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豪言话影| 《大侠胡金铨》不仅仅是一部传记影片

文:豪言话影|郑国豪


于2022年入围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大侠胡金铨》,除了是目前为止记录胡金铨导演最完整﹑资料最丰富的纪实影片之外,在导演林靖杰的巧思之下,其美学成就也非同凡响。

胡金铨导演是60年代到80年代华语电影圈殿堂堂级的导演,可以说是武侠电影的先驱人物。执导过《龙门客栈》和《侠女》等经典武侠电影,其创新的拍摄手法奠定了武侠电影的风貌。尤其是《侠女》在1975年康城影展上荣获高等技术大奖,是华人影坛第一位在世界三大影展获奖的导演,公认的大师导演。

《大侠胡金铨》是台湾国家电影与视听文化中心委托林靖杰导演所拍摄胡金铨传记影片。一般这类型公部门委托的计划,资料整理的性质往往大于艺术创作。但是曾经以文学纪录片《寻找背海的人》入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林靖杰导演,硬是将一部公部门委托案子,拍出了美学高度。

《大侠胡金铨》于去年10月份在台湾公映,分为上下部曲,第一部曲名为《先知曾经来过》,第二部曲名为《断肠人在天涯》。之所以拆分成上下两集,不仅仅是因为片长原因(两集总共长度为3小时半)。在叙事策略上,上下两集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叙事方式和关注重点。

第一部曲《先知曾经来过》,使用了大量的访谈内容,主要访谈曾经与胡金铨导演合作过的制片人﹑导演﹑摄影师﹑演员﹑影评人等,请他们回忆与分享与胡导演共事的经历。另外,也邀请胡导电影中的御用主角石隽走访当年的拍摄景点,以及到台湾国家电影中心资料库重新翻阅胡导所留下来的大量资料 - 剧本手稿﹑角色造型图﹑布景设计图﹑剧照底片等。尤其是重返当年拍摄《龙门客栈》和《侠女》的拍摄现场,看着垂垂老矣的石隽寻找着昔日的拍摄景点,今昔对照之下令人感慨沧海桑田﹑人事已非。

而透过众多相关人士的口述历史,述说出胡导的美学高度和创新的拍摄手法,以及对后代电影工作者的启发。在剪辑上,本片是以线性时间的方式来逐步分析胡导几部重要作品的美学成就,观众在观影途中,几乎是上了一门武侠电影的历史与美学课程。

一般的人物传记纪录片,若能做到这地步,已经是不负使命,可以交差了。但显然林靖杰导演的野心不仅于此。在第二部曲《断肠人在天涯》,叙事策略与关注重点开始从胡导的作品,回归到他的个人生活,及其导演生涯末期事业不振下的苦苦挣扎。

胡金铨导演本人的声音,在第一部曲《先知曾经来过》中是缺席的。其形象是靠着众人的口述建立起来的。在第二部曲《断肠人在天涯》中,影片大量使用胡导过去所留下的影音记录,包括访谈和其他侧拍记录,观众不仅仅是依靠受访者来了解胡导,而是亲眼看见 / 亲耳听到胡导现身说法。除了第一部曲中出现的访谈人物,第二部曲也出现胡导的家人朋友们,谈谈现实生活中的胡导,将胡导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第二部曲有蛮大篇幅在述说胡导人生最后十几年的际遇。80年代,华语电影生态发生巨变,台湾有台湾新电影,香港有香港电影新浪潮,同时候在高度商业化的电影市场中,胡导那种花费大量时间筹备﹑考证﹑拍摄的行事作风也受到了质疑,胡导筹备了20年的《华工血泪史》遇到资金困难。即使曾经被推崇为世界五大导演,胡金铨面对事业瓶颈也是一筹莫展。

终于在1997年,经历了重重考验,《华工血泪史》终于找到了英国投资方愿意投资,筹备多年的影片终于可以开拍,志得意满的胡导决定回到台湾做心脏绕道手术,准备以强健的体魄来面对艰辛的拍摄工作。没想到因为手术失败引发意外,就在影片开拍的一个月前突然去世,震惊电影圈,壮志未酬。所有受访者在谈到这一段时候几乎都是潸然泪下,令人为之动容。

一个享誉世界的大导演,在晚年竟然经历了如此多的冷落﹑考验和委屈,以及突然的意外逝世,令人感慨万千。

《断肠人在天涯》毫不避讳的谈论胡金铨导演晚年的潦倒落寞,甚至披露他晚年在美国的一段忘年之恋,完整也真诚的反映了胡导生命晚期的故事。

《大侠胡金铨》第一部曲着重在胡导作品的艺术成就,第二部曲着重在他的真实生命经验,完整回顾这位华语电影殿堂级导演的作品与人生,是一部美学成就极高的人物传记电影。

 

《大侠胡金铨》第一部曲预告片:

《大侠胡金铨》第二部曲预告片:

反应

 

娱乐

|豪言话影| 《他还年轻》与土地紧紧相连的国民作家吴晟

文:豪言话影|郑国豪

2011到2015年,《他们在岛屿写作》文学作家纪录片系列先后推出了13部知名华人诗人/作家的纪录片。其中,林靖杰导演曾经在2011年执导作家王文兴的纪录片《寻找背海的人》,在当年的金马奖入围了最佳纪录片奖,更获得了最佳剪辑奖。

