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老人小孩“热”出病 提高警惕牢记急救措施

报道|陈绛雪  摄影|房子康、受访医院提供

东南亚正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温,常年如夏的我国在也出现不少“热出病”的情况,甚至发生儿童死亡的新闻,让人心惊又忧心。面对致命热浪,除了日常要勤于补水,更须注意家中老人与小孩是否有中暑症状,从而采取紧急措施。在家中可做什么样的急救措施?有哪些是常见的错误急救方法?

所谓中暑(Heat Stroke),是指在高温或湿度较高、不透风的环境下,因身体难以适应温度的变化,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汗腺功能衰竭,加上水、电解质过度流失,从而发生以中枢神经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状况,在医学上也称为“高温综合征”(Hyperthermia Syndrome,HS)。

本地急诊科顾问李传昌医生(Dr Lee Tuan Cheong)指出,从医学角度的定义和分级,中暑是一项从轻度、中度到重度症状的一系列热损伤疾病,不是毫无预兆突然陷入严重中暑的急性状况,也并不常见。

医学家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中暑分为:

1—— 轻微的热疹(Heat Rash)到热痉挛(Heat Cramp)
热痉挛:由于大量失水和失盐引起的肌肉疼痛性痉挛。

2—— 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热衰竭:由于严重脱水和盐分,引起周围循环容量不足而发生虚脱、病情轻而短暂的热昏厥。

3—— 热昏厥(Heat Syncope)及至严重的中暑(Heat Stroke)
中暑/热射病:因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障碍而出现高热及严重的生理和生化异常。

损坏器官功能

中暑和一般常见的发热、发高烧不同,也不是单靠临时大量补水或转移到阴凉空间甚至加大冷气就能消除症状,严重者可能会昏厥甚至导致并发症而需要急救,更甚者会出现脑水肿、肺水肿、心脏、肝脏、肾脏等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致命并发症,且预后不良,死亡率偏高,即使九死一生之后,也有可能留下永久性脑损伤。

这也是为什么近期医疗人员一再提醒,不要忽视与高温天气相关的症状,否则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症状/ 恶心头晕皮肤发红

专家预测大马高温情况将一直持续至10月,而东南亚区域包括我国的异常高温,与热浪相关的疾病明显增加,甚至有儿童因此死亡。持续高温和气候暖化等因素,大大增加中暑及严重脱水的风险。

本地儿童内分泌专科顾问庄东慧医生(Dr Ch’ng Tong Wooi)坦言,我国许多地区依然炎热,且已出现影响幼儿的病例。因此,人们(尤其是家有老人与小孩)除了必须认知中暑症状,更须了解如何在高温热浪中保持安全。

中暑的体征与症状:

——高体温(40°C或更高)           
——昏昏欲睡
——头痛                           
——恶心、呕吐、头晕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            
——大量出汗
——皮肤感觉热和干燥、皮肤发红   
——失去知觉
——意识模糊、混乱、言语不清、精神状态改变

/因素/ 高温环境喝水不足

李传昌指出,从轻微症状到中暑阶段,多数是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下,并且没有及时和补充足够的水分,以致身体严重缺水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在正常及健康的情况下,人们在走动在移动状态下感到口渴时会及时喝水补水,并不会轻易中暑。”

因此,他分析,中暑的高风险群可能是行动不便的人,却因独处而无法求助,另外就是工作因素而长期处于户外暴晒的人。

庄东慧进一步指出,年龄、健康、身体状况和所处环境,都是导致中暑的影响因素,而导致出现中暑症状的风险因素包括:

    年龄     
    →65岁或以上的老年人,以及5岁或以下的幼儿中暑风险偏高,因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全,老年人则可能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退化,这两个年龄群的体温调节功能较弱,且难以补充足够水分,因而增加中暑风险。

    潜在健康状况
    →患有慢性病,比如糖尿病、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人,或正在服用可能受极端高温影响的药物。
    →孕妇或处于哺乳期的妈妈,因为她们比一般人更有可能出现脱水现象。
    →肥胖、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和有过中暑史的人。

    环境
    →曝露于烈日炎炎天气下的工作者,例如农民、建筑工人等等。
    →在酷热天气下过度于户外体育运动容易中暑。

/预防措施/  管理热量做足防晒

中暑是可预测和预防的问题,并非突如其来措手不及的急病。因此,庄东慧提醒,在这个特殊时期,每个人都应该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勤于补水、限制户外活动、减少曝露于烈日环境,避免中暑和影响健康。

—— 勤于补水/热量管理

几乎人人都知道给身体“补水”是避免身体缺水和预防中暑的重要措施,但却可能没意识到“补水”并不是无节制地大量喝水,也忽略了什么人会“补水过量”,在马来西亚许多人更不了解如何正确“补水”。

庄东慧建议,若一个人曝露在高温下,需专注于释放体内的热量,饮用足够的白开水能加速为身体补充水分,也可饮用添加水的果汁或运动饮料补充电解质(盐分)。

—— 忌深色衣物穿着

深色衣物较易吸热,因此,穿着颜色较浅、重量轻、宽松的衣物,有助在酷热环境下排汗及散热,维持身体的正常温度。

—— 减少户外活动

避免在一天内最炎热的时段在户外活动或剧烈运动,尽量安排在一天里最凉爽的时段,比如清晨或傍晚,若无法避免必须在炎热天气下活动,须大量补水,并在阴凉地方休息。

根据专家建议,远足、运动或任何长时间户外活动,最好选择上午10时之前或下午4时或5时之后,并且随身携带足够的水。

—— 格外注意高风险群

老人与小孩尽量少在高温环境或户外活动,室内也应保持通风凉爽勿闷热,避免室内中暑,也需了解及注意是否有中暑或过热症状,及时采取行动。

—— 最好防晒措施

外出时可使用SPF15或更高的广谱防晒霜,同时也尽量撑伞防晒;若在游泳或出汗,每两小时须重新涂抹一次,防止晒伤,影响身体自我冷却的能力。

—— 勿在车内久坐或将孩子留在车内

若将车子停放在阳光下,切忌在车内久坐,而李传昌坦言,最紧急和最让人担心的是被家长留在车内甚至“遗忘”在车里的年幼儿童,而这类事件也不止一次登上新闻版面!

