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科研女神”颜宁逆向传奇

报道:平浩东

《亚洲周刊》2022风云人物选出中国“科研女神”、抗癌理论突破先锋颜宁,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职位辞职归国,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并受到金融资本的追捧,腾讯基金会投下100亿人民币。

颜宁放弃美国的高薪厚禄,与中国近年富豪与专业人士移民西方的“润学”潮流相反,被视为“反润学”,成为逆向传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颜宁的抉择,展示中国的科技研发前景,吸纳越来越多的“颜宁们”,参与中国在科技前沿理论的创新行列,也势将加速中国创新发展。颜宁颜值高,而她理论巧妙的“美感”,更让人惊艳。

颜宁放弃美国的高薪厚禄,与中国近年富豪与专业人士移民西方的“润学”潮流相反,被视为“反润学”,成为逆向传奇。

中国70后、拥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最年轻教授”、“普林斯顿终身教授”等光环的“科研女神”颜宁是结构生物学的顶尖学者,在37岁时就攻克50年不解的科学难题,在与疾病相关的跨膜运输蛋白研究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她最近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并于12月10日正式就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她的研究吸引了金融资本、风投资本,像追星族一样,争相投她的项目。颜宁归国,与当下中国一些富豪与专业精英因为不满抗疫严苛与“内卷化”、纷纷移民西方的潮流相反,逆向而行,引起各方瞩目。

颜宁抗癌理论创新

生于1977年的颜宁,颜值很高,是科研世界的美女,但她理论巧妙的“美感”,更让人惊艳。她是从限制葡萄糖摄入角度,提出“饿死癌细胞”理论的第一人。她的发现为抗癌打开了新的大门,是让学术界振奋的研究突破。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博士生曹雨萌对《亚洲周刊》说,2014年,颜宁在《自然》上发表了有关人源GLUT1蛋白的晶体结构捕获的论文,颜宁成为第一位发现GLUT1蛋白晶体结构的科学家,由此解析出“阻断葡萄糖给癌细胞运输供能”的原理,继而有了“饿死癌细胞”的新应用方向。曹雨萌是癌症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她的研究成果提高了肺癌早期筛查的准确率,对颜宁的成就有更深刻的理解。

由于GLUT1蛋白是癌细胞摄入葡萄糖能量必不可少的通路,此结构的揭示不光为抗癌找到了关键性路径,也为后续的生化与医学研究打开了一项神秘之门,这背后存在极多的临床意义,“饿死癌细胞”只是意义之一。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史丹福大学教授Brian Kobilka评价此项工作:“要针对人类疾病开发药物,获得人源转运蛋白结构至关重要。对于GLUT1的结构解析本身是极富挑战、极具风险的工作,因此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研究越具争议越富活力

曹雨萌指出,科学的发展,临床医学的进步,都是依靠学术界和大众的思想碰撞与融合,才会不断产生新的研究需求。越是能够引起争议的研究,越是富有生命力的研究,临床应用会不断刷新科研需求的天花板。美国科研机构2021年发现了通过抑制脂肪供能“饿死癌细胞”的新理论,这也是对颜宁“饿死癌细胞”理论的最新发展,故而可以说颜宁之前的研究为抗癌开辟了新的门径。

生物医学界对此的后续研究非常值得观察。根据相关资料,美国麻省理工科赫综合癌症研究所Matthew G. Vander Heiden博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合作,在小鼠研究中发现,脂肪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饮食可以抑制小鼠肿瘤生长,成果发表在2021年的顶级期刊《自然》杂志上。

美国康乃尔大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博士生徐培瑜介绍,颜宁作为结构生物学家,解析出了对人类细胞十分重要的GLUT1蛋白晶体结构,尽管没有媒体渲染的神乎其神,但依然是一项极为优秀的研究,未来有可能成为抑制癌细胞获取能量的靶点。

颜宁还在膜蛋白,特别是跨膜转运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在国际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20余篇论文。颜宁团队发现、解析了很多蛋白分子结构,验证了很多人体中蛋白质的作用,这对于未来新药研发和医学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与推进意义。颜宁现阶段则主要致力于针对疼痛的发病机理研究与药物研发。

创始院长的角色转变

颜宁回国,也将面临身份转变的挑战,她将由一名结构生物学的顶尖科学家,华丽转身为深圳医科院首任“创始院长”,兼领科研团队深度参与产学研创的融合,突破体制机制创新,以国际眼光吸引培育人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她能否适应并依靠超强的个人能力做出成绩,压力巨大,是外界期盼,也是对高端科研人才在科研、管理、行政三方面的综合考验。

