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难尽其才加剧人才外流/胡逸山博士

过去两年可能是冠病毒疫情肆虐,使到每年一度本地公立大学收生时的“挑战”好像破例地没有引起太多的轰动。

不知是暂停了,还是没有太多人介意在疫情期间深造,因为当时防疫保命还是最为重要的。然而疫情一过,公共考试恢复了,大规模的共同招生也恢复了,已往的弊端、乱象等好像也就相应地恢复了。

有关问题又再次被强调、被报道了,主要就是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未能被接收就读最为心仪的科目学位,或未能入读最为心仪的大学。当中也有虽能入读心仪的科目、大学等,却未能获取相关的奖学金等。

招生季多投诉求助

与此同时,其中一些学生或家长宣称眼见或获悉一些成绩未如彼等优秀,但却被认为是基于其他众所周知但又不准明说的原因,而获得就读该些热门学位或大学,抑或获得有关奖学金的机会,因而忿忿不平,主动向媒体投诉,也有一些是将不满之处,自行发表在社交媒体上,而被广为转载。总之就是怨声载道,令人不胜唏嘘。

坦白说,笔者作为独中毕业生,当年所考的独中统考文凭多年来都未被有关当局所承认,自然也就未能凭其来申请就读本地公立大学了。所以,从一开始选择就读独中时,可说就已打消就读政府大学的念头,只能到外国深造或就读本地的私立大学。

笔者是在公家服务时,忽然在每年这个政府大学招生季节时收到排山倒海而来的有关投诉或求助信时,才理解到上述问题的严重性与广泛性。

资优学生未能人尽其才地深造的问题,所造成的最直接宏观影响,就是加剧人才外流的现象。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声称已贴近发达国家的程度,但国民平均收入迟迟未能达到先进国家水平。

眼巴巴见人才外流

人往高处爬,许多本地具有专业或其他才干者,可能也会选择移民到一些可获得更高收入、福利,或被认为更能受到平等待遇的外地去工作、生活。这么一来,本地也就因此而失去了大批的对于国家发展至为重要的精英人才。

那么上述的资优学生,许多即使是在国际上也还是颇为“抢手”的,他们未能在本地受到人尽其才的待遇,有时也还是会被更为崇尚绩效的外地所欣赏而得以到当地就读的。

那些到外国深造者,可想而知许多在毕业后也会留下在当地工作,为当地而非本地社会做出积极贡献,而本地也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更多的人才外流了。当我们看到邻国以至更远的国度,有一些著名的专业服务提供者,竟然也是源自本地时,可能也会轻声哀叹一下。

当然,本地也有一些既得利益绝不放手者,並不痛惜如此的人才流失对国家所造成的重大损失。他们只力求保住认为应被永远独享的一些利益。

人各有志,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除了屈就,也就只有出走,反正以后一些地方会咎由自取地沉沦到什么程度,也还是个未知数,令人不寒而栗。

反应

 

灼见

【灼见】达因政治遗风犹在/胡逸山博士

前财政部长敦达因日前辞世。因为他年事高,所以他的离世会予人“象征一个(政治)时代终结”的感觉。其实不全然如此,因为至少两位与他算是同一个(政治)时代,而且严格上来说政治资历比他高的政治人物还健在,还不时出来针砭时弊。

这两位与达因至少平行的政界前辈,当然就是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以及也曾是财长的东姑拉沙里。印象中,我刚读小学时,那应该也是我的政治启蒙期吧!

马姑面和心不和

据当时大人们说,这两人面和心不和,尤其姑里一直对之前首相敦胡先翁没有选他继承相位,而让马哈迪雀屏中选而耿耿于怀。马哈迪医生当然也看得出来,所以要寻机把姑里边缘化。不过几年,姑里就被调任不及财长重要的国际贸易及工业部长。

再过几年,马、姑的政治斗争表面化,姑里挑战党主席失败、巫统变成新巫统、姑里另组四六精神党,后来却又回巢巫统等,那是另一段政治史了。

无论如何,取代姑里出任财长的,却是一位在政坛上名不见经传的后座议员、算是马哈迪吉打老乡的达因。有别于姑里的好搞政治,无时无刻在窥视着相位,达因则十足十是马哈迪最为心仪的那种技术官僚,少说话、多办事,政治上更没有野心。

当然,马哈迪最为欣赏达因的一点,应该就是达因会实践马哈迪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等混合议程,也就是通过政府的“钦点”,辅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希望这些人能继续拉动更多的人也富起来。

那个年代也恰好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大搞公家企业私营化,并且看起来蛮成功的时候,至少为这些半生不死的公企带来私企的活力,甚至还有转亏为盈的。

马哈迪当时老实不客气地东施效颦,也搞起大规模的私营化,把以前由政府直接经营的一些主要是基础建设或提供必要服务的机构私营化。但马哈迪却要来个一石二鸟,不但要私营化,还要达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社会经济目的。

钦点“幸运儿”无关绩效

所以,有别于英国私营化的选贤与能,以绩效为准绳的挑选经营者,本地的私营化就多是通过钦点、“提拔”一些也不知是具有什么资格的“幸运儿”来接手官营的大企业,而无端端地发达。所以后来出现多单的失败例子,甚至还要官方出手来打救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达因就是马哈迪这社会经济重组理念的最忠实实践者。在达因任财长时代,这种官方公开地“栽培”所谓“企业家”的做法可谓司空见惯,所以一些这些“企业家”们也被戏称为“达因的孩子”。

这种拔苗助长而非提倡绩效的社会经济发展理念一直延续至今。所以,达因的政治遗风可说是还没完结。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