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华小企盼“平安建设”/林国安博士

11月23日,上诉庭宣判,国民型华淡小使用华淡语文教学,没有违反联邦宪法。

我国人民可以(官方用途以外)自由使用、学习民族母语,是联邦宪法赋予的基本权益。

可是,却有某些组织和个别人士质疑联邦宪法相关条文,甚而意图通过司法途径否定多元语文教育源流学校的存在。

据报道,败诉方或拟上诉联邦法院。事态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华小生存危机未解。

11月15日,教育部长法丽娜国会书面答问披露,经教育部启动“华淡小教师重新标签”计划,未来5年内华淡小语文师资充足,无需培训,而且目前华小华文教师还过剩540人。

师资短缺仍华小顽症

教育部长一语惊天下,诉求多年的华小师资短缺问题一夜之间解决了?经董教总文告列数据、摆事实,教育部长言辞竟变成假象,且荒谬至极!师资短缺仍然还是华小顽症。

11月13日,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作客博客节目“出去一下”,坦承他掌政期间意图推行“马来西亚民族”同化政策,让华印裔放弃祖籍国文化和语言,遵循马来西亚学校模式。

的确,马哈迪及其政府就曾尝试通过教育法规、课程教学、教学媒介语、共同校园、行政高职等手段,企图“同质化”华文小学,激化统合国民教育政策与多元种族语文教育体系的矛盾。这个矛盾至今难以缓解。

11月4日,董教总文告揭露,2017年10月,国阵政府批准10所新华小增建和6所微型华小迁校,经2018年政府更迭、2020年喜来登政变、2022年团结政府上台,迄今只有1所新华小和1所迁校华小的新校舍落成启用。

华小建校与迁校,是为满足华裔家长为子女选择接受母语教育的愿望,也是民族母语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物质保障。可是,国家独立以来,新建华小屈指可数,微型华小迁校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昌明治理须利惠华教

2018年全国大选第一次实现政权转移,但人们期盼的“新马来西亚”未见端倪;及至现在“团结政府”提出“昌明大马”理念,民族语文教育领域也未现翻天覆地的变革。

华文教育问题诸如语言文化歧视、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合格师资短缺、华文小学增建搬迁、独中统考文凭承认等,仍未有解决方案,可谓“积重难返”。

实质上,前朝的“一个马来西亚”、“新马来西亚”、“大马一家”等理念,现政府的“昌明大马”理念,其核心价值的落实都强调以国民团结、和谐社会为基础。但是这些理念仅止于政府治理层面,并没有融汇于既定国家政策内核,从根本上解决种族语文教育的矛盾问题,利惠华教发展。

我国华校发展困境,归根究底是“语言文化歧视”使然。长期以来,当政者主观认为在多元种族国度,少数种族和非社会主流语言文化,“被同化”于强势种族和主流社会语言文化,就能达成国民团结,塑造民族国家。

华教安全发展理念

岂知,这是导致“种族语言安全”和“文化传播安全”危机,破坏多元种族社会语言文化多样性优势,影响民族融合、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根源!

因此,维护华小、发展华教,需要树立“种族语言安全”意识,维护本种族语言的尊严与使用权益,慎防语言遭受歧视、轻蔑、打压和不公正对待;运用本种族语言进行文化传播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坚持本种族身分认同与文化主体性,也要秉持跨文化教育思维,尊重包容多元种族文化,做到文明互鉴。

再者,无论是苦难的岁月,还是稳定发展的时期,仍要确保华小“平安建设”,秉持“华教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坚持斗争抗衡、不懈合理诉求,把握时代脉动,寻求种族教育千秋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反应

 

言论

再谈华小命名学/罗汉洲

话说,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指责民主行动党没有认真落实10+6增建、搬迁华小计划,甚至丢失了陈嘉庚华小。

马汉顺又说,他担任霹雳州行政议员8个月就找到2500英亩土地供州內9所独中作为以地养校之用,行动党什么都没有做到。

尽管很多人不喜欢马华,但我们不能以人废言,马汉顺是在摆事实,他为霹雳州9所独中找到养校的土地确实是事实,并且把231万令吉地价减到1万800令吉也是事实,而目前已执政2年的行动党在落实10+6计划却显得举步维艰,这也是事实。

10+6增、迁华小计划是马华在2017年11月宣布,且国阵政府交由马华统筹统办。惟国阵却在翌年下台,马华乃“出师未捷身先死”,10+6大计理所当然交由行动党执行。

当时受委为希望联盟教育部副部长的张念群宣布增建、搬迁计划不只是10+6,而是10+6+10方案,希盟政府共增建与搬迁26所华小。

此言一出,整个华社欢声雷动,“拍烂手掌”,马华顿时黯淡无光。

2022年11月,希盟联合国阵登台执政,行动党此时却绝口不提10+6+10宏图大计,只提马华的10+6计划,惟在落实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究竟是为什么?

马华在2017年只有7名国会议员及11名州议员,被讥讽为7—11连锁店,但却为华人争取到10+6计划的丰功伟绩,拥有40名国会议员及24名州议员的行动党竟在落实10+6计划却举步维艰,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力不能及?不可能吧,它在政府中拥有最多国州议员呢。

马汉顺还说,行动党若有能力,用他们领袖的名命名华小也没有问题。

这话可大有商榷的必要,如果新建华小的一切经费,从校地到校舍、设备、桌椅、操场等等全由某政党负担,没有向民众筹款,那么用它的领袖名命名该新华小尚且说得过去,但如果用公帑或众筹兴建,可就不由政党说了算,政党不能用公众的资源为本身歌功颂德。

非所有领袖配享太庙

尤其重要的是,并不是每一个政府领袖都有资格配享太庙,也不是每一个党领袖都有资格“吃冷猪肉”。有些党领袖可能为党创下大功大劳,也为国家出了大贡献,但在维护族人权益方面的表现却令人失望,更有些政党领袖在维护族人的母语权益方面的表现令人痛心疾首,如果用他们的名字命名华文学校,无疑是纪念不该纪念的人。

1950年代中期,华巫印三族领袖共谋争取独立,那时候的华裔政治领袖几乎清一色都是英文教育出身,他们不谙华文华语,甚至连祖籍方言也不大会讲。

他们不能了解华人热烈爱护母语的思想,华人要求把华文列为国家语文之一,一名华裔政党领袖(后被委为联盟总秘书)竟然说,华文是很难学的语文,我自己就学不来,所以他不赞成把华文列为国家语文之一。

又有一名领袖说,这里不是中国,为什么要列华文为国家语文;这几名华裔领袖都与东姑阿都拉曼、敦拉萨同一个时期的人,都属于开国元勋,其他如“铁树开花”、“我学了爪夷文更像马来西亚人”、“只区区三页就如世界末日”等等,讲这种话的党领袖,如果用他们的名字为华校冠名,岂非嘲笑华人的母语教育?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