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4321法则”/陈天文

前几天,《南洋商报》转载了72法则报道。在财务规划,5大理财法则除了72法则,还有4321 法则、双10法则、80法则、房贷3分1法则。

这回,我们先谈谈“4321法则”,该家庭收入配置法,是将40%的收入用于房产和其他方面投资,30%用于家庭生活开支,20%用于银行存款以备应急之需,最后10%用于保险。



普遍上,理财师给出的家庭理财建议中,总能寻觅到“4321 法则”的身影,但这种资产配置法真的百试百灵吗?

我们看看现实的情况。一名大学毕业生,外坡来吉隆坡工作,薪水3000令吉,扣除公积金、社会保险,到手的数额大约是2660 令吉,房租500,清还PTPTN学贷200,吃喝800,保险200, 手机加网络100,娱乐、朋友聚会300,余额560。想订购最廉宜的新车,进一步想想,如果汽车供款550元,朋友圈结婚喜帖,每月给父母一点意思意思,未来的拍拖费、服装费,其他意想不到的费用,全都还没着落。

当他在网络上阅读所谓的“4321法则”,很困惑。

要节衣缩食,腾出40%收入供房贷加投资,匪夷所思。

做数学题有标准答案,理财却不同。硬要给收入配置定个“统一标准”,结果只像百货公司只卖单一尺寸衣服那般的行不通。



笔者修读理财学时,被教导理财规划书并无标准答案,只要规划时写出合情合理的理由,考试就能过关。

千篇一律的建议并不科学。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在收入配置时应当因人而异。做理财规划时,硬生生直接套用“4321法则”,其实忽视了不同个人、不同家庭间的差异,最终效果可能并不理想,也不太行得通。

收入分配因人而异

另一个例子。假如有家庭年收入100万令吉,资产积累(包括房产、投资、存款、股票资产等)数千万元,根据“4321法则”,他们需要把收入的20%即20万元放在银行继续存款以备不时之需,而每年要花费10万令吉保费购买保险,这样的安排显然不合理。

对高收入家庭来说,虽然需要准备应急储备金,数额可能也不小,但占收入的比重无需20%那么多。同时,在保险规划时,也要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考虑。保险是为了堵住财务漏洞,上一篇文章说了,如果你已有的资产完全可以覆盖身故、疾病、养老带来的隐忧,那就无需花太多保费了。

又比如退休人士已经过了人生的“高峰期”,从追求财富步入享受财富的阶段,这种时候,退休收入和积蓄大部分用于日常生活、旅游、医疗开支等方面,若要把40%的收入用于投资,可能会违背老人家稳打稳扎的心理;而买保险方面,由于年龄偏大,保费相对较高,也未必合适。况且,保险为的是防范财务风险,既然已经退休,收入降低,资产也已有一定积累,风险可能造成的财务危机概率较低,投保的意义自然不如中年时那么大。

“4321法则”是给了一个理财的指引和参考,以投资、消费、存款、保障来收入分配。每个家庭在不同阶段,各项的比例应该是浮动的,生搬硬套不可取。

反应

 

名家专栏

科技能让你提前掌控财务吗?/莊国辉

外面下着大雨,大学讲堂内冷气不停地吹向每一处,当下仿佛在寒冷的北极。本来同学们就已经感觉冷得快受不了,偏偏讲师正讨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人工智能(AI)和量子计算是否能准确预测市场走势?”

屏幕上不断变化的股市数据提醒着学生们,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

讲师指出,尽管AI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帮助我们识别趋势,但它仍受限于历史数据和无法预见的突发事件,如全球疫情等。因此,AI提供的只是趋势预测,而非绝对答案。

接着,讲师谈到量子计算的潜力,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量子计算能够100%预测天气,那它在投资领域也能做到精确预测。”

量子计算可以处理海量数据,帮助我们优化投资组合,减少风险。然而,这项技术也并非无懈可击,现阶段仍面临着技术挑战。

讲师进一步指出,量子计算不仅改变了投资决策,它还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加剧。拥有量子计算技术的大机构或富裕人士,将能够预测市场走向并操控资产分配,从而加剧财富不平等。“富人越富”的趋势可能愈加严重。

最终,讲师提醒学生们,技术的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要足够的监管和伦理边界,以确保技术不会被少数人用来谋取不正当利益。

科技不能代替理性

科技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投资和理财领域,许多人希望通过先进的科技工具,获得更好的财务回报。

然而,科技并不能代替理性,尤其是在决策过程中。虽然AI、大数据和各种智能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数据、识别趋势,甚至自动化投资决策,但它们依然无法完全消除人类情感和认知偏差的影响。

