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

见证地产泡沫爆破 香港法官掌房企生杀大权

在29号法庭——香港繁华金融区里一个有霉味的朴素小房间,陈静芬主持着中国房企大清算时刻。

从中国恒大集团、融创中国、佳源国际到佳兆业,困境房企的高管和大牌律师一个接一个地来到这位法官面前,恳求财务上的一条“生路”。

中国企业离岸债券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违约浪潮。这类法律案件大多在香港处理,但近些年里,也没有一位香港的破产法官像陈静芬这样以追究欠债公司而闻名。

现年54岁的陈静芬,展现了公平给予债权人尽可能追回资金机会的坚定决心。5月初的一个早晨,她突然针对佳源国际颁布清盘令,让满满当当的法庭举座皆惊。

当天,陈静芬不断诘问佳源国际的律师,没有接受他们提出的需要更多时间来敲定债务重组方案的理由。

上月末,陈静芬向中国恒大的律师发出最后通牒:五周内必须提交具体的重组方案,否则就等着步入佳源国际的后尘。恒大是这些开发商中负债最多的一家。

“这真的是最后一次押后(清盘聆讯),”陈静芬告诉他们。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几个月会有更多公司进入她的法庭。其中可能包括碧桂园——鼎盛时期的中国最大房企。该公司1860亿美元(约8686亿令吉)债务中的一部分已经发生违约。

陈静芬这些年来在高等法院稳打稳扎,在中国小型房企刚刚开始陷入财务困境时,她被任命为负责企业和破产案件的主要法官。

那还是2021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刺破中国房地产泡沫的行动达到高潮的时候。中国高层的初衷是压低房价以遏制金融投机、避免社会动荡。事实证明,房企受到了附带损害。

一些外国债权人选择诉诸香港法院,以试图关闭和清算违约的开发商,因为他们熟悉香港的普通法体系并且对其有信心。但陈静芬颁布的命令会否在内地——这些开发商大多数资产的所在地——得到执行,是个事关巨额“钱途”的大问题。

有关部门几年前曾达成协议,为一些内地城市开展试点、承认香港的破产程序铺平了道路。不过到目前为止,实施情况参差不齐。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黄明盛(译音)表示,这宗协议“没有实现既定目标”。

香港裁决等同沪深?

因此,破产公司的高管最终还得看中国政府的想法。随着陈静芬桌上的案件越堆越多,一个关键而棘手的问题到了必须解答的时候:在内地,香港法庭作出的独立判决,是否和上海或者深圳某个法庭的判决一样重要?

在温哥华智库Fraser Institute的常驻研究员弗雷德·麦克马洪看来,这一个问题就凸显了香港与内地之间仍然存在的紧张关系。“这说明了香港的法律现状,”弗雷德·麦克马洪说。他怀疑如果陈静芬的判决与北京方面的政策目标相冲突,则将被内地无视。

香港政府发言人在声明中表示,承认香港的破产程序“在内地是新事物,我们了解到内地法院正在积累处理相关申请和批准相关命令的经验”。发言人说,香港律政司正在采取措施加强与内地相关当局的沟通。“任何跨境机制的顺利实施都需要双方之间不断沟通。”

香港司法系统发言人表示,根据“一国两制”原则,香港的法治和司法独立受到《基本法》的保障。该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说,《基本法》明确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区法院独立进行审判,不受任何干涉。

发言人表示,法官有宪制职责,面对每一个案件都必须独立、专业地行使司法权力,严格按照法律和证据行事,而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左右。

中国外交部将记者的问题转给了“有关部门”,但没有提供进一步的细节。

陈静芬不予置评。

缺乏明确破产机制

债券持有人很快就交口称赞陈静芬。她给了他们希望,不过,他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怎么在她的法槌下受益。

例如,没有任何外在迹象表明,佳源国际的清盘工作得到了有力推进;该开发商主要在华东地区经营。像恒大、佳兆业以及龙光集团的违约债券一样,佳源国际的违约债券在离岸市场的交易价格还不到每1美元10美分,这表明尽管债权人为陈静芬而兴奋,但他们只能收回一小部分本金。

此外,按国际标准来衡量,香港的债务重组仍然进展缓慢,部分原因在于香港缺乏类似于美国《破产法》第11章的明确破产相关机制。(香港正试图制定一些法律条文来填补这一空白。)

将近两年前就已违约的恒大,仍一直在研究重组协议的条款。但是陈静芬还是给法庭注入了一种在她到来之前罕见的紧迫感,让所有到场的律师和银行家都心神不定。在她的密集提问下,有些人明显紧张。

见证历史

“陈静芬在清盘法庭上当机立断,”霍金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驻香港合伙人乔纳森·雷奇表示。“她向债权人发出了有益的信号。”

在男性主导的香港法律和金融界里,陈静芬的女性身分使得她的事业更加突出。

目前香港共有107名资深大律师(由香港终审法院首席法官任命),而其中只有14名女性。(陈静芬曾于2011年获此任命,2013年加入了高等法院。)

