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或被排除供应链外 中小企勿漠视ESG

(吉隆坡16日讯)“若中小企业以为环境、社会与监管(ESG)与自己无关,那有可能某一天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的订单被取消了!”

上市企业家警告,国内中小型企业千万不要觉得课题事不关己,否则未来或将面对被排除在整体供应链之外的命运。

慕达(MUDA,3883,主板工业股)董事经理拿督威拉林俊聪在今日的“企业新风向–贯彻ESG,先机在握”研讨会中指出,未来的ESG认证将会覆盖一项产品的完整供应链,供应链中任何一家供应商都需要满足ESG条件。

他以自家公司获得的森林管理委员会(FSC)认证为例,指不止慕达本身需要达到合格的ESG水平,其产品供应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包括供应商也需要接受评估,满足条件后方能得到认证。

林俊聪称,现在本土只有3种公司才会注重ESG议题,分别是受到大马交易所规定限制的上市公司,有出口产品到欧美国家的公司,以及向本地跨国公司,如雀巢等供货的供应商。

隆雪中总会长拿督吴逸平在为活动开幕致辞时就表示,目前欧美国家特别注重ESG议题,如有公司违反相关原则,就会受到制裁。

“ESG是近年来全球商界最受热议的议题,这也是外界评估一家企业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指标。”

大马中国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陈铁男也在会中指出,ESG概念在本地还处于发展期,很多人视之为不能带来利益的麻烦事。他呼吁,本地企业家应该改变心态,不要对ESG感到抗拒,而是积极去了解,并从中找到商机。

可发掘商机

“现在消费者正在改变,市场对ESG的需求正在增加,采纳ESG理念将可发掘更多商机。”

作为银行业的一员,陈铁男亦称,以后银行和贷款客户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和现在不一样,不止要看金融信用记录,还要对后者在ESG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

“采纳ESG理念,将帮助你更易获得银行贷款。”

此ESG研讨会由隆雪中总举办,《南洋商报》是活动的媒体伙伴之一。

其他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还有马来西亚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 (BCSD Malaysia) 董事成员胡彦慈和《The Edge Malaysia》的ESG编辑陈在耘。

 

碳信用无用武之地

另外,林俊聪指出,慕达曾在2008年获得一批碳信用额度(carbon credit),但由于当时全球并未强制执行碳信用制度,因此最终相关碳信用一个都没有售出。

“相关认证有效期是5年,我们在这5年内完全没有售出任何碳信用。”

所谓碳信用,是指排放1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之权利,经证券化后刻在市场交易。

林俊聪称,碳信用的价钱是由供需关系所决定,由于当时各国并未强制企业采用碳信用制度,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因此需求低,价格也低。

“即使价格便宜,我们还是无法卖出。”

无论如何,陈铁男指出,目前大马仍未执行碳排放税(Carbon tax),当碳税落实后,可以抵消税务的碳信用的身价自然就水涨船高。

虽然目前本地碳税仍无踪影,但此前大马交易所宣布,将在今年内推出自愿性碳信用交易市场(Voluntary Carbon Market)。

视频推荐 :

反应

 

名家专栏

先富起来不拉一把/胡逸山博士

自冠病疫情前几年逐渐缓和下来(虽然最近好像又有复发迹象,起码就听闻有好些再度染疾的例子)起,东南亚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在世界上也算是数一数二的。而东南亚各国政府也纷纷高唱处理经济复苏的凯歌。

但游走东南亚各地,却又看到听到尤其是中小企业业者们虽然不至如疫情期间的哀鸿遍地,但至少也还是唉声叹气,谓生意难做。而一众打工仔们,虽然也不至如疫情期间的朝不保夕,但也还是唱起生活难过的悲歌。

如此的宏观经济被推为一片大好,但微观经济,或谓社会经济,看来却是差强人意的强烈对比,又得从何说起,又如何是好呢?

从何说起其实不难,主要就是在本区域绝大多数国度里,社会上各阶级之间的财富鸿沟(技术一点来说是基尼指数)还是颇为庞大的。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上,有所谓的滴漏式经济学,其中最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总统里根所推崇。

这滴漏式经济运作模式就是当政府者得要亲商,譬如减免商业税、减免环保监管、减免劳工权益保障等,再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让商家们借钱容易)等,让大小商家们得以大展宏图,生意越做越大越好。

如此一来,大小商家们就得以制造更多就业机会,打工仔们手上就有了更多可支配的收入来消费,那就更为带动了市场的活力,整体的社会经济也就兴旺了起来。这形象化点来说就如同在装满大小碎石的过滤器的顶端注水,最终会细水长流到低端的出水口般。

在里根的英明领导下,美国在之前七十年代因为中东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经济衰退,也被扭转为经济一片大好、人人发财的“冲冲八十年代”。

东南亚采滴漏经济学

东南亚的大多经济体在很大程度上也采用了这套滴漏型经济模式,但就微妙地为其注入了可为师东南亚特色吧,或谓大多发展中国家特色。

众所周知,在大多此类发展中国度(东南亚也不例外),官商勾结、贪污腐败、并吞国有资产、巧取豪夺等层出不穷。在东南亚来说,这套经济模式就演变成“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理论上这也未尝不可,人家美国不也是如此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大家共同富裕吗?但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政府的商业监管也好,民间商业运作也好,虽然不能说是已然完善(如自八十年代起也爆发了几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但都得以迅速改善、复苏),也还是有底线的。起码的道德准绳也还是有的,如不允许行业的垄断等。

但在本区域,如此的底线却也颇具弹性,甚至会与美国的做法反其道而行。如一部分与官方关系密切的商家会被赋予某种商业的长期垄断权,来让其“先富起来”,但其他竞争者就只好眼巴巴地望梅止渴。

金融业者也会被训令为这些官商勾结者的借贷大放绿灯,有借没还也拿他们没办法。但中小企业与打工仔们要借点钱来周转则困难重重,要抵押这个那个,动不动就要拉车拉屋,问你怕未?

其他人自求多福

这种“一部分人先发得不清不楚,其他人自求多福”的情况即便在上世纪末引发了几乎亡国的亚洲金融危机,但至今也还是东南亚大多数国度的主流经济运作模式。而当下的东南亚看似经济再度起飞,饮头啖汤的赫然也还是这些既得利益者,而且喝完了连汤碗也拿走,不让下边有人来抢喝,试问你我又几时会轮到有口粥水喝呢?

至于如何是好,坦白说这种运作模式在本区域已然入骨入髓,大家也就只好继续挣扎求存了。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