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弃母语如失灵魂的人/方城

周末,我去拜访我的恩师,路途中阅读《南洋商报》电子报灼见版,读到了周君的言论《孩子拒学中文,怎么办?》一文,不禁感触良多。

作者的总结大概是:不要紧的。不懂中文的人多的是,也一样活得好好的。虽然这也是事实,我惊讶于它出自一位靠中文“吃饭”的文人之口!

华文教育恐消失

我必须说:世间任何生物,只要可以温饱,大概就可以“活得好好”的了。文学文化只是精神层次的滋养,如果我们只求活下来,家长也大可不必送孩子去学校,因为去学校学习本来就不是为了活着而已。

以上是作者遇上家长问他若孩子拒学中文怎么办的答案。我不但赞成,甚至还觉得这样下去,我国的华文教育也许就会销声匿迹了。作者这一代人会华文、爱华文不够,我们必须让下一代、新生代也热爱这个语文,而不是给出“不要紧,不会华文的人也活得好好的”这样的答案。

我时常说:一个人的思维是别人夺不走的,但却是能通过潜移默化改变。如果我们不断给新生代灌输这样的思维,就不会想努力学习自己的母语及文化,那华文消失的日子就不远了!谁都不曾剥夺我们学习的机会,而是我们放弃了机会!这是可以好好活着的我们乐见的吗?

面对这样的提问:我会让问的人去反思孩子为何不愿意学中文?事出必有因,孩子不可能无端端不爱中文,毕竟他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与生俱来就会爱的。

就像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一样,从来不需要问“怎么办”。如果问了,一定是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也许父母从小就不曾让孩子接触中文,感受中文的美;或者父母本身就认为中文不重要,懂个基础就好等等。

最大因素源自父母

反正,事情会发生,肯定是有原因的。我曾经在2010年我读硕士的论文中探讨为何时下孩子不爱读中文,发现最大的因素源自父母。也就是说:父母本身不爱,所以孩子也不会有意愿学习中文。

所以,如果有家长这样问我:我会要家长反思,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只要活着,世上就没有什么是“来不及”的。只要开始学习,也不要一时功利地要求看见成绩。只要种下了一棵苗,后续不断浇灌,日后孩子必会因为懂得华文而在各个领域如虎添翼!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套用我的老师的一句话:不深入接触中文,就不能体会中文的美,更无法感受中文的魅力!华人鄙弃母语,形同失去灵魂的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华人如果都不爱自己的语文,这个语文的命运就堪虞了。

学习中文,不是学个基础而已,要学到精髓、要提升精神层面的修养,待人接物处处散发气质,让人尊重。所以,孩子拒学中文,就想方设法让孩子喜欢。这就好像孩子生病了,我们会想办法医治他,而不是让他挂着点滴般地活着而已!

视频推荐:

反应

 

商余

尔虞我诈/张箭

文|张箭

最近看了几篇有关“您”字用法的见解,有人觉得用“您”这个字有点生疏,有人则认为,懂得使用“您”是一种尊重,大家各持己见,言语中不免有股淡淡的火药味。

在我看来,这个不过就是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妙。

在华文当中可以代替“你”这个字眼的,除了“您”,还有“尔”、“汝”、“若”、“乃”、“子”。如果我们用这些字眼来代替现代用法,是否又有别样的风味?

打个比方“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们说成“汝为吾知己也”;“您是一位好母亲”,我们说成“若为良母也”。这样听起来会不会觉得别扭?

华文有趣的地方就是它能够用千变万化的方式去呈现一段文字,一份情感,如果我们一味的给孩子们接触的教育只有白话到不能白话的文字,那么孩子将会缺失华文文化中美好的一面。

换一个方式去理解这些选词用字,其实不过就是在一段文学作品中使用一些更为恰当的文字作为点缀,它只是代表了这个时代的一种习惯,还有作者的一种文笔,没有必要太过较真。

如果说因为这个时代是一个使用白话文的时代,我们都要使用最简单最平民的选词用字,那么是不是在成语中的“尔”虞我诈,要转换成“你”虞我诈?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