比如,我们在面对市场波动时,容易受到恐惧和贪婪的驱动,做出冲动或不理性的决策。科技工具虽然能提供数据支持,但它们无法为我们提供清晰的判断力和情感控制。

因此,在投资决策中,理性思考、风险评估和情感管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科技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预测,但最终的决策还是要靠我们的理性和智慧。

“科技致富”蒙蔽双眼

“得四分”独自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手里捧着一杯已经冷却的咖啡,眼睛盯着手机屏幕,满脑子都是懊悔。几个月前,他满怀信心地听从朋友的建议,投资了一款炙手可热的智能财务应用,认为科技可以让他一夜暴富。

然而,如今账单上的亏损让他心情沉重,投资的梦想瞬间破灭。

他开始回想当初的决定,突然意识到自己完全是被“科技致富”的幻觉蒙蔽了眼睛。那时候,他没有做任何财务规划,也没有评估自己的财务状况,就冲动地投入了大量资金。

仅仅是因为那款应用在市场上大热,他便觉得自己也能通过它获得快速回报。就像许多人一样,他被一种“科技会改变一切”的幻想所左右,忽视了其中潜在的风险。

“得四分”想起了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的研究,他提到人们在面对选择时,常常会产生认知偏差,特别是过度自信和选择性偏见。

低估投资失败风险

卡尼曼指出,个体往往高估成功的概率,低估失败的风险,而“得四分”无疑就是这种认知偏差的典型受害者。他回忆起自己当时对这款应用的期待,完全没有意识到它背后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这次投资失败,也让“得四分”想起了斯坦福大学的“决策偏差实验”,其中参与者普遍低估了投资失败的可能性,过于看重短期回报,而忽视了长期的潜在风险。

就像“得四分”当初的选择,他过于依赖技术所带来的“安全感”,却忽略了理性分析和风险管理。

“得四分”终于意识到,他的失败并非完全因为技术本身,而是因为他在决策过程中缺乏理性思考。尽管科技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分析数据,识别趋势,但如果没有扎实的财务基础和清晰的投资策略,仅仅依赖技术去寻找快速回报是行不通的。

学习识别心理陷阱

通过这次失败,他深刻认识到,个人理财不仅是数字的游戏,更是情感和心理的博弈。

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投资行为,逐渐意识到情绪和认知偏差,在其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

为了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得四分”决定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财观念,并开始主动学习如何识别心理陷阱,提高自己的金融素养。

他不再盲目追求短期的投资回报,而是开始制定更加稳健的长期理财计划,力求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决策来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

通过这次教训,“得四分”学会了在科技面前保持清醒,用智慧而非盲目追逐科技热点来管理自己的财富。

重新定义个人理财行为

“得四分”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情绪化决策和认知偏差如何影响个人的财务状况。然而,随着AI与量子计算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投资者将能够利用这些先进工具有效规避这些认知误区,实现更加理性、精准的财务决策。

AI与量子计算不仅为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还通过量子加密技术保障了个人财务数据的安全。

在智能化和自动化理财的推动下,未来的个人理财将变得更加科学、理性,帮助我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实现更加稳健的财务目标

随着AI和量子计算技术的结合,未来的理财工具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智能投资平台可以实时追踪投资组合的表现,并根据市场变化、用户需求及时调整。这不仅减少人为干预的错误,还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让个人投资者能够远离情绪波动的干扰,依赖算法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决策。通过智能理财平台,投资者不再需要过多关注短期市场波动,而是能够专注于长期的财务目标和财富积累。

总结:理性思考仍是核心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但它不能取代理性和情感管理对个人理财的重要性。虽然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市场趋势、优化投资决策,但它们依然无法消除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冲动和认知偏差。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所言:“人们常常对风险的感知不够准确,这影响了他们的决策。”

这意味着,即使有了科技的支持,我们依然需要在投资和消费决策中保持清晰的理性,避免盲目跟风和冲动决策。

通过对“得四分”故事的反思,我们深刻认识到,追求财务目标不仅仅是数字游戏,更是情感管理和理性规划的结合。

只有通过全面的分析、清晰的目标设定以及对情绪的有效控制,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稳健前行,实现长期的财务健康与幸福。

因此,科技固然重要,但理性思考与情感调节,依然是我们做出成功理财决策的核心。

莊国辉, 理财钱庄创办人、博特拉大学人类生态学系,高级讲师
名家专栏 |理财钱莊
莊国辉, 理财钱庄创办人、博特拉大学人类生态学系,高级讲师
名家专栏 |理财钱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