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党州强推回教化政策/南洋社论
日前登州旅游、文化、环境及气候变化事务委员会主席拿督拉查里依德里斯表示,当局将会通过与旅游业者合作,特别是在深受游客欢迎的岛屿,如乐浪岛和停泊岛严管游客的穿着。
他说,当局将在登嘉楼州的所有入口处,张贴有关遵守符合回教教规服装礼仪的标志,并促请旅游业者将讯息传达予国内外欲访登的游客。
这是伊斯兰党议员继多次在国会、市议会、政府部门办事处以及最近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长拿督斯里张庆信和吉打大臣拿督斯里莫哈末沙努西争议的非回教徒穿着课题后,另一个伊党议员出手的服装穿着州际政策。
自上周三登州拉当区州议员祖莱达敦促登州政府加强登州旅游指南的执法,让外地游客了解登州的服装要求之后,拉查里依德里斯即作此正式回应。由此可见,当针对回教徒穿着课题的时候,伊党议员之间皆会达致极好的默契,个个配合无间。
祖莱达说,许多女性回教徒旅客已经违反着装规定,在公共场合身着短裤、背心或不配戴头巾,明显违背了之前推出的旅游指南,即女性回教徒旅客必须遮盖伊斯兰教规中不可暴露的身体部分。
从祖莱达之呼吁到拉查里依德里斯的回应,明显可见此项穿着规定问题,已经由回教徒的规定,进化变成对所有海内外游客的海边穿着规定,符不符合宪法,会不会影响到国家旅游业,似乎不是州政府考虑和关心的问题。
剥夺非回教徒自由
在此之前,伊党丹州和吉打政府为实行回教化政策,也曾宣称不会影响到当地非回教徒的生活习惯,但事实证明,在娱乐场所的禁令和一些公共场所的男女隔开措施等等,都已经影响到所有人,限售酒令和关闭投注中心方面也是直接剥夺非回教徒的自由和人权,可见伊党实行的任何所谓不会干预到非回教徒的政策,都是政治谎言,而且很快就会自动拆穿,他们也当作无事一般。
按常理说,伊党这些年来在日渐壮大的趋势中,愈加对宗教规定和保守政策的贯彻,理应不会获得见多识广的新一代所认同,毕竟他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村氛围,网络的便利更让他们弹指间便与五光十色的世界接轨。
但是去年全国大选的成绩,出奇的是这些新选民中至少有七八成是票投国盟的,而且差一点便造就大马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党掌权的马来西亚政府,难道这种选举结果便是伊斯兰党继续在所执政的州属实行更严格回教化的底气吗?
团结政府在这方面的研究必须精准透彻,方能觅得阻绕绿潮取代他们,最后导致宪法变色,破坏多元大马的大难。
影响旅游收入来源
回教徒的衣着规定获得全人类尊重,也理解这些穿着在一些场合上造成的不便。然而若在一个多元世俗国家利用掌握的政治力量在特定州属强行回教化政策,也规定非回教徒在海边水浴场所穿得密实去弄潮,已被视为一种干扰,更会将登嘉楼仅有的A级海岛旅游区推向没落边缘。
登州的乐浪岛、刁曼岛和棉花岛等举世闻名,是欧美游客极为向往的日光浴天堂,他们都知道不可过分的裸露和行为放浪,更不会花时间去干扰国人,是我国极重要的旅游收入来源。
如果要求在美丽沙滩大解放的他们穿得密实玩水,是为旅游业倒米,也是要杀了那几只会生美元金蛋的鹅。
伊党议员推行的保守政策将陆续摧毁多元大马的开明环境,拖扯我国迈向昌明大马的脚步,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政府短期之内欲取而代之看似无计可施,但是制定长期计划逐步或局部阻碍与推翻伊化政策的任务,一刻也不得放缓,守护着大马昌明的未来,对下一代才是最负责任的交代。
关税重压 企业求生/南洋社论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最新调查显示,面对美国报复性关税的冲击,逾半数本地企业陷入“成本攀升、利润萎缩、市场收缩”的三重困境,更有60.4%的受访者坦言对前景悲观。
数据显示,63.2%的出口型企业有超过两成销售额依赖美国市场,这意味着每当关税上调1个百分点,便可能触发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当61.3%的企业指出关税涨幅超过10%将危及销售,31.1%承认产品价格竞争力正面临崩解,这场危机已超越单纯贸易摩擦,直击国家经济命脉,构成系统性挑战。
企业利润空间正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上游原材料因全球供应链重组持续涨价;另一方面,下游客户要求降价的压力日益增强(46.2%的企业已接到降价要求)。
更棘手的是,传统“成本转嫁”策略在需求萎缩的市场中逐渐失效,迫使91.5%的企业启动应急方案——从削减成本、延缓投资到寻求替代市场。这些短期止血措施虽可暂缓危机,却难掩结构性转型的迫切性。
构建“防御+转型”体系
更值得警惕的是客户结构的脆弱性。长期依赖美国大单的企业,在重新议价时往往处于弱势。
某家具出口商透露:“合作十年的客户突然要求分担40%的关税,否则就会转向墨西哥供应商。”这种商业关系的重构,实则是全球价值链话语权的再分配过程。
面对企业呼声,政府当务之急是构建“防御+转型”的双轨政策体系。中总会长吴逸平提出的“成本减压组合拳”切中要害:暂缓服务税扩大征收范围、外劳税分级等增负政策,本质上是为企业争取战略缓冲期。但单靠防守远远不够,更需具备主动出击的政策创新。
首先,可考虑设立“关税冲击补偿基金”,对受创严重行业实施阶段性增值税返还、出口信用保险补贴。
韩国应对美国钢铝关税时,曾为受影响企业提供高达30%的研发抵免政策,经验值得借鉴。其次,亟需打造“区域供应链枢纽”,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契机,通过东盟产能合作园区、跨境数字贸易平台等建设,将被动转移变为主动布局。
在货币政策方面,国家银行需在通胀管控与增长刺激之间精准拿捏。
若贸易战外溢效应持续加剧,适度降息可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但更需配套定向信贷工具——例如设立200亿令吉规模的“产业升级专项贷款”,对数字化转型与绿色技改项目提供3%利率优惠。
企业3招应对冲击
在政府构筑安全网同时,企业自身也必须启动“韧性进化”。调查显示,成功应对关税冲击的企业,普遍采取三项策略:
(一)价值突围:某医疗器械厂商将关税成本转化为升级契机,通过植入物联网技术使产品溢价提升25%。
(二)市场再造:某塑料制品企业借助阿里国际站大数据,三个月内将中东市场份额从5%提升至18%。
(三)模式创新:某汽车零部件公司采用“马来西亚设计 + 泰国制造 + 墨西哥组装”的三角合作模式,成功绕过关税壁垒。
与此同时,我国可借鉴德国“隐形冠军”的培育经验,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日本经济产业省推行的“全球价值链强化补助金”制度,对重组供应链的企业最高提供50亿日元补助,其模式亦值得参考。
我们认为,当91.5%的企业已启动自救计划时,政策制定者更需展现战略定力与创新魄力。这场危机或许正是倒逼产业升级、重塑竞争优势的历史契机——关键在于能否将防御性调整转化为进攻性布局,在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为我国经济筑起新的增长点。
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风浪本身,而是继续用旧航海图寻找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