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新区装修应设限/方城

拿了新居钥匙后,简单做些间隔,就搬进了新屋子。买屋子前,看屋子规划图,满意它的设计,才决定购买的。这里环境优美,绿荫碧绿,以为入住后可以远离喧嚣,让身心可以得到歇息,尤其是假期时。

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住进来以后,前后左右邻居就开始大肆装修。天天敲打钻墙、噪音不绝;那个灰尘多得可说是无孔不入,就算紧闭门户,还是满屋尘埃。院子停放的车子就更不必说了,“蒙灰”只是片刻的事,为此,我十分懊恼。

在这之前,住在二手屋,遇上邻居装修乃无可避免,毕竟屋龄已超过20年,屋子被腐蚀,要敲墙重修是无可避免的事。

但是,这里是新的住宅区,屋子都很新,构图都如自己决定购买时的构图一般建造,就算有瑕疵,也只是作投诉,让发展商来修补一下即可,绝对不会有倒墙掀瓦的噪音。

现在,我入住这一年间,几乎每一个即将搬进来的屋主,都会大肆装修,在我眼中,那简直就是奢侈、浪费资源的举动。因为屋子是新的,墙砖都完好无缺,为了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屋子推倒,重新设计,甚至还有打桩扩建的情况,其噪音可想而知。

当然,如果这是超过20年的旧区,屋主绝对有权利这样做。可是,这新区,屋子不就刚建好,如果自己不满意它的设计,当初就别买;不然他们可考虑买一块空地,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建就好。像这样推翻整间屋子大肆装修的举动,实在有必要立法阻止,至少让那些好不容易买了一间价格60至70万令吉屋子的人入住后可以好好休息。因为对他们来说,他们是绝对没有本事再花一个一百万去做装修了。(笔者现在就是在巨大的钻墙打壁声中在家工作的)

其次,这样的装修法,除了可以凸显屋主有钱以外,实在是不环保、及浪费的举动。好好的门墙窗户,推翻打坏,制造噪音不说,那些推倒的物资也许还可以用来救济许多“头上无瓦”的弱势群体。

增加环境负担

如今把它们打成废墟丢掉,还真的是为环境增加负担。

建得如此牢固,推墙还挺费劲,那个钻墙声真的让人无法忍受。

故此,我认为,在世界资源越来越少、人口又暴涨之际,环保是我们唯一可行的努力方向。

有关方面必须立法,限制新住宅区在首15至20年内不可以大肆装修,只可以在内部做间隔,以免扰民安。这样既减少浪费物资,也为环保尽一份力。

视频推荐:

 

 
 

 

反应

 

言论

爱国,哪有这么简单?/方城

近年来,教育界的变化层出不穷,一堆从未减少的报表,却在书面上标榜着要让教师幸福育人;从当年的黑鞋白鞋之争,到最近新增的佩戴国旗扣章条规,理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在我看来,这实在匪夷所思。如果学生仅凭佩戴国旗扣章就能培养出爱国精神,那未免也太容易了吧?

坦白说,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爱国的,因为这里有他们的家。家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对国家的认同感,往往是从父母那里传承下来的。

戴扣章培养爱国精神

如果父母热爱国家,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也会爱国。这是必然的,否则就算佩戴再多的国旗扣章,也不会真正产生爱国情怀。

将心比心,如果爱国可以通过佩戴扣章来培养,那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操岂不是轻而易举?

更何况,当我得知学生需佩戴国旗扣章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是否意味着要通过扣章来区分学生的国籍?

那么,外籍学生是否可以不必佩戴扣章?或者他们应该佩戴自己国家的国旗扣章?我们不可能要求外国人爱我们的国家吧?

此外,佩戴国旗扣章无论如何都是一项额外的消费。虽然首相表示政府会为每位学生提供两枚扣章,表面上似乎没什么难度,但长期来看,问题不少。

若学生弄丢了扣章,是否需要家长再掏钱购买?每年新生入学,政府是否还会继续提供?若不提供,家长是否得自行购买?

万一扣章损坏或遗失,政府是否会免费补发?无论这笔费用是由公帑支出,还是由家长承担,都意味着长期性的额外支出。

为非必需品额外掏钱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项政策甚至与政府缩小贫富差距的努力背道而驰。一方面政府提供补贴,帮助赤贫家庭减轻负担;另一方面,却又要求他们为一项并非必需的物品额外掏钱。这让政府的努力显得矛盾且毫无意义。

总而言之,培养爱国情操,本就不易。单靠形式主义来彰显爱国,更是劳民伤财,毫无实际意义。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