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造船业自动化港口冠全球 中国新海权崛起

报道:平浩东

中国新海权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颠覆原来西方200多年垄断的海权格局。由于中国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和高新科技的创新力量,加上北斗卫星导航、无人船等自主科技,和完整的航海人才供应链,中国的造船业、自动化码头飙升为全球冠军。

近200年西方以船坚炮利四处攻打,血迹斑斑,建立海洋霸权,在全球广建殖民地,而中国也是受害者,但如今中国新海权却是完全没有血腥的和平崛起,背后就是靠自主创新。

中国新海权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颠覆原来西方200多年垄断的海权格局。由于中国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和高新科技的创新力量,加上北斗卫星导航、无人船等自主科技,和完整的航海人才供应链,中国的造船业、自动化码头飙升为全球冠军。中国新海权以贸易和高新科技为依托,拒走西方船坚炮利掠夺殖民地的老路,赢得很多国家的支持与欢迎,但也面对旧海权在海事法律与地缘政治的挑战。

今年3月,中国交付首艘自主研制全球最大货柜船“地中海泰莎号”,6月中国船舶制造接单量占全球约八成,7月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下水,打破欧洲意德法芬四国制造大型邮轮的垄断。

中国的“港口外交”遍布全球100多地,从德国的汉堡港到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中国的自动化智慧码头规模世界第一。中国新海权正以创新先锋的姿态,开辟全球海洋历史的新页。

美国在二战后是雄霸天下的海洋强权,但过去10几年间,由于美国制造业萎缩、重工业空心化,海洋话语权正被中国超越,尤其在军事层面。近日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的一份报告指,中国的造舰能力以吨数计是美国的232倍,显示一旦双方进入消耗战的状态,中国的再生力量将碾压美国。

在区域安全问题上,去年所罗门群岛拒绝英美军舰强行靠岸,近日该国总理梅纳西·索加瓦雷访问北京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包括一项有效期延长至2025年的警务合作协议。面对西方媒体的反对,索加瓦雷回国旋即在新闻发布会上反击指出:“中国不曾侵略或殖民任何其他民族国家,澳洲和美国不应该害怕中国的警务支持。”

中美海权力量消长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中美海权力量在太平洋的消长,的确为区域带来和平。上世纪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成为军工业大国,在军事科技上有绝对性的力量,但是美国却在马绍尔群岛、比坚尼环礁等地进行长达16年的核试验,伤害无数当地人民。

而在夏威夷更有多达30万美军及美军家属,严重影响当地原住民的生活和经济,背后的历史被详细地纪录在《天堂的黑暗面:核世界中的夏威夷》(The Dark Side of Paradise)一书中。而因其关于红高棉大屠杀的开创性报道而多次获奖的澳洲记者约翰·皮尔格(John Pilger)更把美国在太平洋的种种核暴行串连在一起,以纪录片表达美国正在太平洋发动《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The Coming War on China)。

工业的空洞化让美国渐渐失去对海洋的控制权,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建设、中国速度”带来的和平发展力量。中国在超大型邮轮、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和航空母舰3大造船业领域,都摘下皇冠明珠,也建成世界第一的上海洋山港自动化智慧码头,青岛自动化码头和遍及全球的100多个海外港口,配套独立自主的北斗导航系统,凭借高新科技和先进管理的后发优势协调航运商贸、护航维和、人才培养和国际涉海话语权等软实力建设。

中国新海权的和平崛起,不仅冲破西方血腥殖民与海权争霸的旧格局,也因为西方造船业和港口管理不善所带来的意外机遇,进一步开辟了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揭开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

从海洋人才供应链来看,中国已建立完整的海事人才培养体系,涵盖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各个培养层次,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院校众多。

截至2022年底,中国注册船员总数达190万余人,同比增长5%。其中,海船船员90万人,内河船员100万人,船员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基于《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公约)不断完善高素质船员培养模式,近年在船长、轮机长等职务专业性培养,以及“师带徒模式”、岸基与海基联合培养上也都有了长足进步。

3大船型问鼎最高水准

大船制造是中国造船产业链走向完备齐全的关键一环,更是中国新海权崛起的装备后盾。超大型邮轮、LNG运输船和航空母舰三大船型的制造能力,标志着中国在客用、货用和军用船舶的业界最高水准。“大鹏昊”号LNG船、第三艘国产航母“福建舰”早已下水,今年6月份上海“爱达·魔都号”超大型国产豪华邮轮也完成出坞,显示中国近年在追求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层面的转型升级。

