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三十六计之借刀杀人/规划财富
“借刀杀人”在以往就是通过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最初的目的。为什么我要强调“最初”呢?因为人们会用不同的“方法”来美化自己的想法。
不过,我想表达的是,如果“最初”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成就他人或者是自己心爱的人,会不会就有不同的诠释了?
这就是初衷和计谋的运用,是否符合大众的道德标准的问题了。
小故事
面对孩子和老公的又一次的冲突,太太想好言相劝先生冷静和放下对孩子的偏见。
刚要开口,太太突然想起不久前同样的情节和相劝,最终因为先生情绪失控演变夫妻冷战开始。
冷静思考片刻,太太决定来一招“借刀杀人”,给家婆打电话和寻求她的协助。
心灵对话
A: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B:怎么,又有矛盾出现了?
A:孩子出状况,反而我被母亲一顿臭骂。
B:果然好手段,来了一招“借刀杀人”,高手一位。
大道理
小故事里提到的现实情节,差不多会在每个家庭上演。刚开始是小矛盾,但是沟通上偏移了最初的争执点,而让茶杯里的小风波,演变成了龙卷风。
本来想做“和事佬“的一方,竟然无缘无故从配角变成主角,好不为难啊。也罢,如果是“理财钱庄”专栏的忠实读者,会不会也像作者考虑运用”三十六计“呢?
好吧,这一集我们就探讨“借刀杀人”计谋。
找出“相对论”和“力量悬殊”
当某一件事情发生时候,感觉力不从心,就要找出有足够力量的人士来帮忙解决问题。借用对方强而有力的背景和真正的实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地完美解决矛盾。
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隐藏实力和目的,让他人代劳分担风险,可谓一举两得。既然成效如此好用,我们不妨看看有什么需要考虑的因素。
财务谋略
“借刀杀人”咋听之下,应该是不怀好意的计谋,杀人喔,真是吓死人。不过这一次,我想比喻成:父母为了要好好培养孩子,而循循善诱地施展一项计谋。
现今资讯发达时代,孩子们得到许多方法和答案,变成父母们还没有机会表达,就已被孩子们看穿了真正目的。这让父母们患得患失,开始想把“教育”重任转让他人“代理”。
其实,我是觉得父母们无需转弯拐角,就直接真心以待来教育孩子。当然,当父母们遇到一些胡搅难缠和无理对待时,适当使用“借刀杀人”的计谋,也不失为一个上上之计谋。
我就以“借刀杀人”计谋,来探讨财务上的一些案例,希望从中可以启发一些想法。

谋略步骤解析:
1.目标评估
先说明这是以“爱”做为出发点,尤其是父母无私的付出。父母想要教导孩子理解人情世故的难处,就是孩子目前还没有达到人生阶段和有相关智慧来处理问题。
当对问题观点出现落差,当然就会出现矛盾点。所以,父母要有心理准备孩子们是要经历了一些事情来理解您的苦心,简单的说:需要时间。
2.数据收集
有了想法,需要为当中的期待额落差,来找方法铺陈往后所产生的矛盾,比如父母想教导孩子待人处事要圆滑变通。
找寻一些相关题材的人与事,把他们记录下来,尤其是当中的一些产生的负面情绪还有人事纠纷,细心分类以方便下一步评估和研究。
3.资料评估
资料评估是决定性的一刻。毕竟我们不能确定100%的效果,但是方法对了,再加上经验磨合,就可以大胆预设想要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别人过往的经验,评估是否合适运用在自己的方案里。
我们还可以预料不同的方案,所带来预设的结果来评估可行性,但是凡事你想到可能会出意外,就一定会出意外。
4.计划建立
万事俱备后就可以建立计划来实现目标,设下门槛或是期望的回馈。假如父母是希望有朝一日孩子们可以理解善待人们的道理,就计划一项可以即帮助别人又可以得到他人回应的事件。
举个例子,帮助别人出谋献策来解决他人的问题,他人日后随口向孩子们提起往事。是的,这事有时候需要很长的日子才能看到成效,但是好事多磨吧。
5.计划执行
来到了这一步,其实就是逮到机会来执行计划。世上好事坏事层出不穷,我们可以以平常心来看待每天每件发生的事。无论是什么事,我们都可以转换成让我们学习的“好事”。
尤其是孩子在身边的时候,父母们就亲身示范如何处理问题。这就是讲一百次不如实实在在的做一次。
6.计划回顾
我们不是圣人,凡是计划都有可能出差错,所以才需要不时地反省和改变。尤其是当父母察觉孩子因为当初的一些做法而偏向了想法就应该立刻纠正错误。
千万别放不下面子,或是那种“知错不认错”的态度,认为悄悄带过就算了。
总结
我回想起已不在人世的父母对于我的教诲,已经开始能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尤其是当初我就是不理解为什么父母要用这么多时间来与亲戚朋友往来,我当时还是想着不如各自照顾好自己与家人来的实际。
不久前,我开始从已故父母的亲戚朋友口中说起,他们对于我的父母待人处事的态度。我才真正了解他们的智慧和他们是以身作则来教懂我人生大道理,可惜当时就是不开窍,错过了!
