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中国衰落新叙事/Project Syndicate

《纽约时报》最近发表的三篇文章标志了一种关于中国的“新”叙事。就在几周前中国还是美国在世界舞台上可怕的“对等竞争对手”。而今我们却被告知中国是一条受伤的巨龙。

它曾经凭借其不可阻挡的崛起而构成了威胁,如今却因其衰落而成为了威胁。

美国总统乔·拜登为这一新叙事设定了条件。正如《纽约时报》记者迈克尔·D·希尔报道的那样,白宫现在担心“中国与高失业率和劳动力老龄化的斗争会使之成为安装在世界经济心脏上的‘定时炸弹’”。

拜登警告说:“当那些坏家伙碰到麻烦时,他们就会做坏事,”但却没有解释失业和人口老龄化究竟是如何把中国变成一个威胁的。

希尔则给出了中国新近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总统积极遏制中国的崛起,并限制中国利用美国研发的技术发展军事的能力。”考虑到拜登多项新半导体限制措施的覆盖范围,他可能还得加上“以及非军事能力。”

与此同时,经济记者彼得·S·古德曼指出“一系列突发性事态”支持了这一新叙事。其中包括中国进出口量下降、“从食品到房屋等一系列商品”价格下降、房市不景气,以及造成76亿美元损失的房地产违约(这是一个相当巨大的事件,但与典型的美国银行救助相去甚远)。

对此,古德曼写道:“中国政府的选项有限……因为债务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已相当于国民产出的282%。”

古德曼,以及包括一些中国经济学家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困难源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如高储蓄率、银行系统中的大量存款、对房地产新产生的戒备心理,以及因此日益增长的“拉动内需”需求。

他和他的消息源一致认为,正确的治疗方法是“刺激”——也就是增加消费,减少投资。

根本性改革

此外,古德曼还引用了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黄亚生的话,后者指出中国的出口和进口总计占据了GDP的40%(其中大部分是进口零部件的总装和再出口)。但尽管黄亚生似乎给古德曼留下了减少这种“转口”贸易会产生很大影响的印象,这种影响其实是相当微小的,因为进口额是会从GDP总额中扣除的。中国损失的仅仅是附加值,也是整个产品价值的一小部分。

最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曼动用一位经济学家的“系统性观点”来为该报对中国“蹒跚而行”的报道划上了句号。

克鲁曼认为中国过往的增长 “主要是通过追赶西方技术实现的”,但现在却面临着储蓄过多、投资太多、消费过少的问题。因此中国需要实施“根本性改革”以便“让更多的收入掌握在家庭手中,让不断增长的消费取代不可持续的投资。”

少投资多消费?

事实上,克鲁曼关于储蓄的重大观点并无新意。当我在30年前担任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改革首席技术顾问(长达四年)时,西方经济学家们就已经在推崇“少投资!多消费!”这句话了。但这句口头禅当时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今天依然如此。

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是否应该拥有更多的汽车,但却拥有更差的道路和更少的加油站(更别提地铁和高铁了)?中国是否需要更多的电视机,但却需要更少的住房?中国人是否需要更多的食物和衣服,尽管三十年前他们就已经大多实现温饱?

大量储蓄

诚然,中国家庭为教育、医疗和养老进行了大量储蓄。

但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有收入,而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公共和私人投资部门的工作。

中国工人因建造工厂、住宅、铁路、公路和其他公共工程而获得报酬,这些工程在我们有生之年改变了中国。与克鲁曼观点相反,典型的(统计上的平均值)中国家庭不存在收入受限。如果受限,它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储蓄那么多。

此外,如果中国的投资项目枯竭,收入就会下降,储蓄就会放缓,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必然会上升。但储蓄的减少会降低中国家庭的安全感,从而加深当前的经济放缓。

难怪中国政府会煞费苦心地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项目来保持投资流动。即使中国自身建设完成(或建设过度),该国在中亚、非洲和拉丁美洲仍有大量活可以干。

中国的投资在这些地区一直受到欢迎,有人说:“当我们与中国人对接时,我们会得到一个机场。而当我们与你们(美国人)对接时,得到的却是一顿说教。”

消灭极端贫困

虽说中国经济正在放缓,但这已经初具规模的城市和交通网络和最近展开的消灭极端贫困的行动都是无法比拟的。

中国当前的主要任务还存在于其他方面:教育和医疗保健、技能与工作岗位的匹配、老年人的供养,以及遏制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

我们无法保证这些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但至少它们已被提上中国的议事日程。意味着它们将以中国的方式推进:循序渐进,假以时日。

那么新的叙事到底是关于什么的呢?与其说是关于中国,不如说是关于西方。

它是关于我们在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我们的自由市场体系、我们支配权力并将所有挑战者拒之门外的能力。

它是为了强化那些西方人喜欢相信的东西——资本主义和民主的必然胜利。

最重要的是这关系到我们美国的领导人能否战胜那些可能做“坏事”的“坏家伙”。

这是一种为2024年竞选活动量身定做的叙事方式。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ADVERTISEMENT

 
 

 

反应

 

德国之声

中国制造业PMI回升 经济学家乐观看待

(北京1日讯)中国官方数据周四(10月31日)显示,本月中国制造业产出出现增长,这也是自今年4月以来首次。这对于努力促进国内经济活动的中国政府来说是个难得的好消息。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作为衡量工业产出的关键指标,其10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高于9月份的49.8,也优于彭博社分析师预测的49.9。

止跌回升

高于50表明制造业活动扩张,低于50则表明制造业收缩。该关键指标已连续六个月低于50。上一次出现增长是在4月份,当时的PMI为50.4。国家统计局称,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制造业景气水平回升”。

ING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Lynn Song写道:“50.1的水平是PMI可能出现的最小扩张,但仍打破了继续收缩的预期。”她补充,最新数据“是一个积极的迹象,表明我们在9月份看到的工业生产小幅反弹可能会持续下去。”

官方称年增长率5%指日可待

中国正在与低迷的国内消费、持续的房地产行业危机和飙升的政府债务作斗争,这些变数都威胁着当局今年提出的官方增长目标。不过,中国官员们最近称,年增长率5%左右的目标指日可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上周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则将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测略微下调至4.8%。

预计更多新政即将出台

最近几周,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为经济注入资金,包括多次下调关键利率和放宽购房限制等。

保银投资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周四在一份报告中说,他预计“随着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放松,经济势头将适度改善”。

但许多投资者仍在等待重大财政刺激计划的正式确认。下周,中国最高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于11月4日至8日举行会议,并在最后一天批准新的财政方案。

张智威预计,在下周的美国大选之后,中国会有更多关于即将出台的经济政策的“暗示” 。

新闻来源:德国之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