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言商

普通话不普通/郑喜文

作者:郑喜文/LINACO 大中华区开荒牛

[email protected]

“你要饭吗?”

每每在餐厅被问这句话,我都会笑,因为“要饭”带有“乞讨”之意;如果在中国,发问的肯定会被骂:你才要饭!

在中国,正确的发问方式是:要来一碗白米饭吗?

如果你是宾客,饭局快结束之际,对方问你:还要再点些什么吗?你会怎么回答?

一般标准的回复是:“谢谢你,不用了,我已经吃饱了。”

可惜,你在说了这句之后对方还会再点一两样甜品,为何呢?

如果你曾跟中国客户有过饭局,你会发现,白米饭是在最后才端上桌的,换言之,饭局一开始是没有饭的,不像我们这里,端了菜上来之后就会问:“饭叻?”

中国是餐饮文化大国,其八大菜系千变万化之余又相辅相成,十分讲究,再加上中国是人情社会,当有机会与我们这些通晓中文的“海外华侨”聚餐时,即使生意还没谈拢,也会被当成贵宾招待,不让你“浅尝”四至六道凉菜(开胃菜)以及八至十道配菜是说不过去的。

简言之,“要吃饱”是没难度的,点两碗白米饭给你就可以了,所以你回答“吃饱了”对当你是贵宾的中国商人来说,是他们失礼了,怠慢您了,那肯定必须再点多几个菜的。

正确的回答是:“我吃好了。”

喝酒也一样,用“我喝多了/喝醉了”去婉拒对方添酒是不礼貌的,因为“喝醉了”是不好的,醉就是喝多了嘛,仿佛是对方逼你喝一样(尽管有时候是这样),而“喝好了”或“到点了”就是“刚刚好”之意,就是对方“陪好了”,他尽了地主之谊,大家可以回去休息了。

搞懂饭局及酒局文化

当然,如果你酒量很好,可以举起酒杯说这句话:“某某老总,走一个?”

带点玩闹的“随意干”也行,“随意喝,但要干给它完”,反正就是得一口喝完。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地大物博,习俗甚多,禁忌和忌讳更多,从商者如果想在中国闯出一番事业,务必从“文化”下手,尤其得搞懂饭局及酒局文化。

为何是文化,而不是语言?

中国的普通话乃“普及通用”之意,它一点也不普通。

曾有一个接受西式教育的高层跟我说,中国大企业的高层一般都是海外毕业,是懂英文的高材生,所以管理中国市场不见得一定要懂中文嘛,我除了报以礼貌式的微笑之外,也只能祝他好运了,我该如何在三言两语之中让他知道,语言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有言道,有关系就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请翻译英文);当你家的产品越有独特性,则饭局的影响力就越小,反之亦然,怎么说呢?

如果你家卖的是苹果手机,请问你还需要应酬买家吗?

如果你卖的产品随手可得,仅仅大马就有三五十间工厂在卖,门槛不高,又没有价格优势,则日常的配合度及饭局酒局上的影响力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沟通是聆听没说的话

所谓沟通,就是去聆听没有被说出来的话,尤其中国承继儒家的礼与仁,以及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环境,让他们对许多事情的表达方式都点到即止,看破不说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弦外之音,是中国语言的魅力之处。

想搞懂这一环需要大量的实战经验以及深度观察,也不需太担心,只要态度摆正,真切诚恳,即使不小心冒犯,对方一般也不会介怀。

当然,这并不包括绝对不能触碰的地雷,即涉及政治及历史的“意识形态”,我就说到这,你看懂了吗?

视频推荐:

ADVERTISEMENT

 
 

 

反应

 

在商言商

中国企业价值VS价格/郑喜文

作者:郑喜文(大中华市场前锋队长)

任谁都不曾想过,中国市场会有这样的一天。

它大概就像刚刚迈入耳顺之年的老先生,步伐疲惫、身子拖沓、语气迟疑、眉宇之间透露着一言难尽的心事,其苍郁的脸色让人惦记难忘却又不忍打扰,只好默默关注的同时却又绕开而行。

中国的商圈看似还是一如既往的活跃,但其实是因为许多企业老板被内心的焦虑驱动支配着身躯,他们几乎不放过任何串门子的机会,这四处走动探听打点的身影比过去参加什么酒局饭局的时候,都还来得殷勤频密,但却只在交谈之间再三笃定了其颓势倦态,即使花钱参加展会,其作用也很一般,事倍功半。

除了直播经济之外,其所接触的渠道当中,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呈下滑趋势的,大卖场、商场、连锁、便利店等,无论客流量还是人均消费,目前都只回到疫情之前的一半左右,对,别说增长,要持平也很难。

销售数字上升

线上平台即使销售数字上升,毛利空间也是下滑的,你看看谁是中国最新的首富就知道啥情况了——拼多多,其核心不是大促销大优惠,而是“以量换取匪夷所思的便宜”。

拼多多在今年第一季的平台收入是868亿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 130%,而净利润竟高达30%,即2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6%,这是什么概念?

一般来说,中国电商平台都会有个规定,其产品的售价要比线下渠道优惠至少约20%,产品卖掉之后,一般还要再征收约20%的费用,以及一定数量的广告赞助或参与一定次数的促销活动——如果经过这一切的折扣之后,拼多多还有高达 30%的净利,那你觉得商家甚至是厂家还会剩下多少?

许多中国大品牌(尤其是餐饮及茶饮、咖啡连锁等)纷纷走出大陆,在东南亚设立办公据点以及扩充店面,倒不是因为潜力人口市场等因素,而是大陆已经“卷无可卷”,海外市场反而不需太费劲就可以获有颇为可观的毛利,短期来说不失为一条出路。

当然,中国市场还是充满机会的,许多中国企业已经不纯粹靠卖产品挣钱,他们培育了一个又一个庞然大物,以其市场给予的“价值”,换来一轮又一轮的融资“价格”,所以即使账面上赔钱,也可以屹立不倒,甚至还可以冲出海外,在不同的地方复制、融资。

反观本土企业,大多数都还在挣那微薄的产品差价的钱,没有额外的价值,自然就不存在额外的价格。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