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港产“黄色经济圈”/黄子伦

最近观察到香港出现一个名为“黄色经济圈”的概念,讲的是在反送中示威期间,凡是表明立场站在示威者那一方的商家统统被标签为“黄色商家”,然后示威者就愿意掏钱包来光顾他们。

反过来,凡是立场和示威者相反的商家就会被标签为“蓝色商家”,而遭到示威者抵制。



这一篇文章不是来讨论政治立场,而是要探讨到底这种方式到底可不可行。

我还记得好几年前,中国和日本因为出现一些外交摩擦,结果,中国内地掀起一股抵制日本货品的浪潮。抵制者用各种激烈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日本的不满,甚至砸坏或者烧掉在大街上的日本汽车,而日本汽车厂商那时在中国大陆的销售量确实出现明显下滑;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日本汽车的销量还是缓缓上升,至今仍然是许多内地消费者钟爱的品牌。

同样的,在香港掀起这样的“黄色经济圈”没多久,我们就在阿里巴巴的“双十一”销售数据里看到销售额最高的几个区域就是香港和台湾。

当然,这里不是嘲笑什么民间的抵制力量是螳臂挡车,而是要表明一个很简单的观点——只要产品的竞争力够强,任何抵制行为都无用的。



就好像更久之前有一本讨论中国制造的书籍,作者发现如果自己不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几乎无法过活。那时候的中国刚刚崛起为世界工厂,许多外国产品只不过是在外壳上印着著名品牌,盒子的底部还是写明“Made In China”。就像今天的苹果手机一样,即使盒子的包装是写着“加利福尼亚设计”,但我们都知道组装工作都是鸿海精密科技公司的流水线工厂。即使特朗普喊再多的要让苹果的制造搬回去美国生产,语气好像很强硬,不过,商业的逻辑不会让他得偿所愿。

抵制性质的经济模式的另一个变体,我们也有点熟悉,那就是——购买国货。这个是许多新兴国家刚刚开始培育自己的品牌,或者政府尝试扶持一些本地公司时,常用的手段。通常使用的口号都是“本地品牌和外国品牌一样好,可是价格上却非常便宜”。

靠情感煽动不可行

这种方式一开始也许是可行的,因为新兴国家可以靠着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把制造成本给压下来,形成差异化竞争。不过,只要时间一久,当本地的工资慢慢上去了,本地产品也不见得真的会比较便宜,品质是不是有竞争力也是一个问号。更重要的是,当进入一些更为高含金量的科技领域或重工业产业,本地产品就不能跟外国产品竞争。因为真正导致外国产品有竞争优势,恰恰就是外国的科技,纯粹靠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无法竞争的。

远的不说,就看我们的国产车就可以看得到,不管政府怎么呼吁,外国车的品质已是在我们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很多人会选择本地汽车,恐怕也只是一个钱包考量;只要收入上去了,我们就不会购买本地汽车。所以,你说这种靠情感来煽动的经济模式可行吗?我不看好。

反应

 

国际财经

全球亿万富豪最多城市 纽约第一·香港第二

(香港25日讯)数据公司Altrata的报告显示,美国纽约蝉联全球亿万富豪最多的城市,虽然香港的富豪数量减少,但排名仍维持第二。

综合星岛网和《香港经济日报》报道,Altrata上星期二(11月19日)公布的 《2024年亿万富豪人口普查》显示,全球28%的超级富豪集中居住在15个城市,美国和中国是两大拥有多个上榜城市的国家。

其中,纽约是全球亿万富豪最多的城市,达144人,按年增加9人。

在香港居住的亿万富豪人数有107人,按年减少5人,是人数减少最多的城市,但排名仍维持第二。

报告解释,虽然中国相关投资持续低迷,但香港仍凭借其独特优势,扮演着连接中国与国际市场的重要金融桥梁角色,使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枢纽地位。

报告也显示,作为全球第三大亿万富豪集中的地区,亚洲的亿万富豪人数下降3.5%至806人,总净资产减少2%至2.5兆美元(约11.15兆令吉),是唯一一个亿万富豪人数和财富都下降的地区。

报告称,中国经济下行是拖累亚洲表现的主因。

经济疲软、房地产低迷、地方债务担忧加剧以及资本市场表现不佳,令2023年中国亿万富豪人数暴跌14.8%至304人,连续第二年录得所有主要财富市场中的最大降幅。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