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1法则”/陈天文
前几天,《南洋商报》转载了72法则报道。在财务规划,5大理财法则除了72法则,还有4321 法则、双10法则、80法则、房贷3分1法则。
这回,我们先谈谈“4321法则”,该家庭收入配置法,是将40%的收入用于房产和其他方面投资,30%用于家庭生活开支,20%用于银行存款以备应急之需,最后10%用于保险。
普遍上,理财师给出的家庭理财建议中,总能寻觅到“4321 法则”的身影,但这种资产配置法真的百试百灵吗?
我们看看现实的情况。一名大学毕业生,外坡来吉隆坡工作,薪水3000令吉,扣除公积金、社会保险,到手的数额大约是2660 令吉,房租500,清还PTPTN学贷200,吃喝800,保险200, 手机加网络100,娱乐、朋友聚会300,余额560。想订购最廉宜的新车,进一步想想,如果汽车供款550元,朋友圈结婚喜帖,每月给父母一点意思意思,未来的拍拖费、服装费,其他意想不到的费用,全都还没着落。
当他在网络上阅读所谓的“4321法则”,很困惑。
要节衣缩食,腾出40%收入供房贷加投资,匪夷所思。
做数学题有标准答案,理财却不同。硬要给收入配置定个“统一标准”,结果只像百货公司只卖单一尺寸衣服那般的行不通。
笔者修读理财学时,被教导理财规划书并无标准答案,只要规划时写出合情合理的理由,考试就能过关。
千篇一律的建议并不科学。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在收入配置时应当因人而异。做理财规划时,硬生生直接套用“4321法则”,其实忽视了不同个人、不同家庭间的差异,最终效果可能并不理想,也不太行得通。
收入分配因人而异
另一个例子。假如有家庭年收入100万令吉,资产积累(包括房产、投资、存款、股票资产等)数千万元,根据“4321法则”,他们需要把收入的20%即20万元放在银行继续存款以备不时之需,而每年要花费10万令吉保费购买保险,这样的安排显然不合理。
对高收入家庭来说,虽然需要准备应急储备金,数额可能也不小,但占收入的比重无需20%那么多。同时,在保险规划时,也要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考虑。保险是为了堵住财务漏洞,上一篇文章说了,如果你已有的资产完全可以覆盖身故、疾病、养老带来的隐忧,那就无需花太多保费了。
又比如退休人士已经过了人生的“高峰期”,从追求财富步入享受财富的阶段,这种时候,退休收入和积蓄大部分用于日常生活、旅游、医疗开支等方面,若要把40%的收入用于投资,可能会违背老人家稳打稳扎的心理;而买保险方面,由于年龄偏大,保费相对较高,也未必合适。况且,保险为的是防范财务风险,既然已经退休,收入降低,资产也已有一定积累,风险可能造成的财务危机概率较低,投保的意义自然不如中年时那么大。
“4321法则”是给了一个理财的指引和参考,以投资、消费、存款、保障来收入分配。每个家庭在不同阶段,各项的比例应该是浮动的,生搬硬套不可取。
别让噪音左右投资/理财农夫
近年来,许多人为了蹭热度,每天在社交媒体上传各种财经资讯,即使与自身投资毫无关联,也照单全收,博取流量。
其实,如果分享的是自己感兴趣且有关联的投资项目倒还罢了,毕竟涉及自身利益,必须对投资绩效负责。
然而,很多人的分享要么是为了抄底、套利或获取流量,要么对自身投资组合毫无意义,反而显得过于频繁且缺乏价值。
“财经仙家”专业欠佳
表面上看似财经专家,实则自己心知肚明——不仅吃力不讨好,还可能得不偿失。若一不小心助纣为虐,过度传播不实信息,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对他人投资造成困扰。
如果你分享的是自己没有投资或根本不会投资的项目,自然不会花时间深入研究。但若仅仅为了博眼球,随意发表观点和建议,反而会暴露自己对该领域的不熟悉,最终沦为“财经仙家”——只会凭空预测,却缺乏真正的专业判断。
市场每天充斥着新闻、小道消息和谣言。有时候新闻影响股价,但更多时候是股价决定了新闻内容,这取决于财经记者或网红博主如何解读市场动态。
如果只是跟随股价起伏后才发表意见,未能及时跟进,就会显得落伍。于是,为了维持流量,某些人便刻意编造新闻,导致市场噪音不断循环,令股价走势更加扑朔迷离。
当然,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的内容自由由你掌控,想分享什么是你的权利。但真正有价值的分享,应该建立在深思熟虑和实际考核(Due Diligence)之上,而非人云亦云。
例如,你看好某只股票,投资即是与他人合股做生意,而每只股票的背后,都是一家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团队在运作。
精简信息 剔除噪音
你要参股,理应先研究该公司的最新财务数据,了解其经营状况和未来前景,从而评估其当前价值及未来潜力,最终才决定是否分享观点。
试想一下,若朋友邀你合资开餐厅,你肯定会先检查财务报表、盈利模式和市场前景,对吧?那为什么在股市投资时,许多人却在未阅读任何财务数据的情况下,仅凭几则新闻或不明来源的资讯,就贸然入场?如果因此被套牢,那纯粹是运气不好,而不是市场的问题。
与其疲于追逐各种资讯,导致投资策略摇摆不定,不如精简信息来源,剔除无用的市场噪音。否则,频繁进出市场的投资决策,势必受到过量资讯的干扰,最终得不偿失。那么,你有发现这个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