1955年,留学美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回国后,曾在研发导弹的第五研究院担任院长,而后为了推开庞杂的行政事务专职科研,辞去了院长一职,转任主管技术研发的副院长,而后在第七机械工业部任职副部长,也是如此理由。当今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里也是一个常态。但颜宁的老师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则任西湖大学校长正职,颜宁能否像他的老师一样,“师徒同心”复刻或者创新恩师的事业发展模式,在院长正职任上带领研究院团队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也在外界期盼之中。

家庭、友情、事业的平衡

颜宁11月在深圳人才论坛上以四字成语,形容几十年来东西方穿梭的学术经历——归去来兮。颜宁坦言,清华充满厚道、大气、稳重的氛围,普林斯顿则有着优雅、淡定、高贵的气质,这是她一生最爱的两个地方。颜宁表示,深圳这座城市充满了包容,虽然之前忧心这里的“卷都”特质,但当她切身体会之后,发现可以去爬山、划船,享受咖啡厅的读书时光,原来深圳也有忙碌之外的另一面,欢迎创业者以及实现梦想的开放与包容氛围,她也有信心在深圳这座城市打造一方平台,向梦想努力奋进,去支持更多优秀学者应对人类面对的各种健康威胁挑战与生物医学难题,做出更多原创性的突破,回馈社会。

颜宁1977年出生于山东章丘普集博平村,6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在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长大,还有一个小她几岁的妹妹。颜宁中学就读于北京大兴一中(当时是黄村一中),她在大兴一中整整度过6年的初高中时光。上学时就对唐诗宋词、散文小说的文学颇为热爱,且功课极为优秀,常年拿第一名的成绩。她的中学老师曾评价颜宁:随和开朗、聪明勤奋。

她曾经在高一文理分科时想选择文科,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想当一名“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的记者,但当时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驱动下,最终选择了理科。颜宁在清华保持着文艺青年的习惯,除了看小说电影的爱好,还担任系刊主编。

“中国最强闺蜜”

颜宁还有一位多年好友李一诺,根据腾讯网报道,两人从妙龄才女再到顶级中年,被称为中国最强闺蜜。18岁时,两人在清华相遇、相识,同在一个系,同住一栋楼,同吃一食堂。22岁,她们从清华走出国门,先后留学世界顶级名校: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27岁时,她们各自毕业,分别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颜宁攻读博士后,李一诺进入全球顶尖的管理谘询公司麦肯锡。30岁,她们因事业发展再次回国,颜宁成为了清华最年轻的博导教授,李一诺则成为了麦肯锡中国区掌门人。37岁时,两人又重新出发,颜宁重回普林斯顿,李一诺成为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替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花钱。45岁,两人又将再次攀登人生巅峰。两人的发展轨迹完全颠覆了曾经指导他们做实验的清华教授陈克勤的评价:“李一诺一定会成为靠谱的科学家,而颜宁则会成为一个每天胡说八道的商界人士。”

颜宁之前曾公开表示,女科学家在婚姻和家庭里承担着更多的任务,但平衡事业和家庭,不仅仅是女性的问题,而是两性的共同问题,需要真正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再一起去解决。这次回国,对于颜宁来讲,也是家庭、事业、女性身份三者的平衡。颜宁也曾表示:“我不结婚,我不欠谁一个解释。”人生是自己的,当然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去过,也是颇为率性洒脱。直到现在,颜宁本人也经常在微博上发言,与网友频繁互动,其中充满了各种俏皮话与灵机妙语,可以透视出她在严谨的科研工作以外灵动活泼、快乐率真的一面。

颜宁作为海外游子归国,既能为中国的生物医药事业贡献力量,也能同时兼顾好年迈的父母和家庭。颜宁在近日的微博中谈到,到了45岁的年龄,家人是最大的牵绊。

目前虽然没住在同一个城市,但是半天之内就可以赶回父母身边,颜宁表示感到很踏实很安心。而如何在这两者中间取得恰好的平衡,一直以来是海外人才不得不考虑的困境与难题,颜宁对此已经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早年间,颜宁的父母也只是期望颜宁和她的妹妹健康成长,但是颜宁却一直出类拔萃,自律勤奋,在周围人的眼里是属于既会玩又会学、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颜宁姐妹二人的关系也非常好,她的妹妹还送过姐姐一顶蓝色的毛线帽作为生日礼物,颜宁对此非常爱惜。

