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美国强行切割中国/谢诗坚博士

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于9月14日通过备受注目的《台湾政策法案》。它被视为是1979年美国的《台湾关系法》实施以来,最全面重整美国对台政策的法案,将在多个领域提升美台关系。

美方认为,在促进台湾安全之余,它也确定地区稳定,借以阻止中国可能“侵略”台湾。

根据理解,在长达150页的内容中,美国所要达成的目的是:(1)台湾政府被视为台湾人民的合法政府,并停止使用“台湾当局”(Taiwan Authorities)的说法。同时美国政府不应限制美台官员的直接交往,允许台湾的代表展示所谓的“国旗”、“国徽”。美国也进一步建议把“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更名为“台湾代表处”。

法案重申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国际组织,也拟邀请台湾以非借款成员的身分加入美洲的开发银行。

(2)美台的国防部长每年对美国防卫台湾的战略做秘密的审查,并允许美台之间建立有关机制,并对台湾面临的威胁进行评估。

在原计划下,在未来为台湾提供4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另可在5年内追加20亿美元的援助金额,使总数达至65亿美元,约占2021年台湾年度防卫支出的一半。

(3)此法案将台湾列为“主要非北约盟友”。所谓非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盟友的地位是美国与外国伙伴之间密切关系的有力象征。

尽管这样的地位不涉及对指定国家的任何安全承诺,但获得该地位的国家将拥有存放美国战争储备物资的权利,优先获得美国超额国防用品的转让,参与国防设备合作研发等一系列的特权。目前已有18个主权国家被列为“主要非北约盟友”,包括日本及韩国等。

(4)如果中国采取海上封锁、网络攻击或夺取外岛等方式升级对台湾的敌对行动,美国将实施高级别的制裁,包括对中国数家大银行金融制裁。

美单方面改变中美关系

虽然有关法案尚未提交美国参众两院全面讨论和通过,只是在小范围内的委员会予以通过(17对5票),但综观自特朗普上台后(2017年)的中美关系的逆转,不难发现美国正准备自食其言,单方面地改变中美关系(一向以来,美国一直指责中国企图单方面修改中台关系;但现在则是美国企图单方面更改中美/中台关系)。

当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否决“中华民国”的代表权后,整个世界已转动起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逊的访华,中美关系的改变就有了实质上的开头。可是延至1979年中美才告建交、互换大使,显现了美国已认同一个中国的政策,但还是含糊不清的。

即便到了1992年,中台间有了“九二共识”,但在2016年上台的蔡英文(民进党)则选择遗忘。她不但强调台湾是台湾,而且也坚持台湾是一个主权国家,没有所谓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

在无从调解时,在2017年又碰上一个极右派的特朗普总统大放厥词,无形中破坏了中美多年建立起来的“友好”(或至少是“两线无战事”)的关系。

继之在2021年上台的拜登总统表面看起来是比特朗普“温和”,实则在他上台后出台的每项政策都是针对中国的,既不愿意取消于2018年由特朗普实施的贸易制裁,也处处给中美关系置放更多的障碍。

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今年8月的访台及随后的大言不惭,极尽其讽刺之能事,也就出笼了今天所谓的“台湾政策法案”。这无异于承认台湾是一个国家,不论是否称为“中华民国”或“台湾共和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国强行把台湾拉出来,不再与中国有任何联系。

更甚的是,将中国应对台湾的措施形容为“侵略”。如果中国对自身的领土采取约束的行动也叫“侵略”,则美国是世界上侵略其他国家的榜首。

今天美国所为是不惜一切地打击中国,让它永远拿不回台湾。这种打脸中国人和在中国人的土地上横行霸道的行径,美国若称第二,也就没有人敢称第一了。

两面政策叫人匪夷所思

既然美国半个世纪前推动中美友好;又在半个世纪后分裂中国,行使两面政策,真是叫人匪夷所思。

人们也许会问:美国究竟要的是什么?将整个世界拿下?将中国从地图上抹去?再造美国是唯一的霸主?可是世界那么大,美国能独吞得下吗?

