内地常常将“中国是联合国公布的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挂在嘴边。这种满足感恐要放弃。在人口负增长下,随着劳动力绝对数量的减少,维持大而全、小而全的工业门类似乎不现实。中国制造业最终要走上高端化,必然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必须放弃一些门类与工种。否则,只能是制造业大国而成不了强国。

与此相关的情形是,产业链外溢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挡不住也拦不住。随着劳动力的成本升高,内地应着眼于全球化、区域化合作;引进外劳,展开区域化产业分工。从区域融合、文化相近、距离适中等因素考量,东南亚始终是中国展开区域化合作的首选;而且中国与东盟1+10机制、自贸区升级版及RCEP等,都为此创造了基础。

 

ADVERTISEMENT

 
 

 

反应

 

东盟+

印尼放宽限制 允怀孕14周堕胎

(雅加达2日讯)印尼修法放宽堕胎限制,允许妇女在某些情况下,在怀孕14周时堕胎。

印尼总统佐科本周签署了法案,这项新法是女权活动分子和医疗从业人员提出要求后制定的。他们认为原有的法律规定孕妇不得在怀孕超过6周后堕胎,对强奸案受害者限制过多,导致一些妇女和女孩因非法堕胎而入狱。

在印尼,除了医疗紧急情况和强奸,堕胎是非法的。即便如此,2018年在印尼爪哇岛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爪哇岛每年约有170万起堕胎案例。

2018年,印尼一名少女遭到哥哥强奸怀孕,后来因为堕胎被判入狱个月,在印尼社会引起哗然。经舆论强烈抗议后,高等法院改判她无罪。这起案件使得要求堕胎合法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这项新规定是为改善妇女生育健康而采取的广泛措施之一,其他措施包括为公立医院提供私人资金,以及通过鼓励受过外国培训的医生到印尼工作和降低医学院学费来提高医生的人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