“爱达·魔都号”由上海外高桥造船厂承建,拥有多个中国乃至世界级纪录头衔——中国最大海上免税船、首创全球5G邮轮、全球最复杂的单体民用机电产品等等。7月17日,邮轮首次完成试航,得到船东、船检认可。邮轮有24层楼高,总长约320公尺,型宽约37公尺,总面积约3.5万平方公尺,拥有客房逾2000间,可载逾5000名客人。

在中国航海日,即7月11日,爱达邮轮有限公司正式宣布任命船长、轮机长和酒店总监等首批邮轮海上高级管理人员。新任邮轮高管团队由专业的国际化人才领衔,集海事运营、技术管理、酒店管理、旅客服务等多领域资深行业管理经验。

根据官网介绍,每一位都是行业资深“老兵”,在国际邮轮领域累计工作服务年限长达80年。爱达邮轮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然峰表示,爱达邮轮将制定顺应中国市场需求的全方位海员、尤其是本土海员的培训计划,推动复合型海洋人才的系统性培养,树立邮轮产业人才培养的“中国标竿”。

建造“爱达.魔都”号的技术难度在于金属冶炼加工、工业设计、重型装备制造等长程工业链的组合配套,整船使用零部件数量达2500万个,流程工艺非常复杂,4万平方公尺的公共区域更是吸引了跨行业、跨地区超500家全球供应商。目前除中国外,仅有意大利(拥有最高的近四成世界邮轮市场占有率)、德国、法国和芬兰有能力实现超大型邮轮技术全产业链配套生产。

积累设计管理经验

据了解,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基于海洋工程项目等积累的数位化设计和管理经验,投入了大量的设计人才与IT辅助人员对国际先进的三维设计软体进行二次开发,满足大型邮轮的建模需求;升级新一代造船企业管理智慧平台SWS—TIME系统,实现大型邮轮从设计、采购、生产建造、调试到交付的全时段追踪。

实现庞大工程的系统集成,光靠人脑和二维图纸是不够的。参与建造的工程师吴晓源说:“以前大家在施工现场看图纸,现在都是手拿一个平板电脑,所有的三维模型、生产工艺、检验活动一屏可见。”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国产第二艘大型邮轮也已由上海外高桥造船厂正式开工建造,未来的批量化、系列化建设已在规划。

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特聘教授牟林向亚洲周刊表示,“爱达.魔都”号邮轮的诞生是中国邮轮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在全球邮轮市场上提升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一次尝试。海上邮轮的建设将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推动集约化和智慧化方向的产业升级转型。以邮轮产业链随之新增的旅客和货物举例,这将促进港口码头等航运物流业的配套发展。

重工业生产巅峰之作

2008年,沪东中华造船厂交付了首艘国产大型LNG运输船“大鹏昊”号,独立自主掌握了造船界公认最难的核心材料殷瓦钢制备和焊接工艺产业链。

去年中国的LNG运输船全球订单总量占比超过三成,创历史纪录并持续增量,打破韩国LNG船型垄断,为稳定世界能源供应链平稳、缓解乌战后能源危机提供了中国力量。

在军用造船领域,中国建造出国产航母“辽宁舰”、“山东舰”与“福建舰”三艘大型航母。

除此以外,中国海军在海岸警卫、护航护侨、维护国际海域和平与国际海洋搜救等方面也做出努力,进一步推进和平新海权建设。外交部近日也公布数字,中国10年来组织实施近20次撤侨行动,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50多万起,涉及中国公民数百万人。

根据《中国青年报》消息,截止去年6月,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已完成1500批次,其中半数以上为外国船舶或世界粮食计划署船舶。

中国学界进一步预测,推进港口造船与商船海运的军民融合共建,对于未来发挥后勤保障与建设和平海防的空间更为远大。

值得注意的是,4月底,载有中国同胞和十名外国人的中国海军舰艇,快速高效地完成了从战乱国苏丹撤侨1500余人的任务,驶入沙特吉达港,外界评论其组织难度堪比指挥一场“中型战役”。

邮轮将成为移动城市?

