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大马需要“越南经济模式”?/李荣昌

近期,我国首相安华出访越南,并赞扬了越南在经济上取得的卓越成就。

他也表达了与越南学习交流的意愿,并希望将越南的经济模式引入马来西亚,期待实现类似越南那样的高速经济增长。

当然,这种表态可能属于首相安华访问越南时的外交礼节的客套话。

“越南经济模式”主要依赖外来直接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但笔者认为,大马早已脱离了需主要依赖外来直接投资来实现高速经济发展。

首先,虽然越南和大马都是发展中国家,但大马已达到相对较高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而越南仍属于较低的中等收入国家。

截至2022年,越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655.46美元,而大马则是11371.97美元。

越南正处于经济改革初期,处于百业初兴的阶段,就如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样,享受到了极速的经济发展。

相比之下,大马已经进入高速经济发展的晚期,并面临突破高收入国家水平的瓶颈,也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由此而见,大马经济和越南经济的发展步伐截然不同。

我国失去人口红利

其二,越南享有低廉劳动力的优势,进而吸引外资到越南设厂。根据CEIC 截至2023年5月的数据显示,越南平均月薪为330.56美元,而大马则为761.97美元。以成本而论,大马并没低廉劳动力优势。

再者,我国即将在2030年预计将踏人口老化经济,即15%人口年龄大于60岁,这将使我国渐渐的失去人口红利而处于劣势。

其三,越南近年经济快速增长,除了其开放政策,也有赖于中美关系恶化,企业为避开风险而将他们的产业链外移至越南。

当然,大马也得益于此,即2022年录得151.1亿美元外来直接投资(世界银行数据)。

大马更需要探讨的是,如何吸引高质量的投资,即高技术、高人力资源,鼓励附加值行业的外来直接投资,而不是羡慕低发展中国家的高速增长模式。

低质外来直接投资,即外国成熟产业的产能转移,只适用于国家工业化初期。

须创建自身核心技术

长期来看,由于跨国公司始终将技术核心保留在本国,一旦成熟技术的红利缺乏,即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成本开始提高,或其他新兴经济的崛起,而发展中国家又不能成功打开技术或科技赶超的空间,其经济增长就会进入长期的停待,即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大马就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外资进退不断,但始终创造不了自身的核心技术。

总的来说,尽管借鉴其他成功经济体的经验值得赞赏,但大马必须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挑战,量身定制经济发展模式。

“越南模式”可能对越南的增长有所助益,但大马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的持续进步,并克服“中等收入陷阱”。

这意味着要发掘并利用自身的优势,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确保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

视频推荐:

反应

 

东海岸

D级政府表现令人失望 黄达柱:政纲国策须提升

(关丹21日讯)彭亨官委州议员拿督黄达柱认为;净选盟综合打分5名首相的治政表现,首相安华排名第3,排在依斯迈沙比里及敦马迪之后,已经羞辱打脸希盟政府,尤其是数名喜欢吹捧美化政府政绩的内阁阁员。

针对净选盟针就过去15年来,历任首相的政绩表现,评估安华得分”D”级或不及格,也是马华全国中委兼淡马鲁区会主席的黄氏续指出;净选盟的打分标准,只概括选举改革,制度改革以及公民权利三大专题领域,并没有包括经济管理,种族宗教和谐,商贸法规,营商环境,教育改革等等,显露打分标准不足全面化,令人感觉美中不足。我们认为,如果扩大范围,纳入上述附加项目,展开逐项打分评估,安华得分更加不体面。

净选盟过去一直是希盟的中坚支持者,它在报告中抛出一句中肯的评断;改革没有突破,承诺与落实差距很大,道尽人民当前的感受,大选后任期刚刚届满两年,政府的动作和声音,已经蒙上货不对办,违诺U转的阴影。事实上,人民已经感觉麻木闷纳,政府部长高官没有正视民怨民忧,反而经常以“改革需要时间”,敷衍忽悠人民的诉求。人民在大选中纷纷响应制度改革,商贸蓬勃,民权自由,毅然做出历史性的改变,但是,两年后中期检讨,失望失落填满胸怀。

当然,在华社的评断中,承认统考遥遥无期,华小拨款数额含糊不清,种族宗教撕裂对决日益恶化,营商环境自由度不断收紧,让民众心情越来越沉重。在上述4个重点领域,华社都深深体会,集体申诉反映,或个人喊冤叫屈,都被敷衍了事,政府治国理政,开始放弃多元包容,陷入单元偏激,一些时候甚至比绿潮更绿潮。

尽管这是中期检讨,尚未到达终结评断,然而,首相必须重视民声民怨,带入内阁详尽讨论协商。同时,我们也希望首相减少远行出访,留守国内带领阁员修复承诺和落实之间的差距,减少民声民怨。事实上,我国国体弱小,国力不足,外交政策表现不表现,从来不是人民投票的取舍标准,首相无需过度频密出访国内,高调敲打外交动作和声音,而忽略人民的申诉和埋怨。再一次,团结执政届满两年,D级得分不及格,表现不如当政16月的弱势首相依斯迈沙比里,是一个红色警钟,如果不能修复提升,最终将被人民唾弃。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