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贩卖机/黄子伦

今天你打开搜索引擎,查询何谓“格局”,相信能找到很多人各种成功案例,例如在阿里巴巴还在初创阶段就投资几千万美元的孙正义,又或者一成一败的对比案例来论证其中一人因为格局非常大,所以赢得了一切掌声以及财富。
另一人只能屈就于自己的格局,以此来论证一个人的格局之大小直接决定了其结局。孰不知,这一切都是 “后视偏见”(hindsight bias),也就是粤语的“马后炮”。
后视偏见很常见
在投资领域里,后视偏见是一种常见现象。不信你去问,一堆散户们都会说自己预见了2008年的次贷危机以及2020年的股市崩盘,这些人都像是开了第三只眼(当然,是额头上),早早窥见了上帝的剧本而做出调整。可是,你真要他们打开自己的投资组合来对照,就会知道他们压根儿就没预见任何市场危机,有些还加仓。
但是,基金经理就没有这种自欺欺人的“福利”,因为你的交易记录清楚列下所有盈亏,你所公布的基金价格就是市场所给予的最佳反馈的最终结果。
那么,为何人喜欢追求 “格局”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情?我认为多多少少和我们的文化有关系,举例来说,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里,几乎没有人不会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毕竟,那种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的风采是非常迷人。
不过,凡是有带队比赛的读者们就会知道这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竞技场上随时都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而胜负往往就在那一刹那。懂的都懂。
然而,绝大部分人从未踏足过瞬息万变的竞技场,又或者大家都有许多不怎么美好的回忆。于是,有人就开始想能不能有一种方法可以让自己至少立于不败之地。
“我想想”不能破敌
会有这想法也挺正确,可是这种破敌良策并不是靠 “我想想”或复制粘贴就可以成功。尤其是在商业社会里,同一个商业决策在不同时间执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因此,商业失败案例往往最多,加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越挫越勇,有些人失败的次数多了会觉得无法面对自己,于是就有了抱团取暖的需求。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会有供给。“格局专家”们就像吴孟达在《破坏之王》里卖“抵抗失恋冲喜套餐”那样开始给人们卖起了“成功格局必吃套餐”,人们也以为付钱就能够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付钱解决问题”不一定能够证明这个人很有钱,也有可能证明这个人很懒惰。至少,在思考上是懒惰的。
那些“格局消费者”要的并不是解决问题,他们要的只是“自己看起来有去解决问题了”的假象。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是“格局贩卖机”。
韩寒曾写过一段愤世嫉俗的话:“那些明明都是下流的人,为什么凑一起就叫上流社会了呢?”,我想在“格局” 圈子里也可以有类似的描写:“那些明明都是一堆懒惰的失败者,为什么凑在一起就会有格局了呢?”
关税暂缓是真缓?/黄子伦
就在全世界股市已经连续下跌了好几天,特朗普在星期三晚上突然松口,宣布决定将“对等关税政策”暂缓90天。
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一出,全球股市瞬间暴涨,纳斯达克指数甚至录得双位数的单日涨幅。更令人咋舌的是,特朗普还在社交媒体上高喊:“现在是买入的好时机!”让人不禁怀疑,此君是否涉及内幕交易。
我们暂且搁置阴谋论,来猜测特朗普此举背后的真实意图。
从4月2日那张关税图表出炉后,全球市场一片震荡,股市普遍大跌。大家心知肚明,美国此番主要剑指中国。
中美过招互不相让
于是中美就此在关税上展开过招,轮番加码税率,互不相让。其间,特朗普多次放出“最后通牒”式的喊话,结果不出所料,中国并未买账。
不过,他又话锋一转,称自己“非常尊敬习近平”,并认为对方是“聪明人”,为谈判保留了回旋余地(虽然他的手下发言就没那么客气了)。
然而,谈判期限已过,中国依旧不让步,美股应声大跌。凑巧的是,美国财政部在此时拍卖价值580亿美元的3年期国债,结果国内反应冷淡,需求不振。这可能促使美国政府意识到,连一向被视为“零风险投资”的美债也开始遭遇市场动摇。
接着,特朗普宣布关税政策暂缓90天。对此有几种解读:
其一,从谈判角度看,一味强硬未必有效,毕竟痛觉会被麻痹。“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才可能让对手在“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心理循环中逐步崩溃。当然,这对国家机器未必管用。
其二,他可能未能按原计划达成协议,或者部分国家愿意让步,但要求更长的决策期。
当然,也有可能两种原因兼而有之。
你可以说特朗普精明至极,每一步都算计周全;也可以认为他和幕僚愚不可及,临时抱佛脚。
但无论哪种看法,其对等关税政策的目的始终如一:要么接受美国的关税制度、要么将工厂迁至美国、要么购买美国国债(这一点尤为关键)。白宫文件对此早已写得清清楚楚。
从风险角度来看,对等关税政策并未解除,而这90天只是暂缓。
市场更希望“长痛不如短痛”,但特朗普也应该明白,虽然人们不会像对待“狼来了”的牧羊童那样轻视总统的言论,可反复反转的策略迟早会产生递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