上海复帝集团董事局主席俞丹平向《亚洲周刊》表示,“爱达·魔都号”最核心的技术是通过了13.55万吨级别的船体倾斜试验,以及整船的重量、重心和稳性的测定,这是民用造船业第一艘关键模版。随着未来技术进步,邮轮越做越多,邮轮将成为移动城市,打破人类生活的陆海界限。俞丹平认为,中国海洋产业已经掌握部分核心科技,部分领域甚至弯道超车位居世界前列,这个时候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做好人文输出、对外讲好中国海洋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身系“敦煌飞天彩带”的“爱达·魔都号”颇具历史厚重感,这是中国建立和平新海权的重要尝试。

“爱达·魔都号”邮轮也开辟了中国海洋旅游业的新产业链支点。深圳大学特约教授、颂扬谘询董事长梁杰伟对亚洲周刊表示,海洋旅游业这一赛道国外已经较为成熟,中国市场可深耕蓝海,加强邮轮概念普及化,提升跨境邮轮游等深度游览配套的品牌力和运营力。梁杰伟认为,中国的优势在于庞大且不断增加的游客数量,可形成规模红利。

其次,邮轮四通八达,不会遇到堵车、人多等传统旅游问题,体验畅快。颂扬创意集团在文旅市场已积累诸多成功经验,最新的调研,更是看好年轻人与老年人作为邮轮旅游业目标客户的巨大潜力。

造船业走向中韩争霸

中国造船产业链走向强盛的关键在于改革开放与加入WTO。中国造船工业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产品引进出口、国企改革、中外合资、军转民的蓬勃发展。在中国加入WTO后大兴基建、海运贸易扩张的背景下,中国造船工业在新技术革命潮流中,利用劳动人口红利、厚重的工业技术积累,推动了造船产量增长,为新海权建立带来装备后盾。

中国造船向数字化跃进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造船国,2022年造船业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47.3%、55.2%和49%,3大指标的国际市场份额均保持世界第一。自2010年后的10年时间,中国造船强化金属冶炼、船舶动力、甲板机械、数字化管理与北斗通讯导航等全产业链配套,补链、稳链、强链,产量翻了近25倍,创造了世界造船史上的奇迹。世界造船中心的竞争格局也由“中日韩”三国鼎立转变向中韩两强争霸。

深圳国际海事研究院创院院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洋强国)首席专家、深圳大学特聘教授陈继红教授对亚洲周刊表示,海洋产业链配套是一环套一环,中国船舶装备制造硬实力的提升将为后续提升航运服务业、蓝色金融等话语权和软实力打下最基础、最坚实的一步,有利于海洋强国战略推行。

 

ADVERTISEMENT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国际海事话语权突破 中国港口实力举世无双

报道:平浩东

在旧海权主导的海洋国际法之下,中国正通过各新兴领域寻求突破。2022年世界十大货柜港口中,中国占据七席,强大工业建港能力,奠定了中国全球最大外贸国的港口硬实力。

根据交通部资料,中国自动化货柜码头已达16座,在建10余座,已建成和在建的自动化货柜码头,均居世界首位。

虽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规范广被接纳,但随着一系列中小国家的群体性崛起,英美海洋霸权也失去了国际社会主流认同,去年所罗门群岛勇拒英美军舰强行靠岸,近日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就走出“小国大外交”的独立自主。

而中国在各种海洋联盟与国际话语权体系建设中,也以积极参与的姿态,推动更新国际海事规则,在数位化革命中,中国也在掌握更多话语权,但中国在突破英美本位的单边主义旧海权和旧海洋法领域仍需努力。

以中国海事巨擘中远海运为例,它参与了航运区块链技术联盟,进行“去中心化”、“港口无纸化操作”的尝试,保障供应链运转效率,还与国际航运企业成立海洋联盟,形成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联盟“中国海工联盟”,打造海洋装备制造的名片,又组建中国首家超大油轮联营体,成为全球巨型油运联合体。

中俄海运巨擘新新海运客户代表、圣彼德堡华商李恩临向《亚洲周刊》表示,随着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条北极航线的开通,中俄拥有了一条运载能源、原材料和民生货品的崭新通道,这也为开采和科考北极蕴藏的丰富资源提供航向,更为探索和制定合理公平的北极海域国际法带来契机,可视作中国国际海事话语权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蓝色金融新力量

随着中国造船建港、航运科技的实力增强,海内外各大保险公司海运承保额与承保意愿也稳中有升。

中国船公司与太平洋等保险公司密切合作,利用航运港务大数据、船舶追踪系统和智慧数位化技术,为船东分散、预判、降低风险,削减保费成本提高盈利强化资金、金融链条。

此外,中国外贸出口业务也仰仗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出口信用保险。

至2022年末,中国信保累计支持的国内外贸易和投资规模超过7兆美元,为超过28万家企业提供了信用保险及相关服务,累计向企业支付赔款约190亿美元,展现“蓝色金融”护盾能量。

天津汇顺特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智向亚洲周刊表示,近年受地缘政治和疫情冲击,外贸订单受影响,但有中信保提供的金融风险保障为业务保驾护航,外贸业更有底气。

