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大自然的声音/健杰

【用画写诗】健杰

友人说,我在你的画中,听到了鸟叫虫鸣。是的,我喜欢这些自然界的声音,于是将它们绘进了画中。

年轻的时候爱登山,也有过不少的露营经验,画这些画作的时候,耳边常常也响起曾经在森林野外露宿时的各种声音。

它们勾起我的记忆,也让我绘画时可以将这些感觉投入到画作中。

●大自然的敲击乐

有次跟友人去登山,忘了是哪一座山,但依稀记得那个地势,是在半山腰的一个面向翻过山脊去到山的另一面,当时天气有点荫凉,刮着大风,刚越过山脊分水岭的时候,对面一整嘀哩哒啦的声音传来,听起来像是雨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整个山头都在稀里哗啦的响。

我对朋友说“糟糕下雨了!”

熟悉这片森林的友人一副淡然自若的样子,气定神闲的回答说“你再听清楚,这可不是下雨的声音。”

我心里觉得好奇,于是跟着友人登上一个高点张望,原来那里有一片好大的竹林,放眼望去,漫山偏野满满的都是竹子,鲜有杂树。竹子长得很高,虽然碗口似的粗状,但因为太高的关系,顶端的部分在大风吹袭时还是会左右摇晃,也因为长得很密集而挤在一起,当这密密麻麻的竹子一起摇晃互相撞击的时候,与其说它们在摇摆,其实更像是在颤抖,因颤抖左右碰撞出的声音,重重叠叠的,听起来就像倾盆大雨似的,与树叶被风吹得婆娑起舞的声音有所不同。

●有趣的声音

除了这类有若万马奔腾的声音,我更喜欢野外林子里那些幽静协和的虫鸣声。

有过露营经验或常有接触大自然的朋友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尤其处在茂密的热带雨林,身边常会响起一些可能是鸟叫或虫鸣的声音,可发出响声的源头却又无迹可寻,似乎来自左边,细心的听,又像来自右边;或者听起来明明就在脚下,或是伸手可及的地方,刚想探头去看个究竟,它又跑到头上树梢那儿去了。

那些感觉真的很奇妙,说起来有点神秘,不习惯的人也许会惊吓,但听久了也就习惯了,反而很享受被这些无名的小生命围绕着歌唱的感觉。

是的,我喜欢这些自然界的声音,于是将它们绘进了画中。

反应

 

商余

求知能力/健杰

【用画写诗】文|图:健杰

前阵子看到一个新闻,关于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1954 年的一幅抽象画作《黄与蓝》,拍出了接近1亿9000多万令吉的事情。

引起我注意的是看到一个讨论,讨论内容聚焦在拍卖的价格和资本炒作的话题,许多和作品背景无关的文字,比如“这样简单的画我也可以画”、“不过两块颜色”、甚至是、逃税、洗黑钱、某国国旗等深感不屑的文字都出现了。

虽然大家对作品质疑,认为是商业和政治炒作,但有趣的是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艺术家本人或与作品背景有关的谈论。

更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群体里不乏一些在文化及艺术圈子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如果他们也参与其中,普罗大众就会更加认定这类艺术,只是被有心者炒作起来的课题而已了。

探索源头追根究底

因为普遍的教育缺乏这一块,难免大家会觉得品味艺术是些“高大上”的事情,也让艺术作品的鉴赏常有曲高和寡的情况,但我觉得,不懂不是问题,关键在面对事情的态度——对不懂的事情,我们会去探索源头追根究底?还是随着风向信口开河,人云亦云?

曾经向一位资深艺术家请教一些自己看不懂的当代艺术作品,也准备好来个烧脑的听教,以为他会说一些高深莫测难以消化的哲学理论,结果对方只是简单的回答:“很多当代艺术作品我也看不懂。”

他这一句回应让我思考良久。的确,当代艺术所牵涉的领域是很广大很复杂的,可能性和包容性都很大,很多概念都超越了我们个人的认知,即使领域中人也未必了解所有现象,对于我们不懂的可以不必装懂,但也不急着去否定,认为只是资本家的炒作。觉得无聊的、无法产生共鸣的,看过就算;觉得有趣的,可以去了解,去学习。

当代艺术的创作概念,很多已经超越了平面艺术和视界艺术的范围,这类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解析已经不是从画作或眼睛所看就能看懂艺术家的动机。

与其胡乱猜测或随着大众的风向人云亦云,何不花点时间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阅读艺术史,了解艺术家生平,他一生的经历与作品的关系、思想、创作概念,受何人何者何事影响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件作品的来龙去脉。

对一件事物不了解没关系,我们可以学习,但不要因为不懂而认为是对象有问题,那我们就永远不会去求知和学习了,艺术鉴赏如此,人生处事亦如此。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