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回首绚丽年华 丽士戏院/欧宗敏

      近来岛上传来消息,坐落在乔治市市区的丽士戏院将被拆除夷平,一座27楼共管公寓将拔地而起,突然间,丽士戏院,这个久远不曾出现的名称,从封尘已久的记忆里跳出来。

      大约20年前丽士戏院抵挡不住潮流歇业,该建筑摇身一变成为家具店,换句话说,年轻一代根本没见过丽士戏院是情有可原的。

我们认识的丽士戏院是一代人的青春电影梦、青春聚会地点、青春约会地点,一个欢乐、热闹的消遣场所,当然,也承载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那是我们的日子正当年轻)。

丽士戏院将被拆除消息传出,网上陆续出现关于它的事迹与历史,尤其是建筑特色。

坦白说,大家都不知道它具有84年的历史,而当年落成时是岛上一大盛事。

冷气设备曾是创举

丽士戏院在1939年12月开始营业,当时它是戏院也是剧院,除了上映电影,也安排传统戏剧如粤剧演出。

除了建筑新颖之外,戏院有大约1000个座位,据知连座位椅子都从美国入口,还有冷气设备(当年是创举)。

当时有报章称它为马来亚最庞大、最高档的戏院。

余生也晚,赶不上那时候的气派万千,也不知道曾经如此盛况空前,然而我们也有幸目睹了熙来攘往与车水马龙,充满庶民气息的热闹呵。

当年一位来自英国的建筑师在热带岛屿开业,他负责戏院的建筑设计工作。据知他设计的戏院,其建筑风格符合当时兴起的建筑潮流,建筑物展现一种特色,摩登流线型,而类似的建筑风格被称为“装饰艺术”(Art Deco)。

丽士戏院是“装饰艺术”代表作,基于建筑特色与风格,坊间有呼吁把建筑遗产保留下来。

今天我们已经看不见戏院的建筑风格,因为它的外观已经被家具店用招牌覆盖大部分。

当年它的建筑外观,我们看多了也熟悉,也隐隐觉得它有点不同,只是几乎没有人知道它是一种典型建筑风格,这只能说明大家对建筑的认识肤浅呵。

除了丽士戏院,这位英国建筑师在岛上还有另一个作品,目前依旧存在,不过建筑风格迥异,那是红毛路的吉打行宫。

在大戏院观影约25年,回想一下,丽士戏院亦让我留下一些印象。

感受地震震撼效果

1975年上映美国年度巨片《大地震·Earthquake》,为了让观众感受地震的震撼效果,戏院装置立体声响,荧幕出现地震画面,四周同时出现轰耳音效,当年我尚在小学求学,如此观影经验确实难忘。

1991年荣获7项奥斯卡奖的电影《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上映时,配合电影宣传,戏院四周搭起几个印第安人帐篷应景,在那个年代算是行销创举了。

今年丽士戏院将被拆除,大银幕、大戏院,俱往矣。潮流来势挡不住,就算不舍、黯然,我们能守住的只有绚丽缤纷的回忆。

 

ADVERTISEMENT

 
 

 

反应

 

商余

纪念一位律师与人类学者/欧宗敏

【庇能风情】文/图|欧宗敏

槟城莱特街在古迹区内(据说是岛上第一条街道),也是乔治市的主要马路之一,平时车水马龙,马路两旁有许多建筑物都是百年古迹,而槟城高庭和刑事推事庭则是其中两栋建筑物各在马路两旁。

刑事推事庭前面,矗立一座纪念碑,西式古典艺术造型的纪念碑,与背后新颖建筑物,在视觉上差别蛮大的。这座纪念碑是纪念一位律师,一位为民请命、不畏强权的律师,詹姆士·罗根律师(James Logan),除此之外,他也是人类学者。

也许对这座纪念碑陌生,或者对罗根陌生,不过,Jalan Logan可能比较熟悉,这条马路也是纪念他的。马路的中文路名是罗眼路,看来中文路名可能是方言音译。

1840年,来自苏格兰的罗根律师前来槟榔屿,并获得海峡殖民地律师执照,在岛上执业。他曾经代表一位印裔种植荖叶农夫与英国东印度公司打官司,结果打赢了,典型大卫打败巨人歌利亚的英勇事迹。

不畏强权为民请命

槟榔屿警方怀疑本地华裔社团的节庆活动,可能有黑社会犯罪分子涉及其中,要展开取缔行动,罗根当华团法律顾问从中调解,终于获得举行节庆的权利。

身为白人律师的罗根,为了正义与公正,不惜与非欧裔群体站在一起争取权利,这两起事件,也为他博得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好名声。

1843年罗根南下新加坡加入其兄长亚伯拉罕的律师楼,1847年他创办了英文东南亚研究学报《印度群岛与东亚学报》(Journal of the Indian Archipelago and Eastern Asia),他的研究工作涵盖地理、地质、考古、人类学和民族语言学,从此他多了一个身分——人类学家。

这份学报也称为《罗根学报》(Logan's Journal),也是19世纪东南亚研究的权威刊物。许多学者、官员、军官和教师等都提供各种不同领域研究报告,算是共襄盛举了。

除了槟城之外,印尼人民也听闻罗根的盛名。

19世纪印尼是荷兰殖民地,而当时也没有“印尼”(Indonesia)地名。荷兰学界称呼当时的印尼为Malay Archipelago、Netherlands East Indies和Insulinde等。

1850年该学报刊登文章,英国人类学家乔治·埃尔(George Windsor Earl)建议印尼地名为Indunesians和Malayunesians,他的选择是后者。而他的学生,也是罗根,为印尼地名做了小更改,取名为Indonesia。后来Indonesia成为印尼的国名,所以今天印尼国民记得罗根的贡献。

建纪念碑感谢贡献

1853年罗根重返槟城定居执业,他入主《槟城公报》(Penang Gazette and Strait Chronicle)当主编,积极通过报纸参与社会活动和进步思想。1869年他染上疟疾病逝,享年50岁,坟墓在岛上红毛路基督教墓园。

罗根逝世后,海峡殖民地的民众感恩他的贡献,为他建立一座纪念碑,矗立在槟城高庭的花园内,直到2007年因高庭扩建才迁移到目前的地点。

罗根纪念碑可能是我国唯一纪念一位律师与人类学者的纪念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