世界十大港中国占七

按吞吐量计算,2022年世界十大集装箱港口中,中国占据七席,强大工业建港能力奠定了中国全球最大外贸国的港口硬实力。

根据中国交通部资料,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达16座、在建10余座,已建成和在建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均居世界首位。

以连续13年雄踞榜首的上海港为例,去年一年的输送量就达4730万标准集装箱,它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自动化码头——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它以智慧化、数位化技术高效提升现代物流水平,显著减少人工和碳排放,助力供应链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港、天津港、广州港、青岛港等自动化码头早已实现远离码头现场远端操控塔吊进行24小时无人作业,物联网和数控系统无死角锁定每一个集装箱,堆场在夜间也能有序运转甚至不需照明。

中国经济正加快复苏,繁忙的贸易和航运使得陆海联运与港口拓宽成为海运产业链配套的关键环节,陆海联运可省时省力,提质增效。近年来,长江水系的陆海联运智慧航道迎来数位化智慧化转型,电子航道图干支联通、航道运行监测强化,多梯级船闸联合调度、推进,惠及了一大批外贸和物流企业主。

中国长风控股(香港)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珊珊以池州港为例向亚洲周刊表示,她的公司主推向日韩出口白云石业务,但矿源在安徽池州地区,由小船集散向大港运输周转不易。

但位于长江中下游主航道的池州港区如今迎来扩建,恰逢其时地解决了小港口无法靠岸大船,以及长江航道枯水期、丰水期运力差异的问题。

西方造船建港能力受产业链转移规律、劳动力老化成本上涨、资金动员能力弱影响,出现衰退和行业空心化趋势。

2021年美国的“圣诞港口供应链危机”暴露出美国陆海基建的长期落后,美国海军一份报告也指出,中国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32倍,这都成为中国新海权崛起的筹码。

港口外交服务沿线民生

中国海外承建港口数量众多,根据《全球变化资料学报》资料,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在全球投资或者承建了101个港口项目。

其中有8个港口具有较强的战略意义,分别是缅甸皎漂港、斯里兰卡汉班托特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埃及苏伊士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东非吉布提港、巴布亚新几内亚莱城港和德国汉堡港。

这些港口在提升区域经济水准、拓展中国能源通道、增加海外贸易航路和维和舰队补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缅甸皎漂港的中缅油气管道的建成降低了中国对马六甲海峡原油运输的依赖,拓展中国西南地区的能源进口通道。

中国的海外港口建设大多聚集在海上丝绸之路带上,形成了一条特有的“商贸港口链”,中国学界创造性将此模式称为“港口外交”,服务于沿线国家的民生基建、经贸往来、海事航运,这与美国寻求军事霸权的“军事基地链”形成了鲜明对比。

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特聘教授牟林认为,中国海洋人才在深海技术、船舶设计、海洋工程等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准。尤其是中国凭借全球最大的海洋工程船队,已成功施建若干重要海洋基建。

但科研学者还应加强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与国际的人才与学术合作,提高中国在全球海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获得和平新海权发展先机。

而宣导绿色海洋的可持续理念,以环保方式合理进行深海勘探与开发,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生态治理也是重要一环。

在航运物流方面,中国在2020年问鼎世界第一大航运国,蓬勃发展的海运商贸为中国这座世界工厂的物流运输带来动能,为世界经济持续“造血”、“输血”。

根据克拉克森研究资料,在2021年末,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船东船队规模也超过欧洲船队,占据全球船队的最大份额。在过去10几年中,中国船东所掌握的船舶运力总和翻了一番,中国新造大船是物流运力上涨的主要来源。

2022年,根据克拉克森资料,中国船队运力规模也以17.6%占据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希腊的20.29%。一位香港航运业资深人士向亚洲周刊表示,航运企业不应只承担物流角色,而要从工厂的商品生产环节就参与进去,以更贴近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方式,进一步强化货物生产、物流贸易的全产业链配套环节。

和平建设新海权

2017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为彻底推翻前朝所有功绩,带领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中国顺势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在美国于印太影响力的短暂潮退之间,用和平建设的力量在全球海域开展了中国新海权的雏型,也加速中国新海权建立的速度。

现任美国总统拜登于2022年5月提出“印太经济框架”(IPEF)意图再续美国印太影响力,与会国均对条文细节保密,将在今年11月的亚太经济论坛(APEC)才会公布细节。

届时将会是对中国新海权崛起的一次挑战,因为虽然中国在硬件和基建上优胜,但整体上仍被欧美在海洋法律和商业的主导权牵制,新旧海权的争夺之战将会继续上演。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相关新闻:

造船业自动化港口冠全球 中国新海权崛起

美国须创新制度赢民心/邱立本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