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人脉——成功人“胜”重要投资/麦传球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或明白,人脉就是钱脉。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鼻祖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专业知识占15%,85%取决于人际关系”。

然而,很多人都误会了人脉真正的意思。人脉不是你认识的人有多少个,而是有多少人认识你,而且还认可你。当彼此有合作共赢的机会和有等价交换的利用价值时,这才是真正的人脉!

我从小就相信人脉也很喜欢跟人打交道(很可能是从我父母那里学到的,因为他们是友善、乐于助人和拥有良好人脉的人)。

我曾在一家拥有大约30名员工的小公司和一家拥有600多名员工的中型公司工作。无论公司规模大小,人际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时常需要其他部门员工的帮助和合作,才能完成手上的工作或不把事情搞砸。

有人曾说过,“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的钱。”对于职场中的人脉,我想引用同样的理论:“你永远深交不到超出你舒适区范围外的人。”

是的,我不喜欢仅仅为了钱脉的目的而建立人脉。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现在还不是非常富有的原因(一笑)。当我在股票交易所15年担任5个不同部门主管时,我有很多机会这样做。我与金融市场和政治高层擦肩而过,也没有好好利用公司提供的高尔夫俱乐部会员来建立人脉,道不同不相为谋嘛!

相反的,我喜欢提供最好的团队合作和自愿帮助别人来赢得人脉。当然发送感谢信息、说声谢谢或者请人吃午餐来感谢他们的帮助是必须的人际关系行动。我不是希望以后得到更多的帮助,只是为了表达感激之情。

当然,我相信你会注意到,大多数公司的高层通常在同行或其他行业都有很好的人脉。其实我的人脉也算不错(朋友们都这么说,哈哈)因为我也参加很多户外活动,比如跑步、徒步和铁人三项等。

我不喜欢喝酒,因为我对酒精过敏,但喝一点酒也帮助我建立了很好的人脉。

我相信大多人在开始自己的业务或公司之前,不太了解或低估拥有良好人脉的重要性。

对于投资者来说,评估公司未来前景的重要方面之一,是通过查看公司高层的人脉有多好。

一个拥有良好产品或服务的公司,但若没有或无法建立客户、代理商或供应商网络,最终会阻碍公司的发展。

当然,公司可以聘请营销人员或业务推广人员,但我认为总执行长必须是业务扩展的一成员,因为许多潜在的业务合作伙伴或客户,将会更有信心或兴趣与他们交谈或洽谈生意。

多与真人交流

如果你离开大学10多年后还没有实现人生中一些最重要的里程碑,我认为一个关键原因可能是你缺乏社交技巧和人脉。因此,你可能要在脸书、Instagram或元宇宙等虚拟网络空间上花费少一点的时间,而花更多的时间在真实世界和真人直接交流(一笑)。

因此,如果你打算离开舒适区去创业,请花几年时间与市场上的权威、专家和有影响力的人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然后才开始。

有好人脉的创业者未必能成功,但人脉不好的人创业,必然会遇到很多挑战,也更容易失败。作为一个新创业者,我强烈建议你立即投资时间和精力来建立人脉,这样当你有机会创业时,人脉会在你需要时成为你的救星。

当我在3年前开始我的新公司时,我能够通过询问其他人并从他们已建立的企业那里了解业务发展来建立我的公司。在没有人脉的情况下,你会花费很多的咨询费用,而且可能也不那么可靠。

因此,当你投资一家公司时,通过查看业主或高层的背景,你将能够衡量他们的人脉有多好,从而衡量他们的钱脉可能会有多好。

从小建立网络

拥有良好人脉的人或公司就像一棵根深蒂固的树,将能够到更远的地方获取营养、食物和水。

相信大家不时听到某家上市公司大客户流失,股价暴跌的消息。因此,客户网络对于业务的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人脉是经由人际关系而形成的。它需要被管理、储蓄和增值把它变成钱脉。

由于篇幅有限,我只能给出一个轻松建立人脉的技巧。如果你不是富有的,一定要把你的孩子送到一所好的公立学校,这样他们就有机会取得好成绩,也能结交更高社会阶层的人。在马来西亚,许多公立学校是根据学生的居住地址,而不是他们的背景来录取学生的。

那么至少从你的孩子一代开始,可以建立比他们父母更好的人脉。因此,是时候搬到一所你能负担得起租金或房产价格,又靠近一所好的政府学校附近了。这将是你全家最好的长期投资之一。

视频推荐 :

反应

 

CEO讲堂

效率不等于产能 人脉并非认识大老板/顾及然

商业的“本质”包含3个要素,分别是效率、分工、价值。这3个要素也就是《孙子兵法》始计篇里讲的那个“道”。

商业本质的“效率”很容易被误以为是单纯的Efficiency(效率),也就是单位时间内能产出的报酬或是数量,这是字面上的解释,但在商战孙子兵法里面,这里讲的效率不是单纯的报酬或数量多寡,而是“沟通”。

这个很有趣,企业组织为什么会缺乏效率?难道没有制度吗?有的,那是缺乏适当的工具吗?