进入人生第三个阶段

颜宁的父亲颜景君表示,颜宁在一年前就征求过父母的建议,他们全家也全力支持颜宁回国发展事业。

颜宁自己也提到,她已经走过人生前两个阶段——吸纳与证明,将进入人生的第三个阶段——输出,用自己所学所感去传递,帮助,扶持更多人搭建平台,支持科研与学者应对人类健康威胁、挑战生物医学难题,回馈社会。

他的父亲也提到,无论颜宁在哪,始终心怀祖国,心怀祖国与世界的生物医药事业。

颜宁小档案

-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

-现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荣获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称号。

-颜宁主要从事与疾病相关的重要膜转运蛋白、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工作机理及膜蛋白调控胆固醇代谢通路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

-颜宁于200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取得学士学位。

-2004年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得博士学位,随后3年在此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

-2007年回国,成为清华最年轻博士生导师。

-2017年赴美,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2022年12月10日,担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明日预告:深圳医学科学院秘密揭开

 

ADVERTISEMENT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揭秘深圳医学科学院 颜宁效应吸引风投基金追捧

报道:平浩东

归国的颜宁,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引领大湾区建立一个医药创新基地,构建新的生态系统,辐射全国,风险基金投资人扮演关键角色。他们热烈追捧,加速项目孵化与商业化。

归国的颜宁落户深圳,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引领大湾区建立一个医药城创新基地,辐射全国、凝聚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转化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带动了一大批投资者聚焦深圳市坪山区的生物医药产业,“颜宁效应”迅速蔓延,而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上,风险投资人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热烈追捧,以长线的投资心态,加速项目孵化与商业化。

深圳目前走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投资与孵化模式的前列,“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的设立也将支持深圳医科院开展院内外项目研究,面向全市、逐步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乃至全球开放。该院还将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形式,“入股”转化企业,逐步从单一科技研发向科研产业混合体过渡。

深圳医学科学院所在地为坪山区,聚集了大量的尖端生物医药科企,政府的招商引资与园区集聚效应做的极好,“深圳生物医药发展看坪山”,正逐步成为业界共识。颜宁归国领衔筹办科学院,深圳市和坪山区政府亦极为重视,除了在体制、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协助外,人才梯队的建设也得到许多重视。

对于这样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机构,目前国内的出资方主要是政府、国企央企、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此三者无疑都应具备政府背景,投资机构介入的话,大概率也是深厚的国资企业或强大的头部机构。

学术能力成就品牌效应

颜宁的名字就是一块金字招牌。深府和颜宁只需为医科院选择合适的活动资金、科研资金足矣,至于科研成果转化、创业资金等自有人跟进。医科院掌握好科研的知识产权,无论后期转让还是参股,都是源源不断的流水资金链。

投资界人士预估,深创投(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大概率会介入,头部机构如红杉资本有一定可能性,但能否进入,蛋糕怎么分,要看深府在引资、产业及其他方面的综合考虑。国资部分是根据政府统一安排,并且各有侧重,明争可能性不大,但私下必有接触,或以其他形式支持。至于深圳市以外的其他省市,估计会争夺科研人员与转化项目落地,但资格和实力不足以参与正面竞争。况且深圳种树,不太可能会让其他人来摘果。

目前中国在生物细胞领域的产学研是外资禁区。美资投行虽然在生物医药领域深耕许久,经验丰富,但外界传言的黑石、摩根等投行不太可能。因为现在国内的自主意识非常强,高端医学研究这类顶尖技术肯定要掌握在中国自己手中。并且根据最新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外资禁入生物细胞领域是国策。

树立改革标竿

颜宁是一个支点,撬动了政府、科研、资本三方,各方共同出力促成了深圳医科院的建立。此轮能够吸纳的资本就突破了国内科研资金由国家和高校自行承担的局面,如果医科院能够设置合适的回报分成,更将是对国内科研体制的重大突破,树立改革标竿。

投资界推测,出资毫无疑问会突破,接下来是所有权突破、分配突破,步步连环,最后深科院也有可能会在未来上市,将开全国风气之先。但是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强调稳字当先,也许深圳医科院在2023年3月份两会结束后,会有新的动作。从生物医药领域说开去,深圳的每一个新动作都是尝试、创新,都将引领中国发展的未来,深圳始终走在改革开放最前沿上,这也是深圳的魅力所在,也唯有深圳能提供给颜宁一个广阔的舞台。

