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通胀?/黄子伦

提到通货膨胀,有一定年纪的读者应该会记得90年代期间有 “零通货膨胀率”(Kempen Inflasi Sifar)的宣传吧?
那个时候的马来西亚得到许多外资的青睐(虽然后来被归类为热钱),不管是金融市场还是通货膨胀率都处于相当高水平。
简单来说,通胀指数追踪的是百姓日常用品的价格变化,可以是环比或者同比,不过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些物品的价格改变了多少,以及政府有没有必要警惕市场出现高通胀现象。
许多经济理论都认为抑制通胀的方法就是减少市场里的货币流通,因为当人们和企业握有更少资金时,购买力就会下滑,进而让物品变得不那么稀缺。这些逻辑很少人怀疑,就连美联储也不怎么质疑,不然你也不会看到他们在2022年不断上调利率。
供应量减致通胀
不过,我已经反复强调,现实生活里,人们的消费抉择是非常复杂的,而且通胀不止是一种面貌。传统观念认为通胀是由货币过多造成,但从疫情肆虐之后,通胀不再是货币过多导致,也包括供应量减少。
由供应量稀缺导致的通胀现象是无法依靠政府来解决的。打个比方,一个村子有100户人家,假设一个月的食用油总量为1000公升,只要供应量少了一成,那么食用油就会涨价。这是简单的供需关系来调和。通胀指数的组成部分都是一般家庭会使用的一般物品,不会是更为高档的类别。
因此,如果通胀指数上升,那么就是基础物品的价格上升了,是最为常见的嘛嘛档咖啡那种级别的物品涨价了(或者其原材料涨价),不是什么高级咖啡涨价。高级咖啡涨价的幅度可能或更高,但不会被纳入通胀指数。这也是为何政府都会紧盯通胀率,因为它影响底层人民的生活。
那么,马来西亚是不是有通胀压力?根据2022年11月的通胀指数来看,按年计是增加了4.03%。比过去11年(从2011年开始)的平均值高出两百个基点。这么一比较,通胀率看似极高,但这并非是我国最高水平(2017年3月的通胀按年计增长为4.92%)。而环顾全球局势,尤其是欧美国家,马来西亚的通胀率已经算是非常“温和”。那么通胀应该得到控制吗?
政客忽略经济学
老实说,政府能够实行的应对政策是非常有限的。给日常物品设立顶价,只会弄巧反拙,造成物品更加稀缺,价格更贵。在疫情爆发初期,政府就压制口罩价格,结果导致口罩大缺货,人们需要到处询问并浪费时间排队购买。这种事情,稍有基础的经济学知识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应该不知道。
不过,忽略经济学是政客们常做的事情。难怪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会说,经济学的第一课是稀缺性,而政治学的第一课则是无视经济学的第一课。
视频推荐:
叫老师该如何教经济学?/刘伟伦

最近世界各国都被美国的关税战搞得人仰马翻,虽然我国也被美国那莫名其奇妙的计算方式征收24%关税,但相对东盟的其他领国有些近50%课税率,我们确实感觉较好一些,而我国似乎也决定了没有反击课征的意图。
坦白说,自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任至今,对普通大众而言,似乎已将美国的经济政策与关税划上等号。然而,作为一名在中学教授经济学20年的老师,我对美国近期的一系列操作感到遗憾,因为这与课本中我们教导国际贸易基本观念存在一定的鸿沟。
我们长期以来都向学生讲授市场经济的典范——美国,并推崇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所提倡的自由贸易理念。他们认为,降低关税甚至零关税能够促进全球繁荣,并提升人类福祉。这一价值观催生了GATT(关贸总协定)与WTO(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使自由贸易成为全球经济的基本信仰。
动摇自由贸易根基
然而,近期美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种种举措,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台积电前董事长张忠谋在美国厂开幕时所说的话——“全球化已死,自由贸易已死”。
传统上,关税被视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它们可以利用关税来保护本国具战略性意义的幼稚产业,以促进经济长远的发展。这种做法一直被视为合理的“游戏规则”。但如今,美国作为一个已开发国家及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却选择以关税壁垒来打击竞争对手,这无疑动摇了自由贸易的根基。
那么,在这样的局势下,我们还能谈论自由贸易吗?WTO对于美国这些操作若没有作为,那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课文与现实相去甚远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美国继续采取关税战的手段,教科书教我们其他国家势必会进行报复,全球贸易摩擦将加剧。最终的结果将是物价上涨,受害的仍是普罗百姓,最近美国人民囤积抢货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高关税政策带来的连锁反应,最终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使全球经济陷入更加复杂的困境。
作为一名经济学教师,我不禁感到惋惜。如今,当我们教授国际贸易理论时,会发现课本中关于比较优势、绝对优势的理念,与现实经济环境已相去甚远。过去所推崇的“双赢”模式,如今却演变成了单方面的“利己主义”。这样的世界,真的会变得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