这也不难,但凡企业在生产制造或是提供服务方面,都会有起码的配备。

那是管理的问题吗?缺乏训练吗?很接近,的确很容易有这样的问题,不过,这里我要点出来更直接的因素是“沟通”,大家可能会很讶异,是的,其实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正是“沟通”。

赶出来非想要结果

我自己曾经在德商、台商、陆商企业任职过,这些企业的效率问题绝对与“沟通”有关。

沟通不良,就算卯足劲做事、干活,赶出来的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这就好像我们在制定策略的时候,常常有这样一个情况:错误的方向+正确的做法=直奔失败。

所以,大部分的情况都不是制度、工具、设备、奖金、人力等问题,而是没有沟通清楚,包含上对下、下对上、左右平行单位之间的沟通都有可能出现问题,而导致整体的效率不彰。

听懂对方的话

要怎样沟通才不会出问题呢?

其实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讲对方听得懂的话,而不是单纯的下命令。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色,你要如何说明你的想法和需求?这也是我们与任何人沟通的相同原则。当我们需要和其他人协作的时候,这个问题需要先想清楚:

●对方最在意的是什么?

●对方最困扰的是什么?

●对方最希望获得什么?

●对方最想要逃避什么?

只要能先满足这4个“什么”,对方岂有不愿意协作、不愿意好好做的道理。

不仅仅是这样,对任何企业组织的负责人而言,沟通+应变几乎是日常经营的常态,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再想想,其实这也是我们的日常啊。从早到晚,有没有发现,我们一整天都是在与人沟通,以及处理各种问题和状况,也就是应变。

沟通关键在于人

只不过面对不同的语言、文化、教育、思维、信仰、社会,沟通会变得更加复杂,也增添了应变的难度,只要能处理好这两件事,从个人到企业组织几乎都不会有克服不了的问题。

我们再谈的更深入一点,沟通的关键在于人!企业组织的人才面向可以用二维的方式来解析:

●纵轴(X)是经营/管理层和执行层

●横轴(Y)是单一功能和多重功能

纵轴的人才差异是“组织位阶的差距”,横轴的人才差异是“跨领域别的差距”。可想而知,经营/管理层注重的是经营与策略能力,要能够看见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并能规划出适当的策略目标进行经营管理;而执行层的人才重点在于精准到位与使命必达,要如何确保执行品质呢?就是“表单+流程”,也就是透过一套制度和系统来检核每项工作。

专家式通才

过去的企业比较重视单一功能领域的人才,但随着企业经营的数字化、AI化,企业越来越重视跨功能领域的人才,也就是说,你可以精熟某个领域的专业,但你要同时具备其它领域的专业,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这种人才被称为是“专家式通才”。

专家式通才要具备:

●技能:沟通技能+应变技能

●知识:专业知识+商业知识

●经验:时间观+金钱观

而且能做到自主管理、自主经营、人单合一,每个员工都像是一个“个体户”的小老板。

好,我们整个梳理一遍:

●为什么绩效不彰?因为缺乏热情。

●为什么缺乏热情?因为没有使命感。

●为什么没有使命感?因为没有工作动力。

●为什么没有工作动力?因为缺乏投入意愿。

●为什么缺乏投入意愿?因为沟通不良。

如果沟通清晰,也都满足彼此的需求,为什么还是缺乏意愿、动力、使命、热情呢?那就是没有“商业思维”,还不预备“小老板”的特质,也就不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专家式通才”。

所以,现在可以明白“专家式通才”的实质内涵了吧!

成功=技术+方法+人脉

这里要特别说明,我并不是要每个人都去干大事才符合所谓专家式通才,而是在谈“心态”的问题,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负责,每个人都应该去追求自己的成功,这才是小老板的真正定义。

成功方程式里特别强调“成功=技术+方法+人脉”,何谓人脉?

吃吃喝喝不是人脉,各种商业聚会及活动也不是人脉,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就算到了某个世界级的商业活动场合,与会人士包含世界500强的CEO,请问,你能够与多少位CEO结为人脉呢?这些大老板们为什么愿意与你结为人脉呢?

就在于“实力”!

你有没有大老板们所需要的“实力”,如果没有,即便交换了名片,转个身对方可能就不记得你了,也绝无可能再和你约碰面、洽谈合作等。

实力就是竞争力

何谓实力?实力不是口袋有多深,这些大佬的口袋都很深,他们更看重的是“竞争力”。

●竞争力

竞争力包含资源、流程、价值。竞争力的高低就在于你手中有什么资源(或是可以动用到的资源多寡),可以透过什么流程(方法)去创造出的商品或服务或合作的价值有多高?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把你手中的资源,透过一套流程,创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高低的能力。

●技术

除了实力之外,“技术”也是一个关键要项,而且技术需要时间积累和打磨,尤其是实战经验非常可贵。经验=时间+金钱,如果有时间,可以自己慢慢积累经验;如果没时间怎么办?那就花钱买经验,方法很多,你可以去上课学习别人的经验,也可以请有这方面经验的顾问来辅导,或是直接聘请有这方面经验的人到企业里面工作。

上面这些成功方城市的要项都是“外在条件”,下回接着聊“内在条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