破行政化顽疾、吸纳人才回流,深圳医学科学院的筹建与体制成功吸引了颜宁这位留美顶尖生物科学人才回国。这是大湾区企事业单位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的宝贵尝试,也为中国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追踪国际科技前沿,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走出了坚实的一步。由腾讯公司发起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计划在未来10年投入100亿元人民币(约合14亿美元),进一步吸纳全球的科研人才,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科技创业事业发力。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科学委员会主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颜宁的老师施一公领衔担任。

掀人才回国热

近年来,“海龟(归)”回流与移民出走的“润学”(Run的谐音)构成矛盾,教育界对此争议不断。在2021年,中国教育部曾下发文件,鼓励出国留学,继续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的利好政策。而在中共二十大的决议中,也提到要赢得“关键核心技术”的争夺战、加强“人才引领驱动”与“人才强国”战略。预测颜宁归国将掀起一股人才回国的热潮。

根据深圳卫健委公开的《2021年深圳医学科学院(筹)部门决算》显示,深圳科学院打破了国内公立科研机构的铁饭碗传统,不设定编制、级别,实行社会化用人制度,院长面向全球招聘,由理事会聘任,实行任期制,这为从美归国的颜宁及吸引来的全球顶尖科研人才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自由平台。医科院也在努力构建“四平台一智库”,对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国际顶级医学研究机构,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知名医学研究机构。

中国学界亟需变革

中国科研机构的体制中,论资排辈现象、行政化严重、学术造假的问题不容忽视,而一线专注于科研的人才的待遇尚不够充足,这也是中国学者流向西方的一大“心结”。但深圳医科院有望在体制上进行创新,待遇分配上进行大胆改革,充分尊重人才与创造力,破除官僚机制与行政化瓶颈,当开全国科研机构风气之先。

颜宁2017年在清华任职时,39岁,从中科院院士评选中落选,同年赴美并于两年后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头衔。当然,两国院士评选机制不同,颜宁也更专注于科研本身,常熬夜泡在实验室,享受科研环境的单纯。

2017年5月8日,有微信公众号发布《清华才女颜宁教授为何负气出走普林斯顿?》的文章,而后人民网曾报道了颜宁对此谣言的澄清,颜宁称:“我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清华大学后来对外表示,这有助于将中国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和清华的学术风格传播到国际学术舞台上,产生更大的影响。清华大学对此保持开放、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颜宁归国,更重要的是她能否依靠自由的体制,带领全院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生物科技发展道路,并厚植沃土,培养、孵化、带动更多的生科人才与企业。这点甚至比她单纯的科研事业更为重要。当今已经到了中美人才战的决战时刻,美国政治界越是染指科技疆域打压中国英才,中国越是要不畏险阻迎头赶上。人才的培养对于未来10年乃至20年中国高端生物医药事业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中国追赶世界高新生物医药科技的关键一环,更是抗击美国奉行单边主义与科技霸权的致胜之道。

颜宁曾任10年的清华教授与博导、5年的普林斯顿教授,15年间横跨中美生物学界,人脉遍及海内外,还有清华与老师施一公的同门,就这些人员的回流足以撑起医科院半壁江山,更何况还有深圳本地的科研人员支撑,医科院的前途未来不可限量。

但北京一位熟悉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人士指出,深医学院的技术支撑来自于清华,深医学院也是很明显想借颜宁的清华身份,吸引同为清华出身的、在海外的科研团队与人才回流祖国。

朱镕基人才不归之问

几十年来,以清华为代表的国内顶尖高校人才赴美留学并定居工作已成趋势,国内舆论多对此激愤、诟病,并戏称清华大学为“留美预备大学”,而清华大学对此也并无回应。截至2019年,留在美国硅谷的清华毕业生就已达2万人,遑论中国其他顶尖高校,朱镕基也曾发问:“我的学生怎么都不回来?”

而今,面对朱镕基20多年前担忧留美人才不归的发问,面对“润学”潮流,颜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回答。对于清华以及其他中国名校出身的海外科研团队与人才而言,颜宁凭藉自身的抉择与行动,成为了吸引回流祖国的杰出榜样,更是对“润学”潮做出了有力的反击,引领了“反润学”,显示海外精英用脚投票的最新效应。

相关报道:

“科研女神”颜宁逆向传奇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