多年以来,中国不止一次地提醒美国“八国联军”(1900年攻打天津和北京)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义和团也早已不复存在。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

如果说美国要的是一个分裂与分割的世界,而且陆权、海权和空权全归美国麾下,那么联合国的组织的存在也是多余的。

反应

 

言论

马来西亚民族在哪里?/谢诗坚博士

《当今大马》专栏作家达耶巴南(S.Thayaparan)近日(11月11日)在其专栏,针对公正党巴西古当议员哈山卡林在议会上建议团结政府,集中其资源,以培植“马来西亚民族”一事发表评论,认为“马来西亚民族”的名词如同在表面上铺上金属防锈,而实际上是黯淡的。

马来西亚所设置的种族至上已成为常态,马来人的地位及马来人的定义在宪法上已有所阐明。因此身为马来西亚人,我们或者接受社会契约的概念、马来人至上概念及马来人的特别地位,压下了所有的民主概念或通过投票,以便重新改变传统的政治概念。

我在进入大学后,才了解到马来亚/马来西亚不曾有过马来西亚民族主义这一类的哲学话语,而是一个多元种族生活在一起的地方。

尽管已有原住民或外来移民迁入居住,但因缺乏人才和管治,一切都由英国安排,包括后来成立的马来亚联合邦。

对于各种族人民而言,大家只是参与局部的斗争,例如马共被视为华族的政治斗争。因此,马来亚或马来西亚人未曾真正以马来西亚民族主义的概念,在东南亚掀起政治斗争。

反之,英国为其便利(主要是对矿产和资源的开发),动员处于四分五裂的人群,依据种族的不同而区分工作地点,比如马来人在乡区农耕、印度人在园丘割胶、华人在矿地开采锡矿;加上后来东马的卡达山人及达雅人,就蔚成一个多元种族的大杂烩,共计有40多个种族之多。

整体而言,它起因于宗教和种族的不同,造成马来西亚人民的团结并不牢固。

30年承诺一场空欢喜

直到1990年,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认为时机已成熟,乃大胆地提出要在30年内打造一个“马来西亚民族”。因此,他也订下了2020年宏愿,不但要出现马来西亚民族主义的称号,而且也要把马来西亚打造成先进国(所谓先进国是指国人平均年收入为RM15000的水平)。

可惜在2020年时,我们不但未达标,马哈迪(2003年退休)更是指责其接班人不够精明,才使到马来西亚发展进度令人失望。30年的承诺,换来的是一场空欢喜。

照理马哈迪与当时副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的组合(1981-1998),是可以为国家带来巨大的改变。当时马哈迪希望借助安华的影响力,在政府内注入回教元素,但又不改变其世俗政体。安华被促请循序渐进,不要因宗教的鼓吹而将人民再一次分裂。

但安华在1998年落马后,整个国家的格局就被改写了。

安华的反叛换来马来政治思潮的大转变,新崛起的人民公正党与伊党合作,以及在行动党配合下,在1999年的大选改变了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第一次展示了宗教力量的崛起。

伊党在转打宗教牌下,取得27个国席和执政丹登两州;而巫统在当时依然相信民族主义是万灵丹,结果接下来又是噩梦连连。

安华本来就是个宗教主义的领袖,但他选择加入巫统而不是伊党,结果导致巫伊两党结下梁子。当安华被马哈迪排斥后,才转而致力于与伊党合作,希望通过马来人至上的概念,来巩固马来人的政治主导权。

宗教主导政治方向

不幸的是,安华被马哈迪压得喘不过气,原本以为在2018年的大选能全面翻身,讵料他碰上马哈迪这个克星,圆不了首相梦,反而助长伊党的气焰,使马来西亚的政治加入了宗教元素,而变得更加复杂。

直到2022年,安华才得以从中崛起。表面上看来我国没有大改变,唯一改变的是宗教已经主导政治方向。不论是安华让巫统强大斗伊党,或是伊党力求坐大挫巫统,都是一头栽进宗教政治中,几乎忘了这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也忘了这个国家依然是世俗政体。

长此下去,马来西亚不但无法培植出新一代的民族主义,更无法打破宗教的束缚,而是一直处于政教斗争中。今天的伊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