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看贺岁片有感/方城

农历新年伊始,我看贺岁片的长跑就开始了。短短3天,我看了4部贺岁片——《毒舌大状》、《乔峰传》、《真爱好妈》、《发财联盟》,感触良多,以致对剩下的2部所谓贺岁片,我已经没有要入场看戏的欲望了。

首先,说到电影的成熟度,我只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评价,前两部作品让人在浑然忘记自己在看戏,时长130分钟的戏一下就过了。

换言之,他们演得很自然,没有做作,没有夸张到很假的情节,看完后,在思维上也会有所得,我那几个在青春期的孩子也这么认为。

《毒舌大状》为了公道正义,为一个被冤枉的妈妈洗去罪名,哪怕过程中困难重重,不放弃就会看见希望,彰显正义是永远存在的,老天有眼。

《乔峰传》剧情内容虽来自大师金庸的作品《天龙八部》,在拍摄方式仍然忠于原著,让我们看见社会舆论的无情,“一人传讹,十人传实”的可怕,同时也让人明白“一个人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生之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真理。做人坦荡荡,自会逢凶化吉。

反观后两部戏,在内容上我觉得就没什么新意,演员的对白神情及动作上也显得做作。尤其是《发财联盟》,单看它的戏名翻译 (What The Heist),读起来就很粗俗(里头对白也有用到)。

戏里两个本地演员在见面及重逢时的那种骚到露骨及夸张的拥吻方式,不止不好笑,还让人觉得很猥亵!反正,我花了近100令吉,进场看这部马新两国联手的电影,感触只有两个字——后悔。因为就算是主题思想也不够明显,更多是某政治事件彻底的影射,让人在新春期间感觉啼笑皆非。

《真爱好妈》虽深获好评,但我还是觉得情节铺排有点闷,讲述的母女事件虽然是时下许多为人母女者的心声,但由于我自己并不是这样“不愿放手”的家长,所以只觉得剧情让人看了很“烦燥”。

写这一些,我并没有电影地域歧视的想法,而只是想说: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别流于商业,为了拍而拍,就没有了意义。

前几年,本地制作《一路有你》及《我来自纽约》就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好作品!未来,希望会有更多更有寓意的作品。 

 

ADVERTISEMENT

 
 

 

反应

 

言论

考前作答技巧讲座的意义/方城

我们一直在强调多元学习,因材施教,但真正在学校贯彻的却不多。

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般被瞧不起,他们会通过制造问题来得到成就感,让师长无可奈何。面对这样的状况,学校一般除了惩罚,基本上不会采取其他措施,协助他们找到自我的价值。

长期处于这样的氛围,师生大多会以成绩为重,好像考不好成绩,便一无是处。于是,教育体系改来改去都不到位,一直原地踏步。最近,有人提出恢复小六及中三评估考试。

其实,这也怪不得谁,每一年统一考试成绩公布,不管是统考还是SPM,大家还是以A的多寡来决定学生、甚至是学校的优劣;升学拿奖学金之类的,也是以A的多寡来发放。

为求佳绩不脚踏实地

教育的初衷是让学生学有所长,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应对问题。但是现今教师在教课时,为了达标,会不断灌输学生“考试成绩为重”,让人倍感无奈。接近大考之际,就算教师想再给学生讲人情世故,建立学生正确的三观,也是不被允许的。

学生会以成绩的优劣被分成若干组,被安排去听作答技巧、考高分的讲座。这样的做法,美其名叫“知己知彼”,但若深层思考,它其实是走捷径、为求佳绩不踏实的做法。

因为不愿意脚踏实地学习,泄题事件也就时有所闻。说实在的,若不是大家成绩至上,这些事情会发生吗?日后这些学生踏入社会,会变得如何势利呢?

物极必反、人满为患,什么东西多了都不是好事。我认为,办一两场考前作答技巧是可以的,多了就会模糊重点,让大众产生“成绩才是一切”的观念。我们说教改说了几十年,至今大家还是看孩子的成绩来分上下优劣。

若学生以手段取得符合标准的成绩而被录取,也未必能读好那一门科目啊!如果成绩是日后升学的考量因素,那各学院为何不能根据孩子的兴趣录取新生,做到人尽其才呢?我们不是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

在育人的路上,这实在是很可悲的现况!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