我的想法是父母是无所不用其极地,想把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待人处世的道路传承于孩子们。虽然我的父母已经听不到我想说的:我已经理解和感恩父母用心的教诲,但是我相信远在天堂的父母,一定感受的到他们的孩子已经真真实实接受到爱心的种子。
为什么?因为现在也是为人父母的我,其实是真心希望我的孩子能领悟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导,也不会因为孩子的反叛而会放弃他们。我是真的懂了,无论孩子做错什么,父母永远是孩子的守护神和一生的避风港。感恩父母!
破产危机与制度改革/南洋社论
马来西亚报穷局近期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自主申请破产案例较2022年暴增200%,这一数据不仅折射出个体家庭的财务危机,更揭示了经济结构转型中的深层矛盾。
根据报穷局总监峇克里的说明,自主申请破产程序存在明显的制度宽松性:无最低债务门槛,仅需填写表格并支付定金,即可启动程序,且法庭一旦批准便不可撤销。
这种低门槛设计本意是为真正陷入困境的债务人提供救济渠道,但现实中却异化为“债务逃避策略”。
例如,月还款额从2000令吉骤降至200令吉的巨大落差,使破产成为成本最低的债务重组方案,进而诱发道德风险——部分债务人可能故意放弃偿债努力,甚至通过资产转移提前规避责任。
动摇金融市场信任基础
更严峻的是,这种制度漏洞正在动摇金融市场的信任基础。
银行与金融机构为控制坏账风险,可能全面提高信贷门槛或缩减消费贷款规模。
数据显示,马来西亚家庭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长期维持在80%以上,若信贷收缩传导至消费市场,将直接冲击内需经济,形成“债务危机—信贷紧缩—经济放缓”的恶性循环。
破产案例激增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多重社会矛盾交织的结果。
首先,疫情后经济复苏不均衡导致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停滞。
马来西亚统计局2023年报告显示,低收入群体(B40)实际收入较疫情前下降12%,而通货膨胀率长期维持在3至4%区间。
收入与物价的剪刀差迫使民众依赖信贷维持生活,最终陷入债务泥潭。
过度借贷缺乏财务规划
其次,金融产品创新与消费者保护机制脱节。近年来,“先买后付”(BNPL)、小额现金贷等金融科技产品迅速普及,但其宣传往往弱化风险提示。许多消费者在缺乏财务规划能力的情况下过度借贷,最终因复利累积触发债务危机。
针对当前危机,政府需采取系统性治理方案:
(一)破产法制的精细化改革。政府可参考新加坡《个人破产法》经验,建立阶梯式债务处理机制。应对自主申请破产设置合理门槛:引入“实质偿债能力评估”,由独立第三方机构核查债务人的资产状况、收入稳定性及债务成因;设定最低债务标准(如5万令吉),避免小额债务滥用程序。
(二)对主动破产者实施分级信用惩戒。例如,5年内限制高消费、禁止担任企业董事等,避免破产制度被滥用。
(三)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修订《消费者信贷法》,将“先买后付”等新型信贷纳入监管框架;强制金融机构采用“动态偿债比率”算法,根据借款人收入变化自动调整还款额度;建立全国性财务教育平台,针对青年群体展开信用管理课程。
我们认为,330宗自主破产案例背后,是330户家庭的生存挣扎,更是社会经济韧性的压力测试。
制度的宽松本应为弱者提供安全网,却因设计缺陷沦为系统性风险的导火索。
当前改革不仅需要修补法律漏洞,更需建立“预防—纾困—重建”的全周期治理框架。
这场债务困局的破解之道,终究在于让每个公民在经济发展中既能共享机遇,亦能抵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