多年后的《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三,林靖杰导演再度获得出品单位目宿媒体的委托,拍摄另一位经历与写作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家吴晟。不同风格的作家需要不同的拍摄方式,这一次,林靖杰导演用了全然不同的手法来拍摄。

吴晟,被视为台湾的国民作家,作品收录在台湾学生的华文课本内。吴晟诗作风格偏向现实主义,擅长描写台湾的乡土情怀,其作品与他所生长的农村与土地有着强烈的连结,作品有大量的歌颂田园﹑山林﹑溪流等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咏叹。

制作团队采用长期蹲点拍摄的方式,历经两年多的时间,以平均每两周拍摄一次的方式,记录了从2017年到2019年,诗人吴晟的生命历程。影片最后以四季作为章节编目方式,顺时序从2017冬之序,一直到到2020年春之跋,共八个章节的结构来编排。

制作团队记录了诗人吴晟紧密的生活。吴晟不是象牙塔里的学者,也不是躲在书房里面的作家。相反的,他定义自己为一名“社会诗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尤其环境保护运动,吴晟都是当仁不让,走在第一线的人物。

纪录片中所呈现的吴晟,不是埋首书桌前辛勤笔耕的作家,也不是只坐在书房内侃侃而谈的读书人,而是实地走访田园﹑农村﹑溪流﹑森林等,始终与土地保持高度连结与情感。

在《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众多纪录片里面,《他还年轻》的呈现方式可说是别具一格。

一般拍摄作家纪录片,免不了要整理作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作品年表。同时,也依赖专家﹑学者﹑诗人和作家等的访谈内容,深入剖析作家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意象分析等。而林靖杰导演却反其道而行,本片没有采访任何专家﹑学者﹑诗人和作家,在芸芸众多作家纪录片中显得特立独行。

诚如吴晟作品中所描写到的,是本片充斥大量的景观画面,不论是清晨的田园﹑随风徭役的林中草木,还是空拍镜头下显赫壮观的山林﹑河道﹑溪流,甚至是黄昏下气氛肃穆的墓园。林林种种的景观镜头充斥在本片中,与吴晟诗作中的句子相辉映,在配上诗人亲自朗诵的声音。有此呈现,还需要任何旁人来做作品解析吗? 更何况,吴晟的诗歌和散文,用字遣词都极尽浅白易懂且生活化,不走曲高和寡的路线。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摄影师陈香松来自马来西亚居銮,旅台发展多年,曾参与多部重要纪录片的拍摄,本片中各种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的优美画面,即出自陈香松的摄影。

排除掉专家学者访谈的策略,可以说是本片叙事上等的第一个冒险。就结果来看,这个策略毋庸置疑是成功的。而编导的第二个冒险的叙事策略,是完整记录下吴晟在爱女吴音宁陷入“北农纷争”下的心情写照。

从导演访谈可知,设置团队原本是要利用2年拍摄期间,记录吴晟从无到有的创作历程。但很不巧的,拍摄期却与“北农纠纷”完全重叠。

吴晟的女儿吴音宁于2017年6月接任台北农产运销公司(简称北农)的总经理。作为公共部门有份持股的单位,北农的运作受到各级政府和议会的监督。从吴音宁接任北农总经理开始,就被某些政治人物质疑其专业度。2018年,北农接二连三爆发了争议事件,吴晟与吴音宁在那段期间,受到政党恶斗的波及,在网络上遭受铺天盖地的批评和挞伐。爱女心切的吴晟心情跌落谷底,根本无法专心创作。若非早已答应好友林靖杰导演接受拍摄,吴晟恐怕已经喊停拍摄。《他还年轻》纪录片多番记录到吴晟说出:“等事情完结,我要回到书桌专心创作了”。

吴晟在那段期间根本没法专心创作,诗歌难产。或许是作家的本能反应,吴晟回应北农纠纷的方式,就是——亲自搜集资料 (包括冗长的会议记录),将北农纠纷的前因后果都一一整理厘清,最后写出了《北农风云》一书。

两年的拍摄时间,制作团队没有捕捉到“一首诗的完成”,却记录下“一本书的书写过程”。或许也是冥冥中的注定。

北农事件在在本片中是一把双面刃,因为那是一个非常复杂也难以讲清楚的政治纠纷,在叙事上非常不讨好,制作团队在片中也没有任何说明。但无可否认却是吴晟这两年的生活中,最困扰他的一件事,如要忠实记录吴晟的生命历程,这段历史能回避吗?

这个叙事策略最后的效果,优点是忠实记录下吴晟这两年的忧郁﹑愤慨和无力感,让片中的吴晟整个人物变得有血有肉更加立体,缺点是让不明就里的观众,尤其是台湾以外的观众,会对这个事件感到一知半解,增添疑惑。

林靖杰导演两次接受委托拍摄作家纪录片,皆大胆求变,寻找突破性的手法来拍摄,力求以最贴近作家个性与作品本质的电影形式来呈现,成果皆不同凡响,制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他还年轻》预告片: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