很多人并不知道,车内温度会瞬间飙升,在10分钟内可能就会上升超过摄氏11度,真真正正会“热死人”!

/特别提醒/ 课外活动擦防晒霜

学龄孩子在校园里的时段,也是父母照看不到的时候,尤其下午班的学生,穿着两件式的校服还有领带,不论在课室或校园环境,即使带着小风扇也难以解热,一旦气温达到摄氏33度或更高,意味着中暑的风险增高,尤其孩子总是不爱喝水,身体更易缺水而体温升高。

庄东慧指出,在学校里,老师们可以通过检测学生的情况,查看他们是否有中暑症状或处于中暑状态。一旦出现症状,需迅速采取行动,而校方也应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避免学生中暑。
她也建议让学生们在进行课外活动时使用防晒霜。

选择室内场合

李传昌则说,最好是尽可能减少户外活动或长时间待在阳光底下;若是运动可尽量选择室内场合,比如室内篮球,而课室环境最好是有通风的窗户,若是密闭空间而又没有冷气设备,温度会上升。

“学生的服装方面也尽量简便,教育部也考量近期的酷热而宣布让校方酌情允许学生不穿校服,改为轻便的运动服。”

/急救贴士/ 吊点滴冰块降温

李传昌说,西医和传统医药的中暑处理方式不同,一旦患者已进入中暑状态,西医主要是施以急救进行体内和体外降温。

“体外降温就是将高热的身体弄湿,若情况需要也会在身体周围置放冰块、开风扇,吊低温点滴(冷气温度),为患者急速降温。”

他说,若未达中暑阶段,仅是需要医疗处理的缺水高热状态,则让患者保持休息状态,吊点滴补充水分和矿物,让体温逐渐下降。

降热及消暑的坊间迷思:

高热发烧,用“冰水”紧急降热/降温?

事实:许多父母会为高烧的孩子抹身降温,但常见的错误方法却是用“冰水”降温,此举只是为了让皮肤表层有水分可吸纳热能、蒸发、散热,仅需室温水即可。

此外,在高温期间也不要喝冰水补水,尤其是温度达到39度或更高时,若突然饮用冰水,温度差距太大,身体可能无法调节温度差异而造成小血管破裂。在户外尽量喝温水或室温水,而不是冰水。

另外,在出汗情况下立即冲冷水也可能导致突然昏迷或昏厥。

[提醒]:    高烧39度就尽快前往临近医院检查及处理,确认情况和及时治疗。

孩子高烧痉挛,让孩子咬着任何物件避免咬伤舌头?

事实:李传昌提醒,6岁或以下的幼童若高烧,可能会出现痉挛现象,应尽快将孩子放倒,躺向左侧确保不影响呼吸,若有呕吐物则让呕吐物流出,避免倒流回肺部。最重要是让孩子有足够氧气,避免大脑缺氧而损伤,此时先服用退烧药控制体温,。

“虽然这类状况可能长达一两分钟,但即使是20秒也足以让父母惊慌失措。倘若持续两三分钟仍未停止,则会从肛门塞药物。”

[提醒]:    若初次发病或不懂急救,务必前往临近医院急诊,避免呼吸急促甚至缺氧等危险状况,切勿拖延或采用不适当的降温或急救方式。

用被子或外套捂紧患者,让身体排汗“散热”?

事实:完全错误的做法。发烧和中暑体温的升高不同,中暑因外来因素而导致身体高温,但其实感觉如火烧般的热,发烧则是身体高温,但患者感觉冷会颤抖,这是因为大脑把温度设定调高了,所以体温虽高但患者感觉冷,这种情况绝对不能再捂热,加剧体温升高。

此外,发烧可服用退烧药让大脑的体温调节恢复正常,但中暑却不能服用退烧药,而是需要用极端方式处理,若症状严重须及时急救。

含矿物运动饮料可降热消暑止泻?

事实:坊间流传以含矿物运动饮料降热消暑及止泻,包括骨痛热症时喝饮料退热,这其实是未经任何科学证实其有效性的偏方,并不建议使用,尤其用在孩子身上。反之,这类饮料都含有一定的糖分,对糖尿病、肾病、三高症和小孩而言都不是正确之举。

反应

 

要闻

26宗中暑 酷热致病增至112例

(吉隆坡24日讯)今年截至昨日,国内与炎热天气相关的疾病有所增加,累计病例从本月16日的109例增至112例。

国家天灾管理机构发文告说,其中26例为中暑病例,78例热衰竭,8例热痉挛。

文告指出,过去一周没有人因中暑身亡,今年至今的中暑死亡人数维持5人。

“目前没有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病例,所有病人接受治疗后已康复。”

该机构指出,从现在至本月29日的天气预报,菲律宾东北部和南海有两个热带气旋(台风和热带风暴)活跃。因此,预计未来几天我国天气将变得干燥,降雨量减少。

根据分析,预计当这两个热带气旋从7月27日开始减弱时,情况将恢复正常。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