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公仆超重的罪愆/林煌达

今年3月初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两会上,冷不防地冒出了“开除减肥失败的公务员”之奇葩提案,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据中国媒体报道,会议上甚至有人建议,为了加强国民健康管理的意识,政府应设立专门机关来执行减重,而公务员一旦减肥失败,则必须自动离职。

这类表面上竖着“为健康着想”的标杆,实际上却视“肥胖为原罪”的做法,无疑是某种将肥胖者定义为一个“不健康群体”的歧视。



尤其当这种无形的歧视逐渐渗透到职场文化中,姑且不论肥胖者能否胜任某项工作,也难免因本身超标的生理构造,在职场上遭受不平等的待遇。

肥胖不意味着有病

打个比方,人们很容易将“肥胖”与各种负面的事情相互联系,甚至通过“瘦者”的视角为肥胖者塑造一系列的刻板印象,譬如食量大、少运动、行动慢、臃肿、笨重、丑陋等。

如此一来,减肥即顺理成章地成了肥胖者为“保持健康”,而必须执行的义务,且也约定俗成地被社会大众,视作能够用以摒除肥胖歧视的有效解决方案。

然而,即使我们从医学观点理性地看待“肥胖”这件事,往往也忽略了肥胖多半代表着的是患上疾病的“风险”,而非直接指向“疾病”本身。



至于肥胖者的身体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个体,而不仅是被人们当作健康论述的某个无机客体。

有研究显示,尽管“歧视肥胖”在许多国家与歧视种族、宗教、性别、性取向、身体缺陷等同样被列为违法的行为,可是不少企业仍会认为,拒绝聘用或辞退肥胖者是一种完全可以被理解的举动。此外,这类由肥胖所带来的歧视及伤害,对现代职场女性而言更为显著。

如今,在商业广告鼓吹“瘦即健康,瘦才是美”的风气下,大部分民众更像是对“瘦”的概念有种病态的追求和特殊的偏好,也并非真正关心肥胖者健康与否。因此,不管在职场或生活中,那些打从心底排斥肥胖者的人,更多时候只是延伸了他们对于“肥胖”的厌恶,而未必和所谓的健康有直接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一词设下的定义,是涉及生理、心理、社会与其他各方面的安逸,而不单是指向“消除疾病”此等狭义的诠释。所以,若想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除了必须客观分析所采集的医学数据之外,亦要兼顾人们身体及精神的状态。

减肥没想象中简单

另外,减肥也不见得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其中所需的生理条件与经济费用更不是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

其实,肥胖的形成不能完全归因于个人的生活作息和习性,有者牵连甚广,或与基因遗传、社会环境、文化脉络等因素相关。若是单纯地以“连身型体重都控制不了,还能有什么作为?”的说法,一竹竿打翻整艘船的胖子,则不免有欠公允。

话说,马来西亚政府近期亦有意削减已达至170万的公务员人数,并考虑将部分的公务员纳入其他机构,或私营化政府部门来整合国家资源的行政与管理。

有鉴于此,内阁想通过“瘦身计划”,解决某个无机共同体多年来的结构性“痴肥”问题,尽管将会有不少争议,但对于这项减肥方案的落实,估计还是相当让人期待的!

反应

 

保健

该什么时候吃水果? 医生:吃错恐增肥又糖尿病

(台北10日讯)如果想要有健康的身体,平时可选择多吃些水果,但究竟该在饭前或饭后吃?却是讨论多时的一大议题。

对此,台湾肾脏科医师陈俊吉近日就透露,健康民众何时吃水果并无太大的差异,但若有意控制血糖与体重,建议可谨记2黄金时段。

陈俊吉日前在脸书发文指出,有关什么时候吃水果较好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正式研究文献。不过,从许多专家的意见中可发现,对于一般健康民众而言,何时吃水果并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但对于有意控制血糖与体重的民众而言,餐后吃水果就未必是个好习惯。

陈俊吉表示,除了西瓜等少数水果外,大多数的新鲜水果即使吃起来很甜,但实际的升糖指数(Glycemic Index)并不算太高,对于人体的血糖增幅未必会很剧烈。不过,若在吃饱后马上把水果吃下肚,反而会使饭后血糖高上再高,不利控制血糖。

陈俊吉建议,为了避免饮食过度集中,有在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可在饭后2小时再吃水果,将其视为餐间点心或下午茶,如此不但能够避免血糖波动过大,还能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机率。

另外,如果不想要等到饭后再吃的话,也可以在餐前就先吃水果,这样或许还能减少吃下的食物,有助控制体重。

新闻来源:TVBS新闻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