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迪再玩种族课题/南洋社论

马哈迪
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又提国家和种族认同,这个他的政治生涯中最喜欢谈论的课题。
槟州第二副首长拉马沙米非议马哈迪,将中国和印度的移民后裔区分为外籍人士或外国人。
指华印裔以种族自居
但马哈迪这名种族主义色彩浓烈的政治领袖,在推特上贴文自我辨解,反而指称华裔和印裔喜欢以种族自居,而马来人则以马来西亚人自居。
马哈迪承认,本身的祖先是印度人,但他并未因此自称为马来西亚印裔,他是马来人,因为马来文是他的母语,文化是马来文化。
马哈迪指责国内的华人和印度人,坚持讲华语和淡米尔语,惯用本身原籍国省份的方言。当中国把中文当成国家语文时,马来西亚的华人也改用中文,甚至连名字的书写方式也跟随中国。
马来西亚的印裔,也保留印度省份语文。他也非议华印裔坚持拥有本身的学校,使用中文和淡米尔文教学,拒绝以马来文为媒介语的国民学校。
马哈迪老调重弹,再提华人住在城市,马来人因为城市生活太贵,没有能力。他也指商界都是华人在支配,马来西亚的大部分财富都是华人拥有,顶级亿万富翁都是华人。非华人在职场找不到工作,如果政府不聘请马来人,他们就失业了。
他说,马来西亚的多元种族主义意味着一切都归于最有能力、最有财力、最广泛的商业网络、最受过训练和最有经验的人。符合这些条件的只有非马来人,马来人在马来西亚的多元种族主义中一无所有。
马哈迪言下之意是马来西亚的其他族群垄断了一切,这其实是一个不但误导,还是充满煽动和侮辱,甚至还具有嫁祸意味的指责。
马来西亚的经济实力和财富,掌控者绝对不是华裔和印裔,真正掌控国家经济的国内最大族群,即马来民族,他们主宰政治力量,他们掌控国营和官联企业,他们才是国家经济和财富的掌控者。
国家认同和种族认同的问题,一直以来受到东西方学者不断的探讨和研究,不管是冲突论或共生论,都无法达成一致的看法。
自由主义认为,族群的认同并不威胁国家认同,可以共生共存,但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国家认同的主导地位必需受到维护。多元主义则认为,保护和承认族群认同,可以强化国家认同。
国民团结最大破坏者
马来西亚是多元的国家,种族、宗教、文化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民间的包容和相互尊重是润滑剂,潜移默化的维持了我国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民间的力量在积极推动着种族和谐与团结的建设,可是政治上,政客借题发挥的操作却是国民团结最大的破坏者。
我们希望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领袖,应该珍惜国家种族结构的形成,以公平大度的胸怀对待各大族群。
国家的建设发展是各族的努力,绝不是单一族群的贡献。身为国家的领导人,更应该视国家的和平发展为一己的职责,绝不是煽动民情以达到个人利益的贪婪欲念。
莫给大学生最低薪酬/南洋社论

人力资源部长沈志强提醒国内雇主,“莫以1700令吉的最低薪金聘请大学生”,“莫以此低薪标准压榨大学生的才华”。
最低薪金制的实施原是为保障就业员工能享有最低限度收入,以维持生存与生活尊严及经济安全,其实此措施是符合市场正义的。
可是今日全球面对最严峻的就业形势,寒窗苦读的大学生毕业后就陷入“就业冰河期”,过早失业正摧毁年轻人对未来的规划。
为解决“求职麻痹症”,年轻人可能会选择拖延战术,继续留在学校读书,或是接受企业界以最低薪金提供的“临时”或“过渡”工作。
职场处处亮红灯
教育似乎已然不再是黄金货币,职场处处亮红灯,好些名牌大学毕业生一样难觅舒适的工作,要是大学生不嫌薪水低,就算专业不对口,只想谋得一份工作,就只能屈就。
过去大学生被戏称为旱鸭子,只能在水面学着拼命扑腾,可是随着就业市场的萎缩,鸭子离就业的河岸似乎越来越远,真的想要找到工作还须要更有创造性。
当然要解决年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仍是大家都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雇主不能借机贬低大学生的学历,要懂择优录用、择优培养,要促进企业的创新和进步发展,就不能吝啬。
当然还须承认,工资是劳资协商和博弈的结果,老板总要聘请能给企业创造价值和效益的优秀人才,才会给有技术,有才能的人才优渥的薪酬。
不断学习新技能
因此,大学生必须要能证明自己是难于取代的稀缺人才,还需挤时赴学,不断学习新技能,才能遂成功业。
特别疫情过后,关税战引爆,给全球经济动荡加剧,让职场上的每个人都增加危机感,失业的恐惧迷漫,让离校觅职的毕业生倍感焦灼。
还有一场汹涌澎湃的AI风暴突然来袭,教学及评估工具发生了改变,给就业市场带来改变。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更是大胆预言,人工智能将在未来10年内取代人类在大多数领域的角色,优质医疗建议和教学辅导将变得免费且普及,医生和教师会被替换掉。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须根据社会需求重新制订新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横向技能和软能力,以应对新趋势的挑战。
因此,马来西亚更要努力提高教育素质,重塑未来教育发展,要以政策创新的力量,激励年轻的大学生不断学习新技能及磨练能力,顺应劳动市场的剧变,避免被残酷的竞争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