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

“别干扰学校或教师” 教长哽咽力挺“巴周”

(吉隆坡2日讯)“停止干扰我们。不要干预我们的学校或老师。”

教育部长法丽娜今日在国会进行部门总结时,眼泛泪光的大力捍卫部门发起的“巴勒斯坦团结周”,一再强调此活动旨在灌输人性与和平的价值观。

法丽娜说“请给我们空间来执行我们的责任,并专注于人文教育。”

法丽娜说,希望各界明白这个教育过程,是传播人道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信息。

她说,年轻的学子需要情感上的开导,以成为一个更高尚的人,教育部正努力灌输学生人道主义价值观。

“这无关谁是巴勒斯坦人,也不关肤浅和向压力屈服。

“教育部响应首相和政府捍卫巴勒斯坦人的权益和自由的立场。

“我听取所有的意见和批评,包括一个基督教团体建议在‘巴勒斯坦团结周’中,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宗教信仰进行祈祷。

“一些学校是以那个方式来举行有关活动。”

法丽娜希望人民不要低估学生,并描述学生为全球公民。

她说,所以教育部从强烈的信息开始,以便他们能够处于一个为解决周围问题做好准备的生态中。

法丽娜欣慰学校顺利举办“巴勒斯坦团结周”,并提到她预定明天到芙蓉一所华校。

视频推荐:

反应

 

言论

团结周中的不团结/江振鸿

由教育部推动、刚落幕的“巴勒斯坦团结周”,似乎名不副实,因为到目前为止,在以巴冲突的课题上,并没有看到全国人民有团结一致的举动,至少并没有出现全民一起抵制麦当劳的情况,反而当局挺巴勒斯坦的手法在回教徒及非回教徒社会之间引起了两极化的反应。

宗教情意结

当然,对于一项课题有不同的意见,或对于一项国际事件有不一样的反应,这对于多元社会的我国属正常不过。我国马来社会固然因为宗教的情意结,在以巴冲突中,对于挺巴勒斯坦的立场是坚定且情绪沸腾的。

我国华社,在国外心系两岸三地的新闻议题,当年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及2019年冠病疫情爆发,牵动着华社的心。在国内,数年前的吉打州日军慰灵碑事件,扯动着华社的神经线,却没在其他族群间引起任何的涟漪。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冲突,则是印裔同胞异常关注的。

记得有一次,与某印裔同事吃饭时,为了寻找话题,我提起克什米尔冲突课题时,他却突然情绪激昂地指责这是巴基斯坦对于印度的入侵,而我相信我国不少华裔甚至都没听过克什米尔这个地方。

当然,庆幸的是,回教徒及非回教徒社会之间的这个两极化反应,只出现在一些社交媒体或政治炒作上,例如人民公正党12名联署呼吁教育部取消“巴勒斯坦团结周”的议员被伊斯兰党批评为与以色列同流合污。

各族相处融洽

在我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各民族之间并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件。

此次的以巴冲突发生以来,我与数名马来回教徒同事的关系依然融洽,可以在同一间会议室内开会、在同一张饭桌上用餐,甚至还能一起出席公司周年晚宴。

正当不少马来回教徒抵制麦当劳时,我日前到一间位于马来社区的麦当劳用餐。在餐厅门口正要推门而入时,刚巧有数名迎面而过的马来同胞。

对方对于我与他们相左的立场,即光顾他们所抵制的餐厅并不以为意,脸上没有丝毫不满的神情。

我们对于以巴冲突课题冷眼旁观,是纯粹基于没有那种情意结,还是基于此事发生在千里之外,所以事不关己,或是因为源自对于某宗教的偏见所引发的不认同感呢?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