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妥善处理拆庙论/南洋社论

民主行动党主席林冠英日前在日落洞出席新加坡天富宫白龙王新马绕境之旅槟城站的活动上发表的“拆庙论”,在经过伊斯兰党青年团团长兼国盟青年团团长阿末法德里号召全国各地国盟青年团去报案后,目前已进入警方查案流程。 

在6州选举距投票日进入黄金30天之际,团结政府与国盟两大势力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拉票,6州选战一役也被喻为探测下一届大选“行情”的前哨战,也是团结政府执政约8个月后首张“外围大考成绩单”。 

这一战,团结政府“及格”的门槛是3比3,即至少保留雪兰莪、槟城与森美兰的执政权,多得一州便算是获得巨大的红利分数。 

6州选举成绩赢面若是倒向国盟伊党,传达的另一个讯息则是反映国内回教徒和新选民并不抗拒伊党欲将世俗马来西亚回教化的进程,这也是国内约千万名非回教徒所关注的。 

也基于6州选举选情是关系着国家回教化进度政局的关键选战,各政党领袖的发言就得非常谨慎,尤其牵涉到3R至4R(种族、宗教、王室及区域)的言论更得小心翼翼,以免敏感课题形成巨大争议并掀起各造的不满情绪,造成国内紧张与动荡,往大了说会引起种族与宗教不安情绪,也会令外资却步至转移阵地,损失最大的还是马来西亚。 

但本次选战棘手的是它恰恰是最接近4R敏感线的选战,而且自去年11月全国大选后,整个风向对伊党极为有利。因此,团结政府内坚守大马世俗地位的政党领袖发言时,更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稳妥,以免被国盟抓住机会放大炒作成为4R的反方,让他们掀起宗教种族情绪后再收割6州选票,成为乱世赢家并赶走投资家。 

不放过任何炒作机会

林冠英的“拆庙论”就是一个活生生被政敌利用的例子,纵然如他所说原话是被网媒错误翻译,把他在致词中讲的“印度庙”恶意改成“佛寺和华人神庙,但是依然被伊党青年团成功炒热并报案,可见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炒作机会。 

林冠英日前也重申他演说中的拆庙案例,实为引用2020年7月发生在吉打亚罗士打一间兴都庙被拆除的事件,原话为“槟城是一个能让人民享有自由空间,来进行各宗教仪式的州属,这是很珍贵之事,但绿潮看印度庙不顺眼的话,就会拆除,但只要槟城还在,人们可照样膜拜”,伊党青年团团长就是因这句话发动党员在全国报案。 

选战炽热,风向敏感,但为了国家安定,政党领袖必须自我克制,莫要为了刷存在感和选票而祸从口出。

林冠英的“真的假不了”或“假的真不了”,只是警方的调查工作,但是去到6州选战的回教徒票仓,不管真假都成为拉票王牌了,“拆庙论”已为团结政府带来反效果,是有必要完善处理的“公关危机”。 

 

 
 

 

反应

 

言论

关税重压 企业求生/南洋社论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最新调查显示,面对美国报复性关税的冲击,逾半数本地企业陷入“成本攀升、利润萎缩、市场收缩”的三重困境,更有60.4%的受访者坦言对前景悲观。

数据显示,63.2%的出口型企业有超过两成销售额依赖美国市场,这意味着每当关税上调1个百分点,便可能触发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当61.3%的企业指出关税涨幅超过10%将危及销售,31.1%承认产品价格竞争力正面临崩解,这场危机已超越单纯贸易摩擦,直击国家经济命脉,构成系统性挑战。

企业利润空间正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上游原材料因全球供应链重组持续涨价;另一方面,下游客户要求降价的压力日益增强(46.2%的企业已接到降价要求)。

更棘手的是,传统“成本转嫁”策略在需求萎缩的市场中逐渐失效,迫使91.5%的企业启动应急方案——从削减成本、延缓投资到寻求替代市场。这些短期止血措施虽可暂缓危机,却难掩结构性转型的迫切性。

构建“防御+转型”体系

更值得警惕的是客户结构的脆弱性。长期依赖美国大单的企业,在重新议价时往往处于弱势。

某家具出口商透露:“合作十年的客户突然要求分担40%的关税,否则就会转向墨西哥供应商。”这种商业关系的重构,实则是全球价值链话语权的再分配过程。

面对企业呼声,政府当务之急是构建“防御+转型”的双轨政策体系。中总会长吴逸平提出的“成本减压组合拳”切中要害:暂缓服务税扩大征收范围、外劳税分级等增负政策,本质上是为企业争取战略缓冲期。但单靠防守远远不够,更需具备主动出击的政策创新。

首先,可考虑设立“关税冲击补偿基金”,对受创严重行业实施阶段性增值税返还、出口信用保险补贴。

韩国应对美国钢铝关税时,曾为受影响企业提供高达30%的研发抵免政策,经验值得借鉴。其次,亟需打造“区域供应链枢纽”,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契机,通过东盟产能合作园区、跨境数字贸易平台等建设,将被动转移变为主动布局。

在货币政策方面,国家银行需在通胀管控与增长刺激之间精准拿捏。

若贸易战外溢效应持续加剧,适度降息可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但更需配套定向信贷工具——例如设立200亿令吉规模的“产业升级专项贷款”,对数字化转型与绿色技改项目提供3%利率优惠。

企业3招应对冲击

在政府构筑安全网同时,企业自身也必须启动“韧性进化”。调查显示,成功应对关税冲击的企业,普遍采取三项策略:

(一)价值突围:某医疗器械厂商将关税成本转化为升级契机,通过植入物联网技术使产品溢价提升25%。

(二)市场再造:某塑料制品企业借助阿里国际站大数据,三个月内将中东市场份额从5%提升至18%。

(三)模式创新:某汽车零部件公司采用“马来西亚设计 + 泰国制造 + 墨西哥组装”的三角合作模式,成功绕过关税壁垒。

与此同时,我国可借鉴德国“隐形冠军”的培育经验,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日本经济产业省推行的“全球价值链强化补助金”制度,对重组供应链的企业最高提供50亿日元补助,其模式亦值得参考。

我们认为,当91.5%的企业已启动自救计划时,政策制定者更需展现战略定力与创新魄力。这场危机或许正是倒逼产业升级、重塑竞争优势的历史契机——关键在于能否将防御性调整转化为进攻性布局,在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为我国经济筑起新的增长点。

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风浪本身,而是继续用旧航海图寻找新大陆。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