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华社之社会与政治孰重/廖文辉

传统的通史一般以政治史为主,从政治史开始,次及社会、经济和文化。

在撰写马来西亚华人史时,就体例上,是否应从政治发展开始,不无商榷余地,华社严格意义的政治参与是从保皇维新开始,甲必丹等头人固然是政治委任,但实际作用是协助殖民者管理华人社会,其社会功能大于政治作用,不应纳入政治范畴来思考。

社会力量大于政治力量

战后,马华公会成立,牵动华社半个多世纪,成为华人政党的主导力量,不论喜欢认同与否,都无法存而不论。然而,华人政治力量,似乎无法成为主导国家发展的力量,在独立建国以后越来越弱,甚至边缘化。

其次,华人的社会力量和影响力往往大于政治力量,如社团在关键时刻发挥的影响力。

独立前公民权运动,在鼓励华人申请公民权方面,华团发挥的作用就把马华给比了下去,马华公会当时几乎一筹莫展,大量华人醒觉申请为公民,主要是华团的推动。

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大选,董教总往往可以左右华人的投票意向,这逼使巫统不得不重视华文教育的一些诉求。

1990年堂联的注册获批,采取亲政府的协商路线,1995年的大选,堂联竟发表支持国阵的声明,华团连串去政治化的举动无疑是第7届全国大选国阵得以狂风扫落叶之姿大获全胜的主要原因,华团这种内部自我消解的动作,令两线政治的理念一去不返,反对党也遭遇前此未有之惨败。

这些例证皆可见社团发挥的政治影响力,绝不亚于马华公会。

靠经济撑起华教体系

华人的经济力量也值得注意。1970年,新经济政策施行后,华人的经济占比虽然今非昔比,但对文教的支持还是卓有余裕,撑起华文中小学和大专院校的教育体系。

此外,华社各种常年的文化活动,如华人文化节,动辄数十万的费用,以及各种不定期的华人文化活动,其中只有少数活动可以取得政府微不足道的拨款外,大部分都需要华商和社会大众的经济支援。

一部马来西亚华人史,真正的关键力量不在政治而是社会和经济,在两者的支撑下,文化的力量如教育、报纸、文学等才得以蓬勃发展。

我的华人史选择以社会史的角度进入,依次讨论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别于一般通史先从政治史叙述开始,原因在此。

反应

 

东海岸

《百年锡乡:林明华人史志》推介礼 关丹站13日举行

(林明3日讯)林连玉基金文化资产保存委员会定于8月13日(星期日)下午2时,在关丹中华中学四楼讲堂举办《百年锡乡:林明华人史志》新书推介礼(关丹站)。

《百年锡乡:林明华人史志》一书由廖文辉、曾国来合著,是汇集所有林明出版的特刊,重新整理编写而成。

 

本稿分史志、经济、文化和社会4篇,史志内含村镇历史和地方重要人物,经济则涵盖与地下锡矿相关的锡矿发展、公司沿革和采矿过程,文化则以教育、社团和民间信仰为主,社会主要以矿工工作情况和日常生活为主,同时也特辟专文论述成为林明居民生活一部分的水灾问题。

推介礼将由八打灵再也国会议员李健聪与关丹中华中学校长蔡若峰同台分享及联合推介。入场免费,欢迎各界参与。

详情可浏览文保脸书专页或WhatsApp林连玉基金行政部(019-280 2496)洽询。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