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中国转向消费社会/安邦智库

中国加入WTO后,其经济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迅速奠定了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从需求角度来看是“投资社会”,从生产与消费关系来看则是“生产社会”。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的财富积累显著增加,城市中的中等收入阶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个人资产也在增多。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将会从“投资社会”、“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发展。

数年之前,安邦的研究人员预判到这种发展逻辑,并在相关研究中指出,在未来的消费社会,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主驱动轴”将发生切换,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消费,而不是来自于投资。

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在消费社会,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将会有很大调整。全能型、主导型的政府角色将会有很大变化,“政府说了算”将让位于“市场说了算”,政府将从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变成服务提供者和环境维护者;同时,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掌控将会弱化,市场对经济资源配置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消费社会,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保障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消费社会的基础保障制度。实际上,从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消费早已成为拉动该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安邦智库的追踪显示,从2000年至2022年的23年中,最终消费有14年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投资在其余9年里的贡献率超过消费。

值得一提的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消费的年份,大部分都是中国经济遭遇内外部冲击,该国政府出重手以投资拉动经济之时;当中国的政经形势处于正常状态时,消费会立刻回归中国经济的第一拉动力。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消费将会越来越稳定地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使然,也是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使然。

一种看法是,中国发展消费社会与发展制造业相对立,认为消费社会转型就是放弃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工业,甚至放弃科技产业发展。

事实上,这种看法并不正确,而消费社会的发展其实与新型工业化的建设相融。

当今世界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是发达的消费与现代工业二者兼具,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都是如此。

不同于“消费主义”

中国国内还有另一种错误看法,即将消费社会与主张过度消费的“消费主义”划上等号。但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完全不是一回事,消费社会承认正常的社会消费需求,以消费需求为动力发展相关的产业,它是在“生产社会”之后必然出现的发展阶段。

所以消费社会与放纵物质消费欲望的“消费主义”完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总而言之,从“投资社会”、“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是中国经济必然经历的长期趋势。

安邦智库(ANBOUND)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独立智库。

欢迎读者对本文提出反馈意见 [email protected]

 

ADVERTISEMENT

 
 

 

反应

 

德国之声

中国制造业PMI回升 经济学家乐观看待

(北京1日讯)中国官方数据周四(10月31日)显示,本月中国制造业产出出现增长,这也是自今年4月以来首次。这对于努力促进国内经济活动的中国政府来说是个难得的好消息。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作为衡量工业产出的关键指标,其10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高于9月份的49.8,也优于彭博社分析师预测的49.9。

止跌回升

高于50表明制造业活动扩张,低于50则表明制造业收缩。该关键指标已连续六个月低于50。上一次出现增长是在4月份,当时的PMI为50.4。国家统计局称,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制造业景气水平回升”。

ING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Lynn Song写道:“50.1的水平是PMI可能出现的最小扩张,但仍打破了继续收缩的预期。”她补充,最新数据“是一个积极的迹象,表明我们在9月份看到的工业生产小幅反弹可能会持续下去。”

官方称年增长率5%指日可待

中国正在与低迷的国内消费、持续的房地产行业危机和飙升的政府债务作斗争,这些变数都威胁着当局今年提出的官方增长目标。不过,中国官员们最近称,年增长率5%左右的目标指日可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上周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则将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测略微下调至4.8%。

预计更多新政即将出台

最近几周,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为经济注入资金,包括多次下调关键利率和放宽购房限制等。

保银投资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周四在一份报告中说,他预计“随着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放松,经济势头将适度改善”。

但许多投资者仍在等待重大财政刺激计划的正式确认。下周,中国最高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于11月4日至8日举行会议,并在最后一天批准新的财政方案。

张智威预计,在下周的美国大选之后,中国会有更多关于即将出台的经济政策的“暗示” 。

新闻来源:德国之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