陈静芬——和她受理的备受瞩目的案件——已经成为香港金融区的话题。人们涌入法庭,旁听她用标志性的儒雅、平和风格开展聆讯。

10月30日——她向恒大发出最后通牒的那天,他们早早就到了,在聆讯开始前兴奋地交谈。“我是来见证历史的,”其中一位喊道。当陈静芬大步走进来时,他们涌入了走廊。在她落座俯瞰这个有些昏暗的房间时,他们屏息倾听。

来源:彭博社

反应

 

名家专栏

两大条件主宰中国股市/奕帆丰顺

中国股市在2024年未能实现真正的反弹。尽管9月宣布的刺激措施引发了中国股市上涨,但到11月底时,这些涨幅的三分之二已被抹去。

除了股市之外,中国继续面临重大的经济挑战(超低通胀、消费需求低迷、地方政府债务高企、房地产危机)。

另外,中国长期的结构性问题犹在。

在过去两年中,中国愈发倾向于由上而下和国家控制的经济模式。

对于互联网、教培和电玩游戏的行业整改,以及对私营企业家的调查,均令中国企业估值受压,削弱投资者信心。

我们认为中国有机会在2025年成为黑马市场,但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满足两个关键条件——更多政策发力和放宽私营资本态度。

条件一:更多政策发力

自9月24日以来,中国各个政府机构相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协调政策,以集中力量应对国内的经济挑战,突显了中国对改善经济、提振股市的决心。

稳住房地产是复苏关键

我们相信稳住房地产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而上述的楼市政策(包括帮助发展商完成项目、减少库存和降低借贷成本)将有助吸引买家回流。10月首100大发展商的新屋销售按年增长7.1%,为去年5月以来首次增长。

虽然房地产市场可能已经见底,但我们认为解决这场危机需要较长的时间。

我们认为进一步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稳住房地产至为重要。尽管人行在今年10月20日下调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25个基点,但截至到11月底,中国的实际借贷成本仍然高达2.9%,主要受持续低迷的通胀影响。鉴于借贷成本高企,加上家庭信心薄弱,过去两年信贷和房地产的需求持续低迷。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中国将有更大的意欲和更多的条件以放宽货币政策。中国中央政治局会议于12月9日将货币政策论调由“稳健”转为“适度宽松”,是自2008年金融海啸时期以来的调整,以支持经济稳定。随著美联储将于明年进一步减息的预期,中国有更多条件在不引发重大资金外流、人民币波动的情况下刺激经济。

除了减息,我们认为中国需要进一步落实政策以减少高企的住房库存,并重塑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平衡。中国计划在35个主要城市新增100万套城中村改造,而最近进一步扩大至近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然而,我们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增加改造房的数量。截至10月,我们估计约有3.1兆平方米的新屋库存(或2580万个单位),远超改造房的目标数量。

考虑到改造房的计划规模仍然较小,中国房地产去库存和稳定的进程预计维持缓慢。

危机牵动地方债

中国房地产危机突显了地方政府债台高筑。高额债务令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紧张,限制了过去两年的支持力度。中国在11月宣布将优先处理此问题,并计划到2028年将隐性债务由人民币14.3兆减少到2.3兆人民币。若然落实,这将有助减轻地方政府的高息负担,以释放更多资源促进国内消费。

我们认为明年的财政措施对于改善消费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的执政下,中国可能面临美国贸易关税的挑战,以及与欧洲在电动车方面的紧张局势。中国家电以旧换新的计划刺激汽车支出,但其有限的覆盖范围并未能够扭转疲弱的整体需求。

在12月12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中国虽强调将扩大内需放在首位,但未有提出具体措施。

我们认为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发力以增加家庭的消费能力和意愿。这包括扩大以旧换新计划、增加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或消费券、以及改善就业保障(支持青少年就业将有效提高信心和解决消费缺口)。

条件二:放宽私营资本态度

虽然上述政策有机会提振市场情绪,但对于推动股市向上的持续性将十分有限。由于中国正面临根本性的信心危机,短暂的刺激将难以解决长期低迷的内需。

对于信心问题,我们认为长期的结构性改革是扭转颓势的必要因素,而放宽资本市场的监管乃关键。放宽当前的资本管制将有助构建一个更为开放和透明的资本市场,使中国企业能增加实质生产力,以提高投资者的信心。

此外,私营行业需要重组,而这需要中央态度的配合,包括更大力度支持企业筹资、改善资本获取、及增加企业扩展业务的机会等。

我们认为私营行业对中国股市的潜在反弹贡献重大。为实现此目标,中国需要恢复竞争的中立立场,让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平等竞争。

我们预计非必需消费品、资讯科技和通讯服务行业的公司盈利在2025年将继续增长。

私营行业的成功将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私营行业盈利和增长的提高将为年轻一代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我们认为结构性变化(例如资本市场放宽管制以及加强对私营企业的保护)将促进中国股市的重新评级。

展望:2025战略投资部署

展望2025年,我们相信中国将是战略性配置的选择之一。

自9月以来,中国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经济挑战,预计新一年将进一步加大行动。如果推出更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投资者情绪可能获得改善。

然而,我们认为中国股市的反弹浪能否持续,将取决于中国的长期结构性改革。

如果这些改革得以实施,中国有望在2025年